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有爱的灵魂,终会相遇


《查令十字街84号》

原著 | 海莲·汉芙
解读 | 小木头

在伦敦,除了大本钟,泰晤士河上的伦敦桥,这些世界著名的标注性建筑,那些代表伦敦的流行文化你也要知道,正如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查令十字街84号”。

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会将伦敦的查令十字街视为朝拜的圣地。

这是一条并不算长的街道,道路两旁书店林立,尤其是有各种各样带有浓重时光气息的二手书店,里面珍藏着无数瑰宝,让爱书人驻足流连。

而让查令十字街在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的,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的经典著作《查令十字街84号》。

这本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书信集,足足畅销五十年,并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海莲·汉芙与书店经理人弗兰克·道尔关于求购书籍的业务往来,也掺杂着关于书的解读,以及书店其他人员跟海莲之间的通信。

1969年,弗兰克·德尔去世。海莲·汉芙将多年的书信结成一集,送到了出版商的手里,此书一经出版大受欢迎。几十年过去,依然是各大排行榜的畅销书,是爱书人当之无愧的“必读书”,曾两度被改编成电影,还被排成了舞台剧。

在书中,海莲·汉芙对书籍的痴迷与热爱,以及安贫乐道、在书中获得高层次精神享受的状态,都令人着迷。而她与弗兰克·道尔之间关于书籍、精神世界的探讨,以及他们之间在生活中的故事与变迁,同样引人入胜。

现在,让我们翻开这本书,来一次阅读之旅吧。

缘起:请问,你们真的有好书吗?

1949年10月5日,一封来自美国纽约的信,飘落在了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写信人叫海莲·汉芙,她是一名略乏才气但嗜书如命的美国女作家,因为在生活的地方总是找不到理想的书,偶然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了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专营绝版书”的广告,决定写信来碰碰运气——她在信里附了一张书单,说如果书店能够找到这些书,而且每本不超过5美元的话,她就下单订购了。

20天后,海莲收到了署名为“FPD”的书店工作人员的回信,告诉她书单里三分之二的书都找到了,品相还不错;那些暂时没有的书,也会积极帮她去寻找。

这是海莲一次完美的“邮购”之旅,她做梦也没想到收到的书居然那么完美,光是抚摸封皮就觉得很幸福。

订购之旅出乎意料的成功,令她信心倍增,于是继续写信求书——唯一的一点小阻碍就是,她的数学差得很,结算书款要在美金和英镑之间互相换算,令她倍感挫折。

书店了解到她的烦恼后,每次给她附上的结算清单,都特意用美金、英镑两种标价,以便她进行核对。海莲对这个能给自己找好书且如此体贴的FPD充满好感。

因为是邮购的方式,自然还是会有“看走眼”的风险。在第二次订购的书里,一本拉丁文的《圣经》看得海莲火冒三丈,忍不住在信中吐槽:那个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幅德行的人应该被酷刑处理。

这一次小失望,并没有阻止海莲的求书心切,她还是继续订购其他指定书籍,倒是书店的回信中颇为惶恐,他们将会重新为她找一本正宗的《通俗拉丁文圣经》,也会继续留意还没找到的其他的海莲想要的书。

信件来往了四五次,每次都署名FPD,“他”从未做过自我介绍,虽然海莲隐约感觉到给自己服务的是同一个人,但他还是在每封信里都称呼“诸位”。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如此热心地帮自己找书呢?

海莲也曾偷偷想过,却没有问。

短短两个月,爽快利落的海莲就建立了对书店的信任与感情,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迅速跟他们打成了一片。

善意:让我们一步步走近对方的小事儿

海莲是个不算成功的作家。她的工作并不稳定,有时候是给电视剧写剧本,有时候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写读物,偶尔也有杂志跟她约稿,所以收入也并不稳定。

