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原著 | 拉姆•达斯
解读 | 荔枝萝
《纽约时报》曾说,老去是一次接近智慧、知足以及与灵魂紧密相通的机会。
对于衰老和死亡我们很少谈论,但越是逃避这个话题,当我们变老时就会越无助、越痛苦。
人不能掌控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们何不早点培养出对生命的态度,也不至于为自己变得又老又笨拙,而感到心灰意冷。
作者拉姆•达斯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直到步入晚年,他自己身患中风,才真正感受到“老”的含义,让他“关注随年龄而来的痛苦和脆弱”。于是有了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书中介绍了作者从中年步入老年、从健康到疾病的真实心路历程,也讲述了大多数普通人在艰难的老年生活中沉淀智慧、创造美好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世界,跟随作者一起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学习接受“老人”这一新角色
我们绞尽脑汁地对付鱼尾纹、眼袋和小肚子,拼命地与不可逆转的老去趋势作抗争,通过健身和美容,试图抓住青春的影子,否认自己衰老的事实。
当皱纹一根一根地爬上我们的脸庞时,当我们做一点运动就开始气喘吁吁时,当各种疾病找上门来时,我们需要学会“服老”。
面对自己样貌或身体的变化,要调整心态,接受自己衰老的身体,爱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追求健康而不是追求年轻。
具体应该怎样做一个老人呢?
第一,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速度和效率,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关键词。
但步入老年后身体总是很容易疲惫,很难再像年轻时一样雷厉风行,试着将“慢下来做事”看做一项任务一样执行。留意这一刻,品味这一刻,接受这一刻。
人生苦短,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必勉强,让我们一起慢下来,体会生活的更多可能。
第二,要学会依赖别人。
依赖别人是多数人的一大心理障碍,尤其是按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来评判。由于人们看重的是自主和独立,我们鼓励帮助别人,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
但是步入老年后,却常常需要麻烦别人。我们习惯了作为强者帮助弱小,却难以适应弱者身份。
学会依赖别人是衰老的智慧,在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及时求助于身边人,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
第三,要学会驾驭痛苦,而不是被痛苦驾驭。
艾兰是一位退休教师,六十三岁那年她得了淋巴癌,就算做化疗,存活的几率也不到50%,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
经历了疾病的打击后,她很快就从痛苦中走了出来,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着手治疗人生中非物质的一面。她下定决心与感情不和的丈夫离婚,同时与自己断绝关系的女儿和好。
肉体上的疾病固然无法避免,但在精神上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试着接受自己身体上的痛苦并忽略它,继而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寻找快乐、得到满足。
老去亦是人生新的开始
人们太需要外界的认同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往因被排除在成就之外而郁郁寡欢。
但当我们逐渐衰老后,前半生所引以为傲的成就、财富、健康都逐渐离我们而去,只剩巨大的失落挥之不去。
那么如何驱逐这恼人的失落感,成为一个豁达的老人呢?
首先要排除外界的声音,做最真实的自己。
老年人在退休前后,对无事可做、无事能做的担忧愈发突出。为打消自己的恐惧,人们常常积极投身到一些活动当中,如做义工、四处旅游、参加兴趣小组或者做兼职,借此来维持一丝目的感。
这种心态是在崇尚年轻的文化中的一种通病,对需要在宁静中唤醒智慧、在清醒中老去的人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不必去做照顾儿孙、侍弄花草这类大部分老年人喜欢做的事,也不需要去赢得众人的赞誉。人上了年纪,最重要的是淡泊名利。
正如许多老人说的,变老的最大好处是不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其次,要保持小学生的心态,以一颗开放和学习的心去面对生活,才能使身体衰老而心灵长青。
老年人更应该学会灵活应变,而不是墨守成规。正如爱默生说的:“墨守成规实则是小心眼的行径。”
通过学习新科技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遥不可及。
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都说生死有命,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死得平静、体面。作者也提出“面对死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临终关怀,免受病人心灵上的折磨”。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的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等,临终关怀通过满足病人最后的需求,使其能够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减少病人死前的痛苦。
当今社会仍然视死亡为敌人,认为死亡是件让人讳莫如深、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要敬而远之的麻烦事。
美国诗人艾略特说过:“随着对衰老和死亡的认识,人们不愿在无关紧要的事上浪费一分一秒。此时你会摘下面具,放下虚荣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果不距死神一臂之遥,你既看不透生活,更无法醒悟。在年轻时就接触关于死亡的话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有死亡和爱才能让你放下执念,揭示灵魂深处的渴望与热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最能够看到人性中的真实,也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懂得珍惜和感恩,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更加从容。
活在时间之外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衰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愿承认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回首往事,似乎有许多的遗憾与悔恨;展望未来,死亡的逼近同样使人慌乱、恐惧。
有一天,一位老禅师领着两个小徒弟,提着灯笼在小路上行走。突然刮过一阵风,灯被风吹灭了。
“怎么办?”两个徒弟无助地看着师父说,老禅师笑着回答说:“看脚下!”
路,就在脚下,很多人不仅会沉溺在“过去”的辉煌与悲痛中,还会在面对当下的困苦挫折时,对未知的未来产生极大的恐惧。
佛经上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佛经上简短的几句话,便为我们揭示了人生自在的真谛。过去的不再追究,未来的事情不过度担忧,如行云般自在,如流水般洒脱。活在当下,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人上了年纪时,常常喜欢回味过去。由于无事可做也看不到未来,只能终日里回忆往日的时光,一时是温馨,一时是悔恨、愤慨。但不能让追忆成为一种障碍和负担,忘掉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如果心怀怨恨,无法宽恕,你只会在怨恨中郁郁终生。一旦真正的伤害终止了,只有念念不忘这些伤害才会为你带来麻烦。
换句话说,自己的执念才是痛苦的祸根。
锻炼对当下的专注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当你读一本好书,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时,你完全陶醉在其中,等你突然醒过神来,个把小时就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当你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事情上时,你就超越了时间。
喝茶时,你就只喝茶;看报时,你就只看报。这能让你慢下心来,忘记时间的概念。一心关注眼前事,你会从这种思维方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
在大家都觉得“变老”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状态时,作者却跟我们说,变老的最大好处是不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衰老和死亡看似可怕,但其实换个角度想,有机会面对衰老和死亡何尝不是一种馈赠。
要知道,所有人都年轻过,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老去。
怕什么变老,如果上天给你机会慢慢变老,我们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一段完整的人生,苦辣酸甜我们都已尝尽,人间百态我们都已看尽,这不就是最完美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