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2200》有感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与此前已经出版的00期一样,《读库2200》是自《读库2100》至《读库21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还有2021年读库组织的和相关的讲座精华纪要以及编辑手记。

今年的“00”号仍然不单独上架,只是作为全年订户的赠品。至于原因正如老六所言:“如今上传一本没有书号的印刷品(哪怕只是起推广作用的宣传物料),不是一般的难度系数”,所以,虽然《读库》自创刊以来的每一期(含00号)我都淘回来且读过,但今年还真是第一次预定整年的。
当然,之所以整年预定到不是因为“00”号不再单独上架,因为像去年一样,其实从孔夫子旧书网等渠道可以淘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治疗”越来越严重的“囤积强迫症”,我决定今年除确因工作或学习需要购买的法律类专业书外,不再购买任何纸版书(含期刊杂志)。但每期必读的《读库》自然要例外的,于是去年底预定了今年的六期《读库》和六本读库版小册子。
其实正好老六曾言:这种预定,宛如盲盒。因为既不知道每期《读库》会刊载哪些类型的文字,也不知道套餐中的小册子会是什么内容。但这样也有好处,一来读库出版的图书,质量自然让人放心;二来这样的事先不透露内容,“强行”的推送有助于拓宽阅读边界、丰富阅读体验,毕竟越来越习惯阅读某一领域的文字,认知自然易僵化。

去年11月,读库第十六年的读者年会受疫情影响改为了线上直播,且连开两场,最佳女配角是:陈晓楠老师。

第一场的题目是:大时代的小确定。

正好陈晓楠老师所言,我亦特别喜欢这个题目,也特别应当下的景。现在我们最受说的、每天都会重复很多遍的一个词,就是“不确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有此意。

但正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才更应该明白,更应该找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确定性。国家的未来、公司的发展自然不需我关注,但个人的小确定却是必须要明确的,好在目标已明确,新的一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持续努力就好。

老六说,在读库的第十六个年头,越来越有了来自读者的安全感,这也是一种“确定”吧。对我来说,可能也是如此,生活的现实,社会的发展,让我逐渐认识到,有些事是无能为力的,那就不应纠结,尽心后顺其自然就好;有些目标是不易实现的,那就要果断舍弃,要明确目标聚焦重点持续努力。

◆ ◆ ◆ ◆ ◆

张立宪:今天不是工作汇报,如果我给大家讲我们的组织结构是什么,人员构成是什么,怎么编书稿,出书流程是什么,大家也不爱听,估计就都睡着了。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在管理过程中可能跟每个人都有关的话题吧。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来自我女儿。她现在已经四岁了,有一天我在饭桌上发现,她已经学会了用泪水来让自己的目的得逞,就靠哭。说真的,天下小孩都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好像叫“消极防御”,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祖辈,我们周围的人,甚至国产影视剧里的人都擅长用这种方式,靠泪水、乞求、下跪,或者骂骂咧咧、放狠话横话,或者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或者迁怒于人、指桑骂槐,或者含沙射影、阴阳怪气,语带双关地要求对方理解你话中有话等等,我们从小到大,几十年来所处的大部分环境都是这样。我就想,能不能营造一个环境,不再这样,只要能实现这一点,这个团队就可能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应该就成了。

这几年对我来说,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这些,首先让自己学会不再用愤怒、晒惨来让自己达到目的,尤其我还是老板,不能靠扣奖金或威压员工来让自己过瘾。表达意见时也尽量做到不带着情绪,否则对方对情绪的感受反倒大于对内容本身的理解,我也尽量做到不含沙射影,让人家去猜,不管对他满意也好,不满意也好,如果我语带双关,还得让人家想半天。这对我自己来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我不仅要面对这些同事,也面对我的女儿,我不希望女儿未来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或者她自己变成这样一个人。我希望她能主动地、积极地,甚至有点幽默、有点好玩地、很乐观地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如果解决不了,也能非常敞亮地接受现实,不至于整天生活在怨天尤人或愤愤不平的情绪中。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也是这样,不能让大伙整天处在这样一种情绪高压中,或者当面一团和气,背后嘀嘀咕咕。

我曾经参加一个饭局,饭桌上有个人在一家很有名的公司上班。吃饭期间他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放下电话之后,兴高采烈地跟饭桌上的人发布说,我们老板被抓了!表情简直是喜大普奔。我想这是双重失败,第一,老板很失败,他被抓了员工开心成这样;第二,员工也很失败,自己的职业生涯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自己服务的是这样的雇主。我能不能避免这种失败?

这两年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叫消灭情感暴君。情感暴君是什么?在一个系统里,只要他一生气,所有人都战战兢兢,所有人都不自在;只要他一挂脸色,所有人都紧张;只要他平静下来了,所有人都暗暗松口气。这个人不一定是老板,在家里也不一定是一家之主,指不定是谁。这相当于一个最大的损耗,情绪黑洞。不管是家里,还是和其他人合作,包括在团队内部,首先我自己尽量不要做情感暴君。当然这很难,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全都在搞这一套。我认为都有点像骨子里的、血脉里的东西,消除是很难的,但是要有这个意识,自觉地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情感暴君,也不要让你的员工,你的小伙伴,包括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的爱人动辄得咎,就让他在你面前自自在在的,难道不行吗?这个世道已经够苦了,为什么他在别人那儿苦,到你这儿还继续苦下去呢?

