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尴尬症》
原著 | 泰·田代
解读 | 林小白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各种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时刻,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虽不致命,但是也如芒在背。
对一些人来说,这些时刻很难熬。但我们需要正视到,这个世上有这样一群人,总是频繁地遇到这些尴尬。这些人被称为社交尴尬者,也就是有社交尴尬症的人。
但庆幸的是,社交尴尬是刻意缓解的。
正如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社交尴尬症》告诉我们的,本书梳理了来自人类智力、神经科学、人格和社会学领域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追溯了尴尬的先天与后天起因,思考了尴尬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并让社交尴尬的人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泰·田代是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博士,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曾在TED纽约站、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美国心理学会等做过专题演讲。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社交尴尬者不能变成讨人喜欢的人吗?
不少人在社交中体会过尴尬时刻。例如,裤子的拉链忘记拉了、有青菜叶卡在牙缝里……
但很少人思考过,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尴尬?
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的某些举动偏离了大多数人的社交预期。
而社交尴尬者就是那群遇到更多尴尬情况,并且让这些尴尬时刻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的人。
实际上,社交尴尬者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共情能力低下。
对社交尴尬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提高共情能力。而想要提高共情能力,就要做好三件事——公平、友善和忠诚。
公平是为了满足社交期待而有的产物。比方说,两个人轮流做饭或是在看电视的时候轮流换台,抑或是对那些向你显示了共情的人表现出共情,或是原谅那些曾经也原谅过你的人。
友善则是要我们更多地感恩。当我们对那些超出我们期待的人表示感恩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友善的回报。
忠诚是在一个人的身边不离不弃。也许你的朋友遇到了事业上的冰点、被男友抛弃或是被一群昔日好友不待见,你仍旧坚持地在他身边。
只要这么去做,社交尴尬者就是在表达共情,如此一来,社交尴尬者也能变成讨人喜欢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有社交尴尬,
你需要为他打造社交规范
对作者来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就是一家人一起出门,临下车前,父母都会转过头来对坐在后座上的他说“做好心理准备。”
这里的“心理准备”是提醒泰可以做一次社交练习。
对社交尴尬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应对各个社交场合。而泰的父母就事先为泰制定好了适应社交世界的规则。
比方说,作者泰的父母就为他设置了“如果-那么”的句式。“如果我们去餐厅,那么我们是去吃饭的”,“如果我们要在这里吃饭,那么就得知道点些什么”,“如果要点餐,那么就需要把钱准备好”。
同时,泰的父母还把这些社交步骤模块化。每三个社交行为组成一个模块,让孩子更容易记忆。
通过父母的提前确立规则,以及孩子的反复练习,慢慢地,孩子就能较好地在社交中获得良好互动。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社交尴尬的孩子,你需要多用“如果-那么”句式来向尴尬的孩子表达社交期待。
不要为家有尴尬的孩子需要引导而感到难堪,也不要把你具有社交尴尬的孩子看作是异类。
实际上,帮助尴尬的孩子做心理上的社交准备和你隔壁家的父母因为孩子阅读速度慢或者数学不好而给予额外的帮助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
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孩子,然后积极引导、设立规则。
建立亲密感
是社交尴尬者能享受爱情的秘诀
对社交尴尬者来说,爱情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因为爱情并没有那么多框架可循。
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爱情没有固定模式,但是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
人际关系学家发现,有4个因素对人际间的吸引具有预测功能:接近性、相似性、喜欢和互惠性、身体吸引力。
接近性是让你去接近你喜欢的对象。
你可能需要常去他可能会去的地方溜达。比方说,喜欢美食的人去特色餐馆,漫画爱好者去动漫展,写作爱好者去咖啡厅……
相似性是要试着具体地而不是笼统地表达自己的兴趣点。
不要说“我喜欢科幻小说”,而是说,“我喜欢漫威漫画”。当有人恰好有相同的兴趣点时,你们会倍感一见如故。
喜欢和互惠性是要你抓住时机,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我对你很感兴趣”或是“我真的很喜欢你”,不要让一段颇有希望的爱情,扼杀在萌芽之中。
身体吸引力对社交尴尬者来说很难,但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能增加自己身体吸引力的事情,比如洗个澡、穿上性感或颜色鲜艳的衣服。
运用这4个因素,就会让社交尴尬者较为容易地遇到一个约会对象。但对社交尴尬者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要维持好两人之间的关系。
想要缓解这个问题,社交尴尬者需要更投入这段关系,把自己最隐秘的想法和感受讲给对方听,并学会不把伴侣为自己做的每一个行为看做理所当然。
同时,社交尴尬者的伴侣还要多付出一些耐心。作为社交尴尬者的伴侣,要学会接纳他们走入亲密关系并没有那么快。
总之,社交尴尬者始终记得把自己的精力投向建立亲密感,这段关系才会融洽,爱情与婚姻才会长久。
尴尬有时会让你在专业上更具优势
有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人在各种具体能力上的表现都是均衡的。而社交尴尬者通常具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能力,这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大大较低。
如果他们具有的不同寻常的能力能超过或是抵消掉社交能力的劣势,他们就不会在大群体中感到尴尬。
举个例子,在原始时期,有人擅长追踪野兽,有人能把庄稼种好。这些远超一般人的本领不太可能是碰巧获得的,而更可能是系统化思考和坚持不懈做实验的结果。
社交尴尬者或许不擅长打猎,在搬运食物时可能也显得笨拙,但是他们非常有可能研制出一套运送或是贮存食物的办法,从而让全族人受益。
这就是社交尴尬者把尴尬转化为优势的绝佳事例。
哪怕是到了现代社会,食物已经极其丰富,人类寿命也不断延长,但“尴尬”依然有其价值。
对社交尴尬者来说,他们更容易沉浸自己的专业,并获取成就。
如果你恰好是一名社交尴尬者,不要自卑,不要自责,更不要慌乱。
你要明白,你具有其他人没有的优势——你可以系统性的思考,你也愿意在别人放弃之后还继续坚持。
所以,你要做的是——忠于自己,融入他人。
忠于自己,是让社交尴尬者正视到自己具有高度聚焦的视角和高度投入的特点,然后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在合适的领域。
对社交尴尬者来说,系统化地组织细节和高度的专注坚持就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因此,如果你是社交尴尬者,可以从事数学、科学、体育、音乐等工作。因为这些领域都有适用于新手和中等程度学习者的结构化程序和系统步骤,这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更好适应。
除此之外,社交尴尬者可以从事需要重复练习以达到完美效果的工作。例如在显微镜前盯上千个小时,数年如一日的清晨4:30起床训等等。
融入他人,则是让社交尴尬者在保有自己特点的同时,降低对感兴趣的事情的投入强度,并且秉承“公平、友善、忠诚”的社交原则,和遇到的每个人打交道。
你瞧,尴尬不是问题,尴尬完全可以变成精彩,就看你会不会这么去做。
以上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社交是个课题,但社交尴尬,并不是你回避社交的理由。
只要用对正确的方法,社交尴尬者仍旧可以在交往中感到舒服自在,在人际中游刃有余。
不要给自己套上一个社交的枷锁,不要把自己牢牢困在原地,不要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
那么好的你,本应该值得更好的生活,别再让社交尴尬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