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Ⅲ》读后感: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不完美,才美Ⅲ》

原著 | 海蓝博士
解读 | 格格巫

三国郭遐叔曾说:心之忧矣,视丹如绿。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情绪不佳的时候,会眼神昏花、视物不清。

《黄帝内经》用“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记录着情绪对健康的危害。

情绪问题,不只影响健康,还关系到我们的成功与幸福。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情绪、科学地管理情绪,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呢?

本书的作者海蓝博士,出身医学世家,神经科学博士后,有20余年身心健康领域工作经验。

在美国期间,她曾为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移民和难民,提供了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又为几万名灾区师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服务与培训。

这本书以真实的案例,分析和论述情绪发生的原因、危害、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化解等,一步步揭开情绪的真相,让我们更有能力把握住关系中的主动权。

当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再对抗、逃避和压抑,而是把情绪当作通向幸福的路标和入口,与之友好和谐地相处,就能拥有持久的宁静与幸福。

接下来,就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不完美,才美Ⅲ》这本书,学会和情绪友好相处。

怎样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好像是每个人的困扰。

失控的坏脾气,不仅伤害我们的亲密关系,还损伤着我们的健康。爱发脾气的人,容易感到胃疼、头疼、胸闷等;对女生来说,生气更像是毁容,会导致皮肤暗淡、长斑长痘,造成生理期紊乱等等。

有人认为,我们要学会克制和压抑情绪。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情绪一再积压,总有一天会被触动引起大爆发,引发不可挽回的结局。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琳琳和男友刚子约好下午三点见面。刚子在临出门时,却收到公司临时任务。

琳琳一再问刚子到了哪里,对方都回答“快了”,人却始终不见踪影。

因为刚子之前也迟到,所以琳琳认为刚子不重视她和这份感情。于是刚子一到,琳琳就指责他不讲信用,还说出人品不好、没出息这样的狠话。

刚子也生气了,指责琳琳任性、心胸狭隘。两人大吵一架,以分手告终。

很明显琳琳早已对此不满,这次触发了她心底的负面情绪,便爆发了。

生活中,像迟到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找不到合理的情绪梳理方法,只得使用极端的表达方式,发火、指责,事情越闹越大,关系越闹越僵。

海蓝博士强调,情绪无小事,从小处说,关乎身心健康、亲密关系和个人幸福;从大处说,情绪关系着生死。

其实,情绪本身并无好坏,只有失控的情绪才是不好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冲动、发脾气时管住自己。

当情绪被触发,我们首先要从身体层面安抚情绪。先停下来,离开情绪发生的现场,连续深呼吸,直到自己平静下来;或者左右转动眼球,直到想发火的感觉消失;也可以做蹲起运动,运动会使身体内的皮质醇升高,释放内啡肽,令人放松和愉悦。

接着回想整件事,感受自己到底是在生气、怨恨,还是烦躁?然后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这样,是因为没有受到重视,还是被人误解,探寻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接下来,进行情绪转换。试着换位思考,想一想对方的需求和状况,试着理解对方,你会发现很多事都情有可原,情绪也会随之平复。

如果已经发了脾气,我们就要想办法挽回局面。

找个合适的场合,邀请对方一起聊聊。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以及希望对方怎么做;同时也请对方告诉你他的需求及如何满足,再商量一下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如何解决。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多是因为误解和无知。如果彼此都听到和看到,情绪便会趋于平静;如果每个人心中都多些体谅和感恩,世界便会充满和谐与温情。

如何克服职业中的倦怠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总觉得工作乏味、枯燥、没有激情,动不动就想辞职;或者每天都很累,却不知道在忙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所以焦虑、易怒。

如果有,说明你也陷入了“职业倦怠综合征”的泥沼。

职业倦怠感不会像感冒,过一段时间、休息一下便不治自愈。如果我们找不出真正的原因,就会越来越痛苦,最终导致抑郁症等身心疾病。

职场生活占据了我们生命大部分的时间,如果在工作中能获得快乐和价值感,就会增添更多幸福。

其实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是在找工作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长时间的迷茫和患得患失,导致心理上的疲倦和痛苦。

海蓝博士建议我们使用“价值驱动模型”来解决职业倦怠,收获更多快乐。

“价值驱动模型”包括三个齿轮:

第一个齿轮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才会倾情投入,无条件地付出。

第二个齿轮是做自己擅长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总会忘记时间,也更容易出成绩。

第三个齿轮是做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事。科学研究发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幸福感特别持久。如果快乐工作时,又能为别人提供方便、解决难题,会是怎样美妙的感受呢?

