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读后感:取悦自己,才是真正的幸福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原著 | 哈丽雅特·布莱克
解读 | 愈姑娘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是否无论你现在有多忙,只要有人提出请求、邀请,不管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不快和高昂代价,仍会毫无原则地照单全收?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令你应接不暇,感到分身乏术?所有这些令别人满意的付出,却并未让你自己真正感到幸福快乐?

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努力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这就是取悦症。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这本书提出,“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取悦者会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来取悦别人。

此外,书中还指出了取悦症的三种类型:认知型“好人” 、习惯型“好人”和 情感逃避型“好人”,针对“取悦症”的特质,书中还提出了治愈取悦症的实践方法。

本书的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有超过25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和管理顾问经验。她创作了许多畅销的心理自助类书籍,她从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关注“取悦症”这一主题了。她曾经做了25年左右的临床心理学者,布莱克始终坚信,通过有针对性的努力,凭着对改变的渴望,人的心灵一定能克服取悦症以及很多其他的障碍,重新拥抱快乐。

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取悦症”患者的世界。

“取悦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认知型“好人” 、习惯型“好人”和情感逃避型“好人”,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质,我们来一一解读。

第一类,认知型“好人”的根源问题在于:取悦于人的心态。

这种心态存在逻辑上的缺陷和错误,它们会导致沮丧、焦虑、自责和内疚等消极情感,让你陷在适得其反的紧张循环中难以自拔。

这种心态首先体现在错误的“应该”思维。

琼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给家人帮助和支持,并以此为骄傲。

没想到家人给她的评价却是挑剔的、固执的、控制欲最强的,他们不喜欢琼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尽管他们知道琼是好意的。

琼本以为自己的付出应该换来家人的感恩和回报,却没想到给他们带来如此多的困扰。

琼错就错在把“应该”强加到了家人身上,过于急切和热心,带给家人的反而是沮丧和愤怒。

要纠正“致命的应该”,你要意识到,不要把你认为的应该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样是胁迫和控制的做法。

你要试着用“我更喜欢……”“……可能会更好”代替“你应该”“你不应该”。

其次体现在错误的“魔幻”思维上。

这与儿时的经历密切相关。卡罗琳9岁那年,妈妈被诊断出了乳腺癌。爸爸和医生告诉她,一定要让妈妈开心,才有利于她的康复。卡罗琳相信,只有自己当一个好孩子,妈妈就不会死。

就在妈妈查出乳腺癌前,卡罗琳在学校犯了错误,妈妈很生气。她认为,自己那次犯错是导致妈妈生病的罪魁祸首。

于是,卡罗琳默默发誓只要妈妈能好起来,自己一定做个乖乖女。

直到长大,卡罗琳都认为只有当好人才能避免坏事发生。然而一直当老好人的负担,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够承受的。

要修正这一思维,你就要明白当好人不是总能保护你免受他人的亏待。

如果有人对你刻薄或不友好,你不要继续讨好或假装没事,你应该大胆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最后体现在错误的“先人后已”思维上。

萨拉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对丈夫和孩子百依百顺,尽量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有一次萨拉生病住院,本以为家人会感恩她在这么多年的付出,没想到他们却对萨拉生病住院带来的麻烦表现出恼怒和怨恨。

萨拉终于醒悟,多年来,自己对家人的取悦,换来的不过是他们的自私和冷漠。

当萨拉开始不再包办家务,而是让家里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责任时,家人反而更尊重她了。

因此,如果你不关注自己的需求,那么别人更不会回应你的呐喊。你想照顾好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首先你要照顾好自己。

