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剥开了欧美冠冕堂皇的虚伪掩饰,露出了拉丁美洲鲜血淋漓的伤口。
本书作者加莱亚诺生长于这片饱含血泪的土地,更因其记者身份而直面历史的不公,这本书的写作是他对脑袋里嗡嗡作响的一系列质问的回应:
「拉丁美洲是一个命中注定要受凌辱和受穷的地区吗?谁决定的?是上帝的过错还是自然界的过错?是令人喘不过气的气候或是劣等种族?是宗教?是习俗?不幸会不会是历史的产物,由人来创造,因而也可以由人来摧毁?」
作者的语言辛辣有力、饱含深情,辅以大量具体的数据资料,在优美的同时极富煽动性,任何人看到这样悲切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都会产生深切的同情与不忿。
也因此,本书在拉美地区被广泛封禁。对此,作者讽刺道:
「本书得到的最好的评价并非来自有名望的评论家,而是来自军事独裁政权,它们禁止此书就等于称赞了它。」
拉丁美洲地图
纪实版《百年孤独》
这本书被誉为“纪实版《百年孤独》”,而我正好同步阅读这两本书。
如若没有阅读本书,我也许会纯粹地震撼于马尔克斯想象力之天马行空,也许会对他说的「在《百年孤独》这本书里,我是个现实主义作家」感到诧异。
但当看到两部作品仿佛跳双人舞般互相呼应时,我对「现实主义作家」这一称号绝无任何异议。
《百年孤独》中的丽贝卡总是偷偷在院中吃土,成为伴随她一生的难以抑制的癖好。
在本书中,这看似魔幻的行为却有着科学而现实的解释:
「从殖民时期就传下来一种至今仍然存在的习惯,就是吃土。缺铁造成贫血,东北部孩子们经常吃的是木薯粉和菜豆,碰运气还可以吃一些干腌肉。由于这种食品缺少矿盐,孩子们出于本能,就吃泥土来弥补。从前,人们在惩罚孩子们的这种“非洲恶习”时,给他们套上牲口用的口套,或是把他们放在柳条筐里,高高吊起。」
《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发动香蕉种植园罢工,最终三千多名工人被屠杀,而在被篡改的历史中,则说工人们听从命令撤离回家。
在本书中,则指名道姓地记录了这段被掩埋的历史:
「在哥伦比亚,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为该国最大的庄园主后,1928年大西洋沿岸爆发了一场大罢工。结果,在一个火车站前,香蕉工人被枪杀。官方颁布一项法令,称“保安部队有权使用武力惩戒……”后来,无需发布任何法令就把这场屠杀从官方记载中抹掉了。」
故事有多魔幻,现实就有多残酷。
联合果品公司 香蕉广告
拉丁美洲被攫取的资源
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部掠夺史。
旧殖民主义时代,欧洲用技术手段掠夺其自然资源。饱含着黄金白银、农副产品和无价矿藏的血液源源不绝地流入英、荷、法、德乃至整个欧洲。
新殖民主义时代,美国用经济手段掠夺其社会资源。二十世纪全球化市场经济大旗下,廉价劳动力、不平贸易与利滚利的贷款哺育出了美国这么个庞然大物。
新型的掠夺方式被包裹在条约、谈判等看似文明的外壳中,却有着与屠杀、奴役这样的旧型掠夺方式相同的血腥本质。
挖空而废弃的矿坑
在被外患不断吸血的同时,拉美还内忧不断:鼠目寸光、只知中饱私囊的独裁者,一次次兴起又一次次失败的土改和矿产国有化斗争,在星条旗领导下拉美一体化后的疯狂内卷……
哀其不幸、怒气不争。
原本富饶的土地上,一座座城市匆匆崛起,又匆匆消亡,留下荒芜的土地、被挖空的山体、疤痕般的矿坑。只有肩负“连接世界”之使命的港口城市,背靠城外庞大的贫民窟,虚假地繁荣。
「经济落空、社会受挫、民族失望,这就是拉美独立后的一部充满背信弃义的历史。」
拉丁美洲被劫持的记忆
欧美为自己的利益,以虚伪之借口行掠夺之实。
这借口在四百年前是宗教,而在四百年后的今天是自由、民主和开放。
发达国家口中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实际是将全球各国纳入产业链(食物链),而发达国家始终占据链条的顶端,并使其成为掠夺资源和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
而这些借口还被写进了历史,仿佛成为了真实。
「同罪恶一起产生的是一整套洗刷罪名的理由。」
最令人难过和震惊的是,一众伟大思想家们的名字,也被刻在耻辱的历史柱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诅咒。
「伏尔泰笔下的美洲居住着又懒又笨的印第安人,在那里,猪的肚脐是长在背上的,狮子是无毛而怯懦的。培根、约瑟夫·德·迈斯特、孟德斯鸠、大卫·休谟和让·博丹等则拒绝承认新大陆“卑贱的人”与自己是同类。在谈到美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空虚时,黑格尔认为土著居民是随着欧洲人的到来而消逝的。」
还记得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将巴尔博亚歌颂为第一个同时看到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伟大的人,当时我心中便有和少年时代的作者同样的疑问:「当时印第安人都是瞎子吗?」
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思想深入骨髓,西方视角牢牢掌握着历史。
「有人向我们谎报过去也同样谎报现在,给现实带上假面具。强迫被压迫者把压迫者制造的僵化了的、贫乏的、他人的历史变成自己的历史,这使被压迫者心甘情愿地去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仿佛这是唯一可过的生活。」
这本书也许是一个小小的出口,让另一视角的历史得以渗出。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