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谈论非理性认知和决策的书,本书相比《事实》干货多、更严谨且成体系。
虽然书中有许多专业词汇,但作者都辅以例子一一解释。因此,这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以吸收其概念的书,但并不难以理解,且有不少生动有趣的事例。
为了回答本书副标题中的问题——“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作者从人的心智构成开始剖析,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
第一重是基于情感和本能的自主心智,最为肤浅;
第二重是进行认知和思考的算法心智,与智力相关;
第三重是对使用自主心智还是算法心智进行选择,并决定如何使用它们的反省心智,与理性相关。
如果说智力是一名武士,智力越高,相当于武士越敏捷、越强壮,那么理性就是他背后的将军,指导他敌人在何方、使用何种战术、何时进何时退。理性与智力互相独立,但总是一同完成任务。理性负责指导,智力负责具体操作。
三重加工模型
这也就回答了副标题中的问题:
因为聪明指的是他的智力高,而做蠢事则反映出他理性的缺陷。高智商并不能让个体对非理性思维免疫,理性障碍十分普遍。
理性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认知吝啬鬼与心智程序缺陷两个大类。
认知吝啬鬼指的是,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以减轻认知负荷,达到加工更少信息的目的。
心智程序指的是,个体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
在书中,作者通过让读者试答一些经典的理性测试题,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理性障碍的存在,并用税收、股市、司法判例等生活场景举例,对属性效应、框架效应、过度自信效应、信念偏差、联结谬误等常见的非理性思维进行了剖析。
读过才知道,自诩理性的自己,也常常无法避免“掉坑”。
豆瓣某高赞短评中说,这本书「发现问题,却不提供解决方案,甚至连个解决思路都没有」。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作者屡次强调理性是可以习得的,并在第二部分开篇便指出,「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认知吝啬鬼难以避免,但只需要在心中绷紧一根弦,明白自己也是认知吝啬鬼的一员,就可以减轻它的影响。
举个例子,人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人对自己正确率的估计,往往比实际情况高许多,比如,当被试人认为自己对答案有九成把握的时候,实际正确率平均只有75%左右。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会将自己直觉的自信程度放低,即使面对自己觉得万无一失的情况,也要故意将时限或要求放宽一些,以矫正自我感知的偏差。
阅读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装载心智程序的过程。
许多心智程序策略都具有高度普遍性和适用性,例如完全析取推理、考虑备选假设、概率论思维等等。
知道这些理论的存在以及它们存在的场景,就是预防在这些场景“掉坑”的第一步。
接着,需要把这些只是了解但还未充分掌握的心智程序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使其实例化,便于调用。
例如,训练思考备选假设的倾向时,我们要大量练习对自己说:“想一下事物的对立面”。
作者还提供了判断污化的心智程序的一些线索,如不可证伪性或证伪代价太高,以及反意属性(如许多宗教都鼓励追随者攻击那些不信教的人)。据此提醒读者小心具有这样属性的心智程序。
本书的论述逻辑十分通畅,从底层逻辑开始,佐以大量实验数据,论述了理性是什么、理性障碍出现的原因、以及克服理性障碍的途径。
除此之外,不同于其他一些相似主题的书籍,作者在本书中搭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为每一个出现的论点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以供参考,而不是仅仅引述自己或某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拼凑出一些零散论点。
作者这种严谨、专业的科学态度令人钦佩。
我很喜欢作者的思想内核与写作方式,准备继续阅读他的另外两部作品《机器人叛乱》和《这才是心理学》。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