你要做的是,在笔记本上,写下你将照顾自己的身体和生理需求的承诺和20项你的娱乐活动,每天挑两项来做,让自己关注点逐渐回到自己身上。

分析完认知型“好人”,我们接着来分析下第二类习惯型“好人”,这类“好人”的取悦习惯已经达到了上瘾的程度,相信取悦能赢得别人的认可,以及避免他人的反对。

其实,这种上瘾更多地是为了避免痛苦,而不是为了赢得有益或积极的东西。

这种取悦习惯最大的表现就是在两性关系中。

比如詹妮弗和罗恩,他们有过四年的婚姻生活。詹妮弗对罗恩百依百顺,她认为只要罗恩对她产生依赖,这样她的婚姻就会持久。

后来,罗恩还是爱上了别的女人,他说詹妮弗为自己做了很多,本该心怀感激,但是他心里更多的是怨恨。他感到自己很脆弱,没有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中,有了依赖的种子,势必破坏平衡。

健康的两性关系中,你的感觉应该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还有一些女性取悦者,会被对方不断蚕食身份认同。

比如盖尔和布鲁斯的恋情。布鲁斯习惯掌控两性关系,他会把盖尔改造成他想要的样子,帮她买衣服、带她去整形、控制她的饮食。

一年后,盖尔对布鲁斯的控制感到压抑,布鲁斯越是改造她,她就对自己的外貌越没自信。尽管盖尔牺牲一切讨对方的欢心,布鲁斯最后还是离开了。

其实,男人喜欢控制,但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任凭摆布的女人。

一个为了取悦对方而失去自身特点的女人,也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你要记住,想让爱的男人满意没错,可是没有任何男人值得你伤害自己去取悦。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不会把你改造成他想要的样子,而是爱你本来的样子,并呵护你不断成长。

那么,习惯型“好人”的取悦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毫无疑问,大部分取悦者的取悦习惯都来自于父母。

马琳里的取悦习惯就是从母亲身上学到的,因为母亲不断告诉她,要当个乖女孩才能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马琳里的爸爸脾气暴躁,对她的行为和外貌十分不满。当然,马琳里学会“保持低调、预测爸爸的需求、给爸爸帮忙”来躲避爸爸的愤怒。

几乎所有的取悦者都和马琳里一样,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让他们保持高兴,以赢得认可。

还有一种父母要求严格,也会让孩子患上取悦症。

萨曼莎在军营长大,父亲对她是女孩很失望,母亲则是个“完美的军官夫人”。

如果她得了高分或者在聚会上表现得乖巧可爱,父母就会叫她乖女儿。如果她做错了事,父母就会不理她。

因此她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即使是在结婚当母亲后,这种想法依然存在。

不难看出,萨曼莎的父母把爱用做有条件的奖赏。如果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时,孩子就能理解自身作为人的价值和自身行为是否正确之间的区别。

想要改变,你必须接受父母的现状,并且认识到,就算父母不认可你,也不必感到不安和不快,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认可自己。

摆脱认可瘾的实践方法是,找一个不喜欢你的人,评估他不喜欢你的原因,以及给你带来的烦恼,接着写下抗衡认可瘾的修正思维,重新评价你的感受。

记住,每天晚上在日记本上写下一个认可你自己的句子。

再来看看第三类情感逃避型“好人”。在你取悦于人的习惯和思维背后,驱动力是你对那些令人不舒服的、困难的或者可怕的情感以及情感经历的逃避。

然而,长期的逃避冲突,压抑自己的愤怒,并不是一件好事。

48岁的帕特里夏是典型的取悦者,尤其是在男人面前,她总是蹑手蹑脚。

帕特里夏的爸爸是个非常暴躁的人,喝醉后会打妈妈。妈妈告诉她,不管爸爸对她做什么,都不要跟他顶嘴。

后来爸爸去世了,对愤怒的恐惧感却一直跟随着帕特里夏。以至于她结婚后,为了避免和丈夫发生冲突,不管对方提出什么要求,她一概同意。

其实,她的丈夫并不是个坏脾气的人。她只是把之前对父亲的恐惧转移到了丈夫的身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丈夫感到孤独,因为帕特里夏从来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然而这种执着的“当好人”和回避冲突,在对方看来这是操纵、胁迫和控制。取悦作为逃避策略只会短期奏效,长此以往,反而会引发愤怒和冲突。

