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955年的这部中篇作品是马尔克斯的小说处女作。
书名“La hojarasca”,除了本意“枯枝败叶”外,还有引申的“废话”、“无用的东西”之意。
马尔克斯将那些浑浑噩噩、跟在资本主义身后捡食残渣的人类渣滓和物质垃圾的集合称作“枯枝败叶”,也就是一堆内心毫无涵养的“无用的东西”。
他们跟随香蕉公司而来、又随其撤离而去。
「“枯枝败叶”带来了一切,又带走了一切。他们走后,小镇变成了瓦砾场。」
而“废话”之意,是否是对本作多视角重复叙事的小小自嘲?
马尔克斯的语言十分多变,他似乎可以为了配合不同风格的故事而将自己的文字塑成不同的姿态。
迥异于《百年孤独》中的华丽隽永、《族长的秋天》中的气势绵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质朴无华,本书中的语言给人生动的印象。
孩子、母亲和外祖父这三个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所用语言也略有差异:在孩子视角时,灵动的短句居多;在母亲视角时,口吻仿佛闲拉家常;在外祖父视角时,则显得沉稳庄重。
无缝切换的三线叙事,在三十余分钟的现实里,以不断回忆深挖的形式,讲述了小镇马孔多二十五年间随着“枯枝败叶”的来去而繁荣复倾颓的历史。
与《百年孤独》中一样,孤独在每一个人物身上蔓延:情窦初开、似乎喜爱同性的孩子,懵懂结婚、被骗财又骗色的母亲,步入暮年、无人交心的上校,名为养女实为女佣、无人关注的梅梅,嫁给上校做继室、却一直思念心中的“他”的继母,还有最后那个无人知晓姓名来历、在马孔多一住二十五年却遭众人唾弃的“大夫”。
所有的人物都有深埋心底的孤独,只是篇幅所限,他们的人生仿佛冰山,仅能展现浮出水面的一角。于是其孤独的原因,就只能隐藏在那一角的阴影之中了。
二十五年的孤独历史,说这是《四分之一百年孤独》(Cuarto de cien años de soledad)毫不过分。(狗头保命)
就在这样的战后即将复苏,却又被资本主义席卷掠夺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熟悉的马孔多、上校、神父、香蕉公司、铁路和火车轮番登场。
在这部不足十万字的中篇小说中,马尔克斯似乎要穷尽他所有的写作技巧、填满他所有的标志性元素。
于是这部好似每一页都满满当当签着马尔克斯大名的作品,似乎成为他所有作品的源头。
ps. 关于“大夫”的彩蛋
在《百年孤独》中,有三处相关联动:
1. 「她给梅梅服下一小瓶河狸油,往腹部敷上药泥,在额头放上冰袋,还强迫她遵照新来的古怪法国医生的要求,五天内节制饮食并足不出户。那位医生给梅梅检查两个多小时后得出一个含糊的结论,说她患上了某种妇科失调症。」
2. 「她只能一边期待雨天过去邮路恢复,一边自行设法缓解身上的暗疾,因为她宁死也不愿落在马孔多所剩唯一的医生,那个以驴草为食的古怪的法国人手里。」
3. 「那个陌生的词语成了她心头的重负,她最终决定按下羞赧去询问究竟什么是子宫托,到这时才得知那位法国医生已在三个月前悬梁自尽,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一位旧日同袍不顾全市镇人的反对将他下了葬。」
“古怪法国医生”、“以驴草为食”和“悬梁自尽”三处,可以肯定这是同一个人。
据此也可以肯定,《枯枝败叶》中外祖父的身份确实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一位旧日同袍」。
而对大夫国籍的猜测「不知道他是不是像旁人猜测的那样是个法国人」,也可确认正确。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