这三个齿轮环环相扣,互相驱动、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作用产生的持续动力,能不断提升我们的职业效能,也是我们选择职业的方向。

我们喜欢做的事很多,比如旅游和打游戏,但是如果要拿来养活自己,那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水平,考虑是否有人会为此买单。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擅长的工作要面对的问题。每份工作都会有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要遵循的其它规则,这些也是工作的必然部分。

所以在作决定之前,我们最好先去体验一下该领域的工作氛围,通过评估和感受,最终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

当然,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不只是考虑你能获得什么,还要清楚你能为此舍弃些什么。

有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如果还能帮到别人,那这就不仅仅是份好工作那么简单,它将最终成就你,给你幸福感的同时,也会给你成功。

如何化解生活中的压力

现代人最缺乏什么,答案是“安全感”。

一项权威调查表明,70%以上的中国人表示,需要通过拥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有68%的中国人感觉到压力很大,排世界首位。

在这种压力下,人们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不够好,总担心被淘汰出局;所以无论拥有多少,都一样缺乏安全感。

如果我说,人不应该被物质绑架,估计马上就会有人反感:没有物质何谈梦想,没有物质何来生活!如果真到了生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时候,还会“假清高”吗?

其实有很多大老板、企业高层,拥有房子、票子、车子、位子,也一样活得不开心,压力山大。

对物质成就的追求,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正如股神巴菲特说的那样:一些物质财富会让人生更加愉快,但很多财富却无法做到这点。很多时候,不是你占有很多财富,而是过多的物质财富占有了你。

巴菲特早已拥有巨额财富,却一直住在老房子里,没有围墙和大铁门,也没有警卫和监控。但他称这才是最佳投资,他说:我的家庭给了我52年美好的回忆,让我对未来依旧有更多期待。

事实上人维持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并不多,只是我们“想要”的太多。

作者认为:需要,是脖子以下的部分;想要,则是脖子以上的部分。把想要当作需要,才是我们最大的陷阱。

只有分辨想要和需要,才能从无穷的物质欲望中解脱,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本身,更快乐地生活。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1,调整对幸福的认知,把物质摆在正确的位置上。

试着回顾一下,曾经梦想拥有的物质——车、房、首饰等,在拥有之后,我们兴奋了多久?一周、一天、还是几小时?回忆一下以往的幸福时刻,思考这些场景中有多少与梦寐以求的物质相关?

2、核算需求的底线。

从生存需求考虑,核算一下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有哪些,如衣食住行等,整体需要多少钱?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减法,找出每一项所需的最低标准。哪些是必需的底线,哪些是升级化可选,它们分别需要多少钱?

3、把生活所需尽可能多地列出来,核算出生活最低标准,理清生存底线。

随着生活必需品的显露,你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在乎和必要的。

没有人能离开物质基础,但是也要明白,真正的基础是我们“需要”的物质,而不是“想要”的。

当我们把物质放在合理的位置,就会发现所谓的生存压力,不过是自己错误地把拥有更多物质当作了安全感,所以才在幸福的假象中迷失。

人生不过是种选择,当你选择内心的简单和宁静,安全感和幸福便会常伴左右。

如何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爱人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总结自己此生最大的成就时,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选对了爱人。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选对爱人谈何容易。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单身人口已接近两亿,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很多人因为没有选对人而孤独、痛苦。

亲密关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不但为我们带来幸福和满足,也会带来困扰与痛苦,而决定亲密关系质量的,就是找到适合的爱人。

很多人之所以单身,可能是受了上一辈的影响或干涉,被人左右或对婚姻恐惧而一再错过;也有人想法太抽象或不合理,才一直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人;有人梦想童话般的爱情,无奈现实与梦想差距太大;当然也有些人是因为曾经被爱所伤,背负悲伤、愧疚、愤怒或怨恨,如惊弓之鸟般不敢向前。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探讨解决方案:

从战略上,首先要明白影响自己择偶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曾经受过伤害,或不明白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的要求是否合乎情理。

找到了根本原因,就明白了症结所在,接着就可以使用作者建议的“理想爱人画像”三步法,从战术上解决问题:

第一步、试着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伴随轻柔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心目中理想爱人是什么样子,想得深入一些,列个清单。

再找出自己能与理想爱人相匹配的条件和素质,也写下来。

第二步、想象一下你和亲密爱人共度的甜蜜一天是什么样子。也要尽可能具体,把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

那么对方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和你共建这种甜蜜生活呢?

