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读后感:得法: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慈怀君
来源:慈怀读书

叶嘉莹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拜姨母为师,摇摇之年识字,三岁懵懂背诗,《论语》开智,四书启蒙。

夏季的夜晚在院落中仰望星空,叶嘉莹出口成诵:“萧萧寂处无人见,淡淡银河转玉绳”;

亲手移植一蓬葱葱翠竹在窗下,提笔写就:“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沉浸在藏书堆中挑灯夜读到很晚,赋诗一首:“青灯映壁无人寐,坐对参差满架书”。

诗歌的声律已经融入叶嘉莹的心思意念,但是面对亲人的生离和敌寇的横行,忧生与忧世之惑,令青春期的叶嘉莹深感精神无所寄托的苦痛。

正是此时,她的诗词教父,顾随先生,走进了她无依无靠的生命里。

1941年,叶嘉莹考取辅仁大学。成绩优异的她,曾经犹豫过是报考北大的医学系还是报考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前者出于实用,后者源于兴趣。

由于辅仁大学是教会大学,不受日伪的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供职的、有风骨的教师在此任教,这对叶嘉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最终,叶嘉莹选择了与诗词相伴一生,命运总是在电光火石间被写就。

辅仁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男女分校,女院就在闻名遐迩的恭王府院内。在这里,叶嘉莹遇到了顾随这位影响其一生的导师。

顾随先生讲课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词句翻译,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

这样的讲法,令叶嘉莹深感境界大开,觉得顾先生的讲课正是中国古诗词的精髓。

别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记笔记,可叶嘉莹却心追手写,一字不落,被同学们戏称是“录音机”。

对于这个悟性奇佳的学生,顾随先生也是爱护有加,他对叶嘉莹的评价是:“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才如此,当善自护持”。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寻”。

最令叶嘉莹铭记至今的,是毕业前顾随先生给她的一封信,信中说:“假使我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希望足下在我法门之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顾先生亲传给叶先生的“法”,不但是古典诗歌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真谛。

以叶嘉莹后来的经历和成就看,她不但将顾先生的“法”传到了台湾,以后更是跨越了大陆和大洋,在欧洲北美各地都留下了传法的足迹。

顾先生慧眼识人,叶嘉莹不负期望。名师高徒,一时佳话。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叶嘉莹传》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叶嘉莹传》第三部分就到这里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叶嘉莹传》读后感:得法:化作春泥更护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