也因此,海莲的手头也不宽裕,更谈不上阔绰。但是听朋友说英国实行物资配给制度,一个家庭每个星期才能得到两盎司肉,每个人每个月只能分到一个鸡蛋时,她仍然大为吃惊,并且想方设法给自己在英国书店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她开始从邮购公司订购了火腿和鸡蛋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书店的人们,而这一慷慨之举,让她直接虏获了所有人的芳心——他们只知道她爱书如命,豁达幽默,没想到还如此乐善好施。

在回信中,一直署名“FPD”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签名换成了“弗兰克·德尔”,他代表书店向海莲表示深深的感谢,因为他们收到的东西非常珍贵——从前他们只能在黑市里匆匆一瞥,根本无缘吃到。因为海莲的善良和慷慨,他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圣诞节。

不光当圣诞老人,海莲还在复活节的时候给他们送罐头和生鸡蛋,这些都是伦敦的人们很少能见到的稀罕物,店员们欣喜若狂的同时,也都产生了给海莲写信的想法。只不过,介于之前都是弗兰克跟海莲联系,他们怕这样的举动让弗兰克不高兴,所以大多数人都忍住了。

女店员塞西莉·法尔是除了弗兰克之外,第一个给海莲写信的书店成员。

她告诉海莲,她的信在书店非常受欢迎,他们还经常在一起揣摩海莲的模样,坚信她这样爱读书又慷慨大方的人,一定是一位年轻、有教养而且长相聪慧的女子。因为她的样子,内部甚至还产生了分歧,有一位老先生认为海莲大概是女学究,否则怎么会这么喜欢读书呢?

通过塞西莉,海莲第一次知道弗兰克生活中的样子。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年近四十,帅气,优雅,跟他第二任妻子——一位爱尔兰女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为了满足热情洋溢的塞西莉的猜想,海莲在回信里也破天荒地写了一点关于自己的事情。

她自称是个没学问只是爱读书的人,17岁那年,因为读过剑桥学者奎勒·库奇的书,从此就一头扎进了书堆里。她住在一栋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公寓里,是一个天天窝在家里摇笔杆的小作家。

海莲也央求塞西莉,以后在书信中多跟自己写一写关于英国关于伦敦的种种,因为她对英伦风情有着强烈的向往,多次幻想自己能够踏上这片土地,但因为囊中羞涩,她现在也只能通过英国朋友的笔触以及阅读中,感受英国。

无论是弗兰克还是海莲,或者是塞西莉,都将真情实感注入了书信中,将对方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弗兰克在找到品质好的旧书籍时,会第一时间写信通知海莲是否要购入,还会先行给她保留;塞西莉除了寄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给海莲,还诚挚地邀请她来英国度假,还在信里分享“约克郡布丁”的做法。

同样地,海莲有任何工作上的进展也会跟伦敦的朋友们分享好消息,因为她知道他们在意自己。

书店里其他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加入了写信的行列,表达对海莲慷慨赠予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他们诚挚邀请海莲伦敦之行的恳切。

1951年4月,书店的人们为海莲送上了一本诗集作为礼物,这本《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正好在她生日当天送到了她的手上,这令海莲又惊又喜——她还是第一次拥有一本三边的页缘都镶有金边的书呢。

对于一群热爱书的人而言,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当然再美妙不过。

缘分天注定

海莲非常向往去英国。在跟弗兰克等人熟稔之后,“必去之地”加上了查令十字街。

而书店的人们也对她翘首期盼。

但因为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生活,她迟迟未能成行。

倒是她的朋友玛克辛因为去英国演出,替海莲先去了书店。她在书中给海莲描述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书店:那是一间像是从狄更斯书里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店内有古书的陈旧气息,极目所见到处都是书架,高耸直抵天花板的深色古老书架,还有摆放着许多画片的大桌台。不过玛克辛并没有见到弗兰克等人,即便如此也已经让海莲大为“嫉妒”了。

海莲此举当然是大没必要,她跟书店之间的亲密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也只有她,才可以任性地在信中指责弗兰克给自己找到的《佩皮斯日记》太差,而弗兰克也只能是诚惶诚恐地表示将给她找更好的版本。换了其他的顾客,大概会被列入“不受欢迎顾客黑名单”吧。

