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读后感: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活一辈子爱一辈子


《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

原著 | 杨杨
解读 | 小女贼

有一首小诗《挑妈妈》很感人,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写的: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孩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的肚子里。”

以前一直以为是父母选择了我们,后来才发现一切都是注定的缘分。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软肋,父母是孩子割舍不下的牵绊,父与子、母与女,关于成长陪伴、关于争执和亲情维系,是大众恒古不变热议的话题。

2009年便从事图书编辑的杨杨围绕亲子关系编著书籍《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收录了多篇在微博、朋友圈热传的亲子美文,内容涉及珍惜、期待、成熟、爱情、努力、逆境、淡定、命运8大主题。

不同主题下是各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悟经验阐述的唯美故事,是经验分享、是特别告白、更是完美的答案,让孩子站在长辈的肩头,理清怎么也逃不开的踌躇和迷茫。

下面我就会从书籍的几大主题入手,讲述冗长人生里成长的喜与悲、惑与释,得与失,品味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做孩童很幸福,但我们终究要长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依然还是孩子,忍不住去呵护,不舍得他们吃苦。

但是没有人可以做一辈子小孩,也没有父母可以护他们一世。

曾有人形容成长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中心,没有人必须围着自己转。

第二个阶段,我们会明白所有渴望的东西,只有努力了才有机会获得。

第三阶段,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太多东西,即便你竭尽全力也不会如意,但你依然会选择拼命。”

残酷的生命真相让你意识到所谓的幸运只会出现在故事里,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也有太多没有结果。

即便这样,我们依然得对生活充满热情,尽己心听天命。

梁继璋也曾在信里这样叮嘱儿子:“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清晰的叙述读来却有丝丝的无奈、不是父母不愿,而是生命多变,人生需要实践,想或不想,孩子终究会成长成熟,和父母渐行渐远。

父母之爱,胜过他们的生命

一句话写的很美:“漫长的人生里,我们终究会遇上自己心爱之人,也会遇上爱我们的人,只是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

所有的人都知道父母之爱的浓厚,但厚重到什么地步,没人说得清。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摧毁父母到底有多容易?

匿名回答读来很是扎心:“看似顶天立地的父母,摧毁起来特别简单,只要是关于孩子,一句话足以。”

不自知的情况下,孩子成了他们的软肋,变成了刚强生活里触碰不得的逆鳞,更成了他们生活的重心。

曾有人在微博分享最难忘的一张照片,是自己婚礼现场,父母缩在墙角默默抽烟的背影。

她在照片下这样备注:“我一直记得闹新郎时,所有人在笑,父亲却沉默着站在一角的样子。

好友偷偷拍下了父亲的背影,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才发现,从来不抽烟的他,脚下却是一片烟蒂。”

她感慨地表示父亲把自己藏得很深,很少表达自己,婚礼的那天就更沉默了,直到婚宴上喝多了酒,拍在桌上絮叨了好久,凑近了听反反复复只有那么一句:“今天,我就把敏敏交给你了(敏敏是她的名字)。”

再朴实不过的一句话,却涵盖了无数的不舍和爱意,那一瞬间突然觉得亲人之爱最是拧巴,近一步怕打扰、退一步忍不住担忧,爱得浓烈却不好意思诉之于口。

好似总在分别的那刻才会透露出真实心意。


这是个流行离开的世界,
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时光更迭,你永远也无法预料哪一次短暂的分别之后,会成为再也不见。

一位身患绝症的父亲写了一封信留给四岁的女儿妞妞,在信里他把这场告别变成了捉迷藏游戏。

父亲和妞妞约定,每次捉迷藏都会被轻易找到,这次父亲会躲很久很久,直到女儿十四岁的生日。

十年太久,怕孩子太过想念,父亲就耐心的叮嘱如果很想爸爸,爸爸就会变魔法出现,趁妞妞睡着时,跑进她的梦里;在妞妞玩游戏时,陪在她的身边;在妞妞看爸爸的照片时,爸爸也在偷偷看着她。

除此以外,这位父亲还拜托了女儿一件事,捉迷藏的游戏太久,爷爷奶奶、妈咪看不到爸爸的时候可能会偷偷流泪,而偷哭就是犯规,就会失败。妞妞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偷哭的时候,逗他们笑。

这是爱而不能陪伴的无奈,更是用心良苦的守候。

有人感慨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多说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偏偏时光偷走的,是我们看不见的珍贵。

无论对待爱情还是友情,不要草率、轻易地做出判断和决定。要知道相遇是数十亿分之一的缘分,而离开只是两个人的结局。

分开容易相遇难,总以为机会无限,不珍惜眼前。

直到快失去的那一瞬间,偏偏所有的告别没有预告,还没等你准备好,有些人已经再也见不到。

人这辈子,最怕父母退场

整本书里除了娓娓道来的叙述,淳淳善诱的指导外,还有无处不显露的父母深情和不舍。

怕自己的絮叨让孩子厌烦、怕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听自己的劝慰、更怕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孩子没了后盾,生活没有保障。

一位妈妈怕自己的突然离开让孩子感到慌张,特意写了一封信假设了自己离开后的变化。

她朴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期盼、耐心的给予了开导。生活困苦很多,以前父母在的时候,再难都会逼着孩子吃饭,哪天她们不在了,一个人也不能和自己赌气,再大的事情都会过去。

子欲养而亲不待曾是无数人有过的痛,但是父母却在书里安抚自己的孩子,照片是时光最好的证明,每个人都有他离开的一天,能陪伴孩子成长已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

更有父母担心自己未来的老态给孩子带来不便的,提前写了道歉信,期望那天真的到来时,孩子们也可以泰然处之,不用慌张。

网上曾有人算过一笔关于陪伴的账:

“假如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20年。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人一生中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以为时间还长,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越长大越会发现,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人,特别是父母,不要等他们真的口齿不清、记忆开始消退时才回头。

就像柳岩在父亲离开后感慨的那样:

如果亲人健在,有什么都给他们吧,我不想让他们觉得,他们不配拥有这一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读后感: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活一辈子爱一辈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