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我家》读后感:幸福的家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

《谁在我家》

原著 | 海灵格
解读 | 羊子姑娘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整个人生,大抵就是从得到再到失去的过程。我们孑然一身地来到世上,再两手空空地离去,什么也带不走。

唯一能证明我们活过的,那便是爱与被爱,是爱我们的人,最亲的家人对我们的记忆。获得一时的爱很容易,难的是在琐碎的生活中,让爱长久。虽然家家都本难念的经,都有自己的苦楚。但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谁在我家》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爱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呢?除了热情的丧失之外,本书作者海灵格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其实每个家庭背后都隐藏着一股力量,正是它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如果想要让爱繁荣茁壮,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家庭系统排列”,找到影响家庭和谐的力量,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尽力保持家庭系统的平衡。

海灵格是德国久负盛名的心理治疗师,几十年间一直致力于创新整合他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书中,海灵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地剖析了产生矛盾的原因,引导人们对家庭成员做出系统性的排列,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为了增加实用性,书中还有治疗工作的笔录和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让我们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海灵格的脚步,一起去了解他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

有正确的序位,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环境

很多人刚结婚的时候,可能觉得就是小两口过日子。但实际上,结婚意味的是两个年轻人背后家庭的联合。

就算结婚后,不在一起生活。可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爷爷奶奶就会帮忙带孩子,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生活习惯不同、价值理念不同,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

面对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海灵格认为,只有排好关系的序位,爱才能平稳地传递。

首先我们要认清楚,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家庭就很难幸福。

有些父母的生活只有孩子,整天围着孩子转。很多家长经常抱怨,为了孩子,我牺牲了多少啊,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懂我的苦心啊?

孩子的确需要父母的管教和陪伴,但父母也要懂得放手,给他们一点自由的空间,也留一些时间给自己。

太过深沉的爱,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把孩子越推越远。远远地看着孩子独立成长,不是更好吗?

解决了新生家庭内部的关系之后,接下来就是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的排序问题。

海灵格指出,新生家庭的地位必然要高于原生家庭。先要顾好自己的小家,然后才是小家之外的原生家庭。

但现实中,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序位常常纠缠不清。

有些父母会逼迫孩子做出选择:你到底要老婆还是要我?”或者是抱怨道:“有了老婆了,就忘了妈。”有些子女结了婚,还是放不下自己的家,三天两头地就往父母家里跑。

如果我们将父母放在前面,一方面父母会觉得子女还需要自己的管教,会不自觉地加大干预力度,容易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伴侣则会觉得,自己好像是家里的局外人一样,毫无地位可言。

其实,整体来说,夫妻关系应优于子女关系,新生家庭高于原生家庭。这样,才会有更加健康的家庭环境。就像在河里游泳,顺流而下,才能到达终点。

夫妻间有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在结婚之时,夫妻双方的感情热烈且纯粹。但时间一长,各自身上的缺点逐渐显露,伴侣的吸引力减少,家庭的幸福指数随之下降。

伴侣之间的爱,才是构成整个家庭的基础。要如何让爱在长久的岁月中保鲜呢?海灵格就此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方面,在一个家庭里,结合的男女双方是成年人。两个成年人的连结,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

男性与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两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价值三观,必然会有差异的。

一旦两人选择在一起生活,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让对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接受和包容对方的小毛病,平等地相处。

很多人在结婚前坚信,只要有足够的爱,总会感化对方的。但爱只是一颗种子,并不能改变土壤。

在爱情中,可能爱才是最重要的。一旦结婚,爱就退居幕后,无法影响整个系统。

如果强硬地想让对方为自己改变,最终只会是失败。

另一方面,作为伴侣,相处融洽的基础是付出与接受相等。

可能会觉得夫妻之间,算得太清楚,显得很见外。实际上,感情里的平衡所指向的,是一种内心感觉的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公平。

这个度要怎么去把握呢?一般来说,传统的家庭是女性负责内部的生活,男性负责保卫家庭安全。在这个过程中,男人要跟随女人,女人要服务男人,互相协作。

当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包容,共同面对风雨时,整个家庭就会变得和谐。这时,女性就能从中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而男性则因为自己的努力受到认同和肯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每个人的归属,都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如果说夫妻相处的核心是平等,那么父母与孩子相处的重点,就变成了接受。

亲子关系里,最核心的一点是父母在付出,孩子在接受,且付出与接受永远无法平衡。

我们常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产生了权力的差异性,孩子在家庭中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孩子往往会做些什么,以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些孩子会拒绝接受父母。他们可能会说:“我需要的东西,你们没有给我,你们没有资格做我的父母。”或是因为父母的一些错误,而不愿意承认父母的身份。

其实不管父母是贫穷还是富贵,也不管做过什么错事,但至少他们为孩子提供了一样东西,就是生命的机会。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可以由别人提供。唯有生命,只能父母给孩子。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就必须得接受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这是无法选择的。

除了生命之外,父母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利的机会,当然也有不利的。人无完人,这是不可避免的地方。

更何况,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尽善尽美,终究逃不脱孩子的指摘。

海灵格认为,既要看到父母身上的问题对孩子的影响,也要看到正是他们的培养,铸就了孩子很多优点。

唯有真正接受了自己父母的好与坏,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我们才能真正得到解脱和成长。

家是我们心底那份最温存的爱

以上,就是本书全部的精华内容。

穆尔说:“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找到了。”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我们最亲切、最温暖的港湾。

但同时,家也是我们最甜蜜的羁绊。不论我们怎么苦心经营家庭关系,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的摩擦,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夫妻偶尔的拌嘴、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未来不可预知的苦难等等。

似乎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要我们尝个遍才肯罢休。

就算是这样,我们仍然甘之如饴,还是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回家,不停地感叹:“时光啊时光,慢些走吧。”

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就是春节回家时,应酬与催婚不断,平时不联系的亲戚,从工作到孩子,从个人生活到家庭生活,通通问了个遍。

走的时候,还嘟囔着明年再也不想回家了,太折腾了,比工作还累。一回到出租屋,清静又自在,但又忍不住怀念过年的喧闹、父母的唠叨、家里的饭菜……嘴巴一边不停地抱怨,一边又有点想念。

就为了这么一点点的甜蜜,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愿我们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谁在我家》读后感:幸福的家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