2017年初夏,64岁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再次来到中国,探访苏东坡由二次南贬至再次获赦所途径的各地,写下这部日记般真诚而生动的游记。
作者 比尔·波特
波特从与陶渊明、苏轼“结识”的渊源谈起,由禅识诗,又由陶识苏,讲述了此番探访的缘起和目的。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苏轼是以“和诗”的形式与古人灵魂碰撞的第一人,他用“次韵法(偶数句的结尾字与原诗的相同)”和遍所有陶渊明的诗词,「从内容上与偶像对话,从韵律上与知音唱和」。
苏轼所和之诗,不但体现了他对陶渊明的崇敬与喜爱,从中看出陶渊明思想对他的影响,而且往往借和古诗说新事,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怀写入诗中,偶有与陶不同之见解,也会在诗中相辩。
波特感念于两位文豪跨越时空的对话,于是「决定去了解一下苏东坡写和陶诗的原因和心境,实地拜访他写和陶诗的山川形胜和古井旧居,也访谈一下当地的苏学专家,听当地人讲述文献典籍之外苏东坡的故事,寻抚苏东坡传给当代人的印记」。
这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追和古人」吧!
老爷子跟随苏轼的脚步、读者则跟随老爷子的脚步游历中国,而其中陶渊明的精神始终不灭。
扬州、惠州、雷州(未至)、儋州、琼州、常州、东林寺、庐山。
以上五图均为作者好友、本书译者
李昕 手绘东坡地图
在一次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归世外桃源」,亲眼得见千年前留下的古迹。在民俗与地标中,发掘东坡先生千年前就在当地刻下的痕迹。
作者每到一处,便如数家珍地讲述苏轼当年在此处的种种轶事,并以诗酒敬祭。其中重点,则是还原了苏轼在此处作“和陶诗”时的情境。在与陶渊明跨越七百年的神交笔谈中,亦得见诗人心境。
赏东坡曾赏之景,吟东坡曾吟之句,饮东坡曾饮之酒,念东坡曾念之人。
更增今时今刻的畅想与感悟,古今交融、无问西东。
对古诗词了解甚少的我,还是第一次读此类型的书。
感谢这美好的相遇,让我晓得了“和诗”这种与古人论道的方式,也让我认识了那个到处酿酒、到处挖井、到处吟诗的有血有肉的苏东坡。
历史与当下在吟出的诗句中交叠,在这双重、甚至三重相似却不同的心境叠加之下,诗词和景物都辉耀出更特别的光芒。
作者这一路遇到的都是可喜的事、可爱的人,我想这是感染了东坡先生的旷达与超脱,因而能以善且美的眼睛看待世界的缘故吧。
望我也可有双这样的眼睛。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