在通信两年之后,弗兰克在一批收购的旧书中找到了海莲最初写信来想要订购的《通俗拉丁文全约新书》、《通俗拉丁文圣经辞典》、《二十世纪英国散文选》,这让海莲大喜过望,也认为之前那样苛责给自己找书的人,实在有点过分。

又是一年圣诞节,海莲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圣诞礼物——那是一块精美的刺绣桌布,是弗兰克的邻居博尔顿老太太亲手缝制的,她做了很多手工刺绣但从来都是自己留着。唯独这一件,是弗兰克的太太不断恳求才得来的。

海莲是一个神奇的人,她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善于交际,但是却对周围人充满善意,在知道博尔顿老太太这个人之后,海莲还曾经给她记过包裹物资,老太太在回信中激动地表示,自己生平第一次收到包裹,而且也期盼海莲能到英国去做客,可以住在自己家里。

圣诞礼物之后,弗兰克的妻子诺拉·德尔也开始出现在通信中,她感受到了海莲是一个大度、慷慨的女子,她也逐渐被海莲的魅力征服。

她还给海莲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希拉是弗兰克跟前妻生的,已经12岁;小女儿玛莉刚满4岁。她也非常热情地邀请海莲到英国做客。

两个女人,就这样不可思议地成了朋友,海莲还特意叮嘱自己在英国演出的朋友玛克辛去书店送四双丝袜(当时是紧俏品),送给诺拉和书店的三个女员工。

而去英国,成了海莲和书店的人们一直都心心念念的事情。他们约定着日期,期盼着见面。甚至为此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小事儿。

海莲期待自己写的电视剧剧本可以续约,这样她就可能攒够钱去英国看望朋友们。弗兰克的大女儿希拉还朗读《丰收祈祷文》祈祷海莲可以如愿到英国一游,弗兰克的妻子诺拉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们在复活节的时候跟神明祈祷过了,保佑海莲能够发一笔意外之财,促成他们见面。

可见面一事,在多年的书信往来中被不断提起,但是最终也未能成行。

最接近的一次,海莲的手头终于宽裕一点了,甚至约好了要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的时候去英国,无奈她因为牙齿坏掉,重装牙齿,需要花掉一大笔钱。

她的英国之行成了幻影。

此生挚爱是书籍

海莲当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书人。

她对书籍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她收到弗兰克为她找的《垂钓者言》的时候,因为其中的木刻版画惊喜万分,感慨只要花一张电影票钱就能买到原本如此漂亮又能厮守终身的书,这是一个多么诡异的世界啊?她每收到一本喜欢的书,都欣喜若狂,感慨自己是何其幸运。

每年春天,海莲都会给书架“大清仓”,把那些她不会再重读的书全部丢掉,空出书架慢慢填满新得手的好书。

周围的人都觉得她这样做真是了不得,怎么可以扔书呢?

她倒是觉得这些人才奇怪。他们往往买一堆畅销书,囫囵吞枣读完,从来不去重读,怎么才能体会到它的好呢?一本不值得重读的书,在海莲的眼里是不值得被保留的。

从1953年开始,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依然书信往来,但生活也都发生了变化。

汉芙结束了电视剧剧本的写作,开始为一个单元剧写剧本。她居住的旧公寓收到了搬迁通知,只得重新去找新公寓,为了搬家购买家具、书架和地毯等等,积蓄又被花光,英国之行再次延后。

而英国的状况逐渐好转,不再实行物资配给制,人们不再需要指望海莲寄给他们鸡蛋、火腿来开荤。书店里的那几个工作人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塞西莉跟随军人丈夫去了中亚,其他员工也打算搬走,做刺绣桌布的博尔顿老太太被送到了老人之家,接受更好的照料;弗兰克的大女儿希拉成了教师,而玛莉则订婚成了待嫁女郎……

此后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除了海莲一直在求购品质上乘的书籍,弗兰克一直在给她源源不断地提供书籍这一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之外,时光易逝,物是人非。

