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的梦》艾伦·莱特曼

披着科普/科幻皮进行宣发的散文。

作者借爱因斯坦之名,以一九〇五年四月到六月间的三十个梦的方式,写就一部时间设定集。

整部作品的形式很像《看不见的城市》和《变化的位面》,都是以一个关键词为轴,故事和哲思则从主轴发散而出。

这个关键词,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是“城市”,在《变化的位面》中是“位面”,在本书中则是“时间”。

然而,《看不见的城市》以城市写实在、写虚无、写欲望、写人生的意义,《变化的位面》以位面写人类、写社会、写意识、写生死,而本书则似乎仅仅以时间写时间,偶有对当下生活的讽喻。

三十个梦,三十种时间设定。

时间是圆,时间是轴线,时间坚硬,时间黏稠,时间折射,时间逆流,时间静止,时间飞逝……

某些设定泛泛上契合狭义相对论对时间的考量,例如高处时间走得慢、速度快时间慢、每个地点有自己的时间(同时性的消失)等等,但并非严格的科学描述,而仅是借用设定,来描写这些效应被放大到直观的情况下的世界景观。

另一方面,作者以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前夕的梦为托,相比于阐述相对论的时间观,却更似以夸张的手法讽喻真实的人生。

例如,时间是黏的。于是一个男人卡在了他闪光的学生时代,只知对人炫耀过去的勋章;一位母亲卡在了她儿子还在童年的岁月,只盯着过去无邪的照片而不愿面对长大的儿子。

例如,速度越高,时间越慢。因此人类总是匆匆忙忙、患得患失。但速度是相对的,奔忙的人偶尔瞥向身旁,却发现静止之人在自己眼中具有同样的速度、拥有同样的时间。

又如,时间是夜莺,人人都试图捉到它,停下飞逝的时光。而捉到手的夜莺却立刻死去,捕捉时间的尝试只是徒然。

本书的作者是身兼写作课教职的物理学家,而译者是哈佛大学研究古诗的学者。

的确译笔如诗,但我得说,书中关于时间的设定虽包罗万象,却并无特别新颖之处。而故事也并未深挖,虽偶有被戳中脊背之感,却还是显得浮于表层,少有引发深思的火花。

. The End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的梦》艾伦·莱特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