第三步、接着思考,在理想的一天中要用到对方哪些品质和优点,试着从第一步的选项中,挑出来5项,再删减到3项,思考为什么这三项如此重要,以及这些是否正是自己需要的。

留下的这三项,你或对方是否能给予自己,或者你们有没有可能共同创造它们。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幸福并不是找到那个ta就能唾手可得。海蓝博士说:

这一生,我们找到了谁,等来了谁,遇到了谁,都只是爱的开始,能否持久就需要用心和经营。

如果一生为爱用心,和谁在一起都能幸福;如果爱得不到位,和谁在一起都痛苦。亲密关系的幸福和快乐,靠的是携手经营,而不是坐等收获。

怎样从爱的伤痛中解脱

有人说,最令人心碎的事莫过于,你还爱着ta,而ta的心却早已远去。

特别是当你朝思暮想、希望相伴终身的那个人告诉你:我爱的不是你、我不再爱你,或者我爱上了别人等这种话的时候,那种心痛,真可谓是肝肠寸断、痛彻心扉。所以有些人因此精神崩溃,甚至伤人伤己。

其实说到底,在失爱的时候,我们失去的并不是爱,而是自己。你会认为失爱的根本原因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被接受和珍惜,不断否定自己,再也不相信爱情。

作者大学时曾单恋过班上的一个男生,却未得到对方的回应。她因此抑郁了四年,感觉整个人生都没了希望,还一度有轻生的想法。

多年后,作者终于放下时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不合适的人离开,真正合适的人才能走进生命。

其实大多数失爱之人都有着对爱的错误认知,比如我爱你,等于你爱我,如果不是就受不了;或者最初的时候只看到对方的优点,慢慢又因发现缺点而失望、抱怨;还有人认识不到所有的关系都是动态的:总在质问:你当初是怎么承诺的?!你以前不是说过吗?!

想要从爱的伤痛中解脱,我们就需要做系统的创伤处理,完成个人成长,从根本上疗愈,为自己的心补足养分。

海蓝博士为我们提供了简单的小练习,可以试着做一下: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让自己平静下来。在脑海中回想你和ta一起时感觉到爱的十个场景,写个清单;研究清单,分析这些场景体现了对方的什么品质。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只有这个人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其他人会不会也有。

然后也把这段关系中,你自己需要做出的改变也写下来。如果尚可修复,便积极尝试;如果不能,那就改变自己、重新出发。

当你做了以上的练习,便会发现你所需要、所爱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ta身上的某些特征,而这些特征不只ta有。

我们寻找爱人,其实是在找寻生命中缺失的部分,和ta是谁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谁具有你缺失的特质。所以无论是失婚,还是失恋,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

爱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坚持“不抱怨、不指责、不发泄”。多想想自己希望对方如何相待,再以同理之心对待对方,好好相处,好好经营;

不爱的时候,及时放手,放过自己也放过爱。尽量缩短痛苦的时间,不要试图折磨别人,更不要折磨自己。

失去的那个人、那段关系,不过是因为不适合,无论对方做了什么,都没必要愤怒和怨恨,错了的东西要及时止损。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曾说: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来自职业、生活以及婚恋中的各种压力和悲伤,使我们忽略了阳光和微风,屏蔽了快乐和幸福。

负面情绪,有时候像高压锅一样,越是压抑,内在的气压就会越大。一旦发泄,就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小的伤害。

《不完美,才美Ⅲ》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情绪都是一样的,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向它敞开心扉,倾听它背后的需求。

每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有颗受伤的心,和被忽视的需要,以及渴望被爱的灵魂。

所以当我们再次见到一个愤怒的人,也许可以从他狰狞扭曲的脸后面,看到他孤独和受伤的心灵,或被认同、被爱的需求;

当我们自己又想发火时,试着让自己停下来,穿越恼怒的火焰,触摸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更多关怀和爱。

“不如意事常八九”是生命的常态,而情绪管理则是与负面能量和谐相处的必要途径。

当我们掌握了如何管理负面情绪,就开启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Ⅲ》读后感: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