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力》
原著 | 午堂登纪雄
解读 | 闫瑾
大多数人对“孤独”或“孤单”这样的词语,持有消极印象。人们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认为“孤独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大多数人都会设法回避孤独,不让他人知道或看到自己形单影只的样子。
这些认知就催生了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行为:比如为避免落单,避免被认为是孤独的人,强迫自己与并不想交往的人相处。
正因为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才更需要获得“孤独力”。
《孤独力》一书是日本创富奇才午堂登纪雄的顶峰之作。他凭借“33岁赚3亿”的独特经历,从孤独的好处出发,为读者填写了一份完美的孤独力答卷:运用孤独力,在工作、情感、事业、理财、亲子教育、家庭等多个领域都能获得你想要的成功和幸福。《孤独力》在日本甫一出版,即占领亚马逊心理类图书TOP5,一周告罄,成为风靡全日本的处世理念。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孤独力的好处吧。
在内省中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们生来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可是,无法享受孤独的人、害怕孤独的人,为了不被他人嫌弃,不被群体所排斥,他们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周围人。如果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他们的自主能力将无法得到培养,个性将无法得到打磨。
努力回避孤独也是一种自我敷衍,因为不知道“我是这种性格的人”,因而很难确立自我意识。
孤独和寂寞的人还很容易感到不安,情绪容易不稳定。这是他们的自我缺乏力量,精神上没有成熟所导致的。
然而,如果确立了自我,你就会感到情绪上的稳定,不再感觉寂寞,独处时反而感到丰盈和充实。
另外,人会感到寂寞的情况,还有当你感觉没人真正理解自己时;或感觉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被周围人所忽视时。
为了跟周围人打成一片,你就克制自己去迎合周围人,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跟周围产生摩擦,人际关系上也就不会出现波澜了吧。
可是,这样一来,你就带上了面具在生活,最终并不会感觉自己被周围人所