这都是我这两年的体会,听起来有点修行的感觉。

陈晓楠:我这两年经常听人说“提供情绪价值”,你给别人提供的情绪价值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说提供了帮助,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你还有一种价值,就是你的情绪稳定,你为别人提供了某种情绪价值。就像你说的,现在都苦呵呵的,尤其很多年轻人,他们的职场成为人生中很主要的一部分。

张立宪:对,很多人除了上班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人生。

陈晓楠:生活被挤压得越来越少了,他在职场这个环境是否愉快,决定了他大部分生命是否愉快。

◆ ◆ ◆ ◆ ◆

其实我本想借着陈晓楠老师和老六的这段对话展开来谈谈个人感受或曰思考的,但写了一千多字又删掉了,虽然我努力让写出的文字表达的内容清晰且明确,但怕万一有人读来觉得是在指桑骂槐、含沙射影、阴阳怪气,或语带双关,就不好了,所以还是直接引用的好,当然,我引用过来只是觉得老六说的正确,绝无他意。

第一场的题目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参加这一场的除了最佳女配角陈晓楠老师之外,还有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聊育儿的,但其实更多还是在探讨人生。

说实话,对于这个话题我曾经十分焦虑的。最近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咋还在这家公司里混日子呢,当然这到不是说现在的公司和工作不好。现在任职的公司、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同事们都满好的。只是依计划,早就应该推开“旋转门”到了另一边才对。

说实话,之所以还维持现状,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小孩高中三年,我是真的为“育儿”焦虑和煎熬呢,那还有心思和精力想其他。小孩上大学后,又是反反复复的疫情,让我有些懒惰,现状也就维持着了。而现在,一来小孩大学的学校和专业都不错,学习同样努力,将来找份工作自食其力不难;二来我也越来越佛系,或者越来越想开了一点,毕竟将来我能帮的忙越来越有限了,可能未来能帮的最大的忙,就是注意身体健康,别成为小孩的负担了。

◆ ◆ ◆ ◆ ◆

陈晓楠:我越来越欣喜地看到,孩子她自己带着人生剧本,你跟她的缘分就是你是她的旅伴,想让她的旅程愉快一点,健壮一点,有价值一点。我能做的不是在她的剧本上写什么,我只能继续写我的人生剧本,我能控制的只有我自己,因为当我控制不了她,我会陷入焦虑。她没有按照我想象的时候就不要去想象,放松了你会变成一个更可爱的人。我分明觉得我心情特别好,在她面前特别生动的时候,她一定能从我身上感受到一些东西,甚至可能会写进她的剧本当中。
所以我现在不断地回看自己,让自己依然是有好奇心的,生动的,对别人有热情的,有耐心的。总之,控制自己是容易的,要控制她一定是痛苦的,这个过程你就会扭曲,在她面前你往往会想,我明明是很精彩的人,为什么在她面前的这一幕如此不堪、如此痛苦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时候我要做一个好的旅伴。

张立宪:你从孩子身上得到的,比她从你身上得到的要多。

陈晓楠:是的,孩子给我的惊喜,是超出任何想象的。一开始带来的只是快乐,后来带给我的是我对自己人生的确定,对我人生真正的检视,我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

◆ ◆ ◆ ◆ ◆

正好陈晓楠老师所言,未来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写好我的人生剧本,要有目标、肯努力,要对世界永远葆有好奇心、爱生活,做好小孩的旅伴。

在《你大概是对读库有什么误解》一文中,老六澄清了二十六个有些人对《读库》的误会。当然,这里面的多数误会或曰误解,我都没有或没关注,像“读库的书几乎找不到错字”这样的误解我就没有。因为,一本书有错是常态,没有错才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为什么这么说?老六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了解释:

一个叫生理盲区。比如说一本书需要经过三审三校,而读库的书是六审三校。几位审校老师,经过“换眼”这个过程,貌似已经有几个人层层把关,是不可能有错的。但你要知道每个人看一页纸的时候,眼睛上都会有盲点,心理上也会有疲劳松懈的时候,或者由于习惯性预读预判而松懈的时候。比如他看到某处很疲劳的时候,就一略而过。如果这几位审校老师的盲点都赶到一块去了,那就可能有一个错大家都没有看出来,到最后真的就变成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一个叫知识盲点。比如说要出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可以找一个历史方面的专家来做审校,甚至如果这本书是关于秦汉方面的,可以直接找一个研究先秦两汉史方面的专家来做审校。但是《读库》每一期的内容都五花八门,几乎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所以我们的审校老师没有那么万能,肯定存在知识短板、认知盲区。一旦文稿中某处超出他的认知范围,如果原来的事实又没有经过认真核查的话,极有可能这个错就被漏过去。

所以《读库》到现在出的错简直是不胜枚举,完全可以编一本《读库的黑历史》。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本书里有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错误或者错字,反倒不可怕,因为你已经知道它是错的,可怕的是它有的地方犯的错误隐藏很深,或者那处错误是你意识不到甚至信以为真的,但它又确实是错的。

(这一点我十分认同,印象中上中学时读武侠小说,因为是盗版,加之那时的盗版技术和现在不同,那错字别字简直“惨不忍睹”,但没关系,一点都不影响阅读,一来那时正上学,识字比较多;二来字错的明显,虽然读的一目十行,但眼睛一扫就知道是错字别字,一点不影响对情节的理解。但现在读社科类的书,特别是有些译本中的误译,有些还会当作大家的真知灼见。)

比这个更可怕的是,一本书虽然没有错字,但这本书整体做得不对,让人看着很不舒服,这是比有错字更可怕的。

当然还有最可怕的一种情况是,这本书设计一流,印装完美,勘校仔细,没有一个错字,但这本书整个内容是误人子弟的,是反人道、反人性的,说的全是陈词滥调,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你说这样的书即使所有的字都百分之百正确,又有什么意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2200》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