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总算读完。
洋洋洒洒近5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1896至1897年发生于巴西巴伊亚州的卡奴杜斯农民战争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尘土飞扬、硝烟弥漫,政治、军事、宗教、阴谋与理想搅拌在一起,是各路理想主义者的狂欢。
对“劝世者”的信仰、对共和国的信仰、对革命本身的信仰,造就了各方立场针锋相对的狂热分子。
卡奴杜斯起义军奇迹般地抵挡住了政府军的三次进攻,却再也扛不住第四次,而政府军也仅以惨胜收场。
被斩首的头颅、破碎的军服、悬吊的尸体、敞开流脓的伤口、无边无际的秃鹫……
这段苦难的历史成为专制政府的耻辱,伤疤就像一页薄纸被轻易揭过,而假想的阴谋横行。
我想略萨辗转各地费尽心力查找历史资料,写作这部著作,便是不希望这段令人唏嘘的历史被尘封、被遗忘吧。
卡奴杜斯也让世人见证了信仰的神奇力量。
「那里一切都是反常的。」
罪犯成为圣徒,强盗成为善人,懦夫成为勇士。所有人无私地团结在一起,慷慨赴死,但他们的狂热和愚昧也造成了种种不可挽回的悲剧。
没有了《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和《绿房子》中惊艳的结构和虚实掩映的风格,略萨用简洁平实但大气的语言,从各个侧面琐屑而冗长地勾勒出一幅乱世图景。
与《公羊的节日》一样的多线叙事,数条故事线穿插着渐进而行,在最终的战役中交汇。但叙事人物更多、更杂,而非如《公羊》中那样每条主线都锁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物身上。第四部分则在此基础之上,还用了回忆插叙的手法。
这些庞杂的支线围绕着“劝世者”这个从未正面描写过的骨架疯长,却始终缺少一个牵动人心的核心,也没有引人共情的情绪点,读来有些枯燥。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现实而壮阔的史诗,却不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也许它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大于美学意义吧。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