此外,很多取悦者对愤怒都存在错误的印象,一个是愤怒会导致冲突和攻击,另一个是你认为愤怒是一个开关,开关背后是火冒三丈。

其实,愤怒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逐渐发展和升级的。

愤怒有四个阶段:预警、点火、升级、消散。

对愤怒的管理,就是防止消极情感升级到失控的程度。愤怒并不总是有害的,它是人类天生的情感,而不应该靠内疚、沮丧或者其他消极情感来抗拒或转移它。

你要学会恰当的表达愤怒,比如当你感到生气时,你可以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以避免同样的问题让怒火升级。

同时,你必须明白,控制别人的愤怒并不是你的责任,你的责任是理解和控制对潜在争吵或对抗的影响。

治愈取悦症的关键在于你要学会愤怒管理。

你可以制作一张愤怒衡量表,用10个词语来指示10个刻度。然后回忆曾经让你愤怒的事件,并衡量你当时的愤怒程度。

找一个让你愤怒的事件,编写一个场景,让你能看到自己愤怒升级的过程,然后描述它。

接着你就要学会让愤怒下降。方法是在纸上写下让愤怒下降的修正思维,对抗愤怒上升的有毒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要治愈取悦症并不意味着你必须牺牲或改变你的慷慨天性,而是意味着你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别再想着赢得每个人的认可和讨好每个人。

事实上,取悦于人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惧驱使: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和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

你坚信只要当好人,总是替别人着想,你就能避免这些消极情感。

这种防御信念的影响是双重的:首先,你利用自己的“好”来防止和躲避他人对你的消极情感。其次,为了竭尽全力地经营和表现自己的“好”,你不允许自己对他人有消极情感。

他人的接受和认可似乎总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就算你令他们满意了,你还是会发现,你对拒绝、抛弃、愤怒或对抗的畏惧并不会因此减轻。

事实上,你的畏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取悦症会造成心理障碍,阻止你发出和接受这些消极情感。

因此,它会严重损害你极力想要满足和保护的人际关系。如果你不能表达消极情感,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不再真实。你会被看成是平面的纸板人像,而不是立体的、丰满的、多侧面的血肉之躯。

你应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消极情感是不可避免的,你必须学会有效地应对,而不是一味逃避。消极情感是人类的血肉所固有的部分。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好人,尽管你一直在努力让每一个人高兴,但是你很少会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

你会不断地扩大取悦对象的范围。这种压力以及不可避免的精力消耗,会让你产生深深的内疚和无能感,而为了压制这样的感受,你会更加努力地取悦别人。

除非你采取行动,打破牺牲自己以取悦别人的恶性循环,否则到了最后,你就会撞上众所周知的那堵墙。你的精力会耗尽,你可能会有一种彻底放弃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压抑的愤怒和怨恨会变成毒素,侵蚀甚至毁掉你所珍视的人际关系。

最终,你试图避免的抛弃可能会变成可怕的现实。你会困惑:“我已经为别人做了一切,但是没有人给我回报”、“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可他们把那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取悦于人显然是很严重的问题。你再也不能认为自己不过是个热衷于让别人开心、为别人做事的好人而已。

好消息是,你能够阻止取悦症的发展,让你能够马上就改变。为此,你只需要从行为、思维或者情感方面的小改变开始。

因为每个改变都必然会促成下一个,所以你很快就会看到,就像码成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取悦于人的习惯会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文:愈姑娘。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不想朝九晚五、只想浪迹天涯的少女。公众号:我是愈姑娘

今日话题
治愈取悦症的关键在于你要学会愤怒管理。不要强迫自己成为一个老好人,有时候你最需要做的是,首先学会取悦自己。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该如何改变了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读后感:取悦自己,才是真正的幸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