……

1969年,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秘书琼·托德在整理公文档案时发现了海莲在去年写给弗兰克的信,回信告诉她:弗兰克已经于1968年12月22日去世。

可怜的海莲,在此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在等待弗兰克帮她找简·奥斯汀的书。

毕竟,她1968年9月写信求购的时候,说要找一本奥斯汀的书给朋友做生日礼物后,10月时弗兰克曾经回信说游客太多,把店里所有的精装书都搜刮一空,他们没办法立刻帮她找到简·奥斯汀的书,但以他的个性,肯定会慢慢帮她找到的。

没想到,那封信竟然成了绝笔。

两个人穿越二十年的飞鸿传书,还没来得及道别,就这样匆忙落幕。


那段情,那个人

在得知弗兰克去世后,海莲曾经写信给诺拉表示慰问,诺拉也写信表达了感谢以及对海莲的情谊。

诺拉承认自己曾经一度很妒忌海莲,因为她跟自己的丈夫书信往来看起来那么心意相投、心心相印,而且她还能写出那么好的信,仿佛在书信的世界里,丈夫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而她自己跟弗兰克之间,却像是两个极端,弗兰克温和又耐心,而出身爱尔兰的诺拉则脾气执拗。他曾经一再尝试想要教导诺拉书中的知识,可惜诺拉并不是很感兴趣,也难怪他跟海莲那么谈得来。

诺拉说,在弗兰克去世后,她收到了来自各地的信,她才更加了解丈夫——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个处事严谨的谦谦君子,还是一个饱腹诗书的人,对古书行业有着莫大的贡献。她为海莲没有在丈夫生前跟他相识甚为遗憾。

而海莲最大的遗憾,也是没有踏足伦敦,没有去那间书店看一看,没有跟弗兰克面对面聊聊天,谈谈书。

她最后能做的,也就是给在英国的朋友凯瑟琳又写了一封信,请她替自己去一趟查令十字街84号,替她献上一吻,因为自己亏欠它良多。

……

1969年10月,弗兰克的大女儿希拉写信给海莲,表达对她的感激和致意,也非常愿意提供弗兰克收藏的他们之间的书信,供海莲出版成书。

这本书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时至今日,阅读越来越被重视,读万卷书,终于像是前些年“行万里路”一样成了生活必需品。

但是大概只有0.001%的人,才能像海莲那样爱书如命,漂洋过海地求购心仪的书籍,在阅读中找到无与伦比的快乐,可以想见,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坐拥着无数好书的海莲,内心一定是极度的快乐与幸福,富有得像个国王。

毛姆曾经说:书籍,是人类心灵的避难所。

阅读好书,就如同给自己的内心增加了坚固的城墙,让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痛苦、烦恼或者挫折的时候,能够坚强的面对,获得别人所不能及的“灵魂的慰藉”。

古往今来那么多先贤哲人,那么多经典好书,他们智慧的精华足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不但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可以在面临风霜摧残的时候,有书加持,淡然从容。

读书,大概是生活中最划算的“买卖”,很多时尚、风潮转瞬而逝,但是书籍却可以成为永恒的朋友,与自己的生命缔结永恒的缘分,如同养料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永不干涸。

正如毕淑敏所说:“读书是一种更广义的倾听,你借助文字,倾听已逝哲人的教诲,你借助翻译,得知远方异族的灵慧。”

阅读,不仅仅是看上去很优雅、美好的一件事,更像是给自己的内心做整理和保养,让自己能够更坚韧,活得更通透,看淡风云变化潮涨潮落,观看自己内心的快乐起伏,悲喜欢乐。

愿你从今天开始,读好书,滋养灵魂。


作者:慈怀读书


文章归档:《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系列文章: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 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场恩赐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 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所有的失去,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 人生最大的遗憾: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过得是不同的人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 最了解你的人在千里之外,却一生未见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有爱的灵魂,终会相遇

*文:小木头,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写作者,公号:自在小木头。


今日话题

阅读好书,就如同给自己的内心增加了坚固的城墙。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怎么坚持读书这件事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有爱的灵魂,终会相遇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