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华氏451》雷·布拉德伯里

看到书名的一霎那,便想到Error 451——HTTP协议的错误状态代码“因法律原因不可用”,用于屏蔽经政府审核等查核方法认定为不合法的网页。

读完整个故事,才明白这个错误代码的设立绝非巧合。

书中描述了一个书被焚烧殆尽的未来世界,人们自觉屏蔽一切深刻和意义,沉溺于浅薄的快乐。

政府管控思想,却不至如《1984》般铁幕一块;民众娱乐至死,却不似《美丽新世界》般从基因层面被彻底改造。所以,《华氏451》的世界在我看来更贴近真实,也燃着更多希望的火种。

火的意象贯穿全书。

「焚烧是一种快感」——书这样开篇。

橘红色火焰吞噬一切,无意义的狂热蔓延。一册册书籍在喷火器下燃为灰烬,同时燃尽的还有历史和思想。政府软性地禁锢思维,隔绝战争等一切沉痛之事,将严肃和深刻全都化为肤浅的喜剧。如此教导出的愚民们,则恐惧知识、鄙视智慧、消解一切意义和价值。

「火是什么?……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销毁责任和后果。问题太累赘,那就扔进火炉。」

同样是火,它也温暖被河水浸透的身躯,存续黑夜中的希望,照亮同行者的面庞。

「在基督诞生之前,有一种笨鸟名叫凤凰,每隔几百年它就筑起一堆柴火自焚。它一定是人类的一等表亲。」

火,既是毁灭,也是新生。

书是什么?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

特别喜欢作者对“书”的看法。

首先,作者不断强调书这个物件本身并不神奇,它只是替代人类记忆的容器,全然不值得自夸。

意义和价值,存在于对书中信息的消化,以及依此产生的行动之中。只有信息被吸收为知识,知识又被运用到生活中,才会成为智慧。且书籍的这些意义和价值并不唯一,它也可存在于其它载体之中,比如电影、音乐、雕塑、一花一叶……

另一方面,书并非某个统一真理的代言人。

两本书中的观点截然相反非常正常,这不是书在反对它自己,而是对抵达真理的方法的不同尝试。对于书籍应该包容其多样性,而不该用过度的政治正确去做筛选和阉割。

「他们各自撕下这本书里的一页或是一段文字,接着撕扯另一本书,最后终于有一天书本成了空白的,心智是封闭的,而图书馆永久关门。」

雷·布拉德伯里的文字激情澎湃而富有画面感,「全是在一股激越的热情中完成」。

独特的意象描写如诗,给整部作品蒙上了宗教式的典雅神圣;张力十足的对白,具有莎翁戏剧般的激情;对某些动作如慢镜头般的叙述方式,则似好莱坞大片般激动人心。

印象尤其深刻的有三段:

一是烧毁老妇人的藏书时,一片混乱中,书却如温驯的白鸽,书页写着安谧宁静的话语。

「书籍轰击他的肩膀、胳膊、他上仰的脸孔。一本书,几乎是驯从地,像一只白鸽扑着双翼,停栖在他手中。摇曳的幽暗光线中,一张书页摊开,就像雪白的羽毛,字句精细地印在上面。匆忙和狂热中,蒙塔格只有瞬间空当看了一行字,但是那句话却在他脑中灼烧了一分钟,就仿佛被火烫的钢烙印在他的脑海里。“时间在午后的阳光下睡着了。”」

二是比提不断用言语激怒蒙塔格,最终丧生火海。

「才说完,他成了一团厉喊着的烈焰,一个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叽哩呱啦的人体模型,不再像个人,不再认得出,只是草坪上一团扭动的烈焰。」

三是蒙塔格逃亡中,电视台号召居民共同锁定逃犯时的那场倒数计时。

「“现在开始数到十!一!二!”

他感到全城起立。

“三!”

他感到全城转向它的数千扇门。

快!抬腿,收腿!

“四!”

人们在家中走廊上梦游。

“五!”

他感到他们的手放在门把上!

河水的气味清凉,就像密实的雨。他跑得喉咙红热,眼睛干痛。他呐喊,仿佛呐喊会使他喷射,把他抛过这最后的百码。

“六,七,八!”

五千扇门的门把转动。

“九!”

他奔离最后一排房舍,来到一座斜坡上,下方是一片牢靠、移动的黑暗。

“十!”

门户敞开。

他想象着成千上万张脸孔窥看庭院、巷弄、天空,脸孔藏在窗帘后面,苍白、夜里受惊的面孔,就像灰暗的动物从电子洞穴内往外窥看,带着灰暗无色的眼珠,灰暗的舌头,灰暗的思想,隔着麻木无知的脸部肌肤往外探看。

但是他已抵达河边。」

这是一部不负盛名的佳作。

尽管故事性在科幻作品中不算强,但作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足以挑逗起读者的激情。

其思想性也比肩于《1984》与《美丽新世界》这样的反乌托邦佳作,尤其是参杂在对话中的对于书籍、生死、记忆、快乐的思考,值得一再品读。

. The End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华氏451》雷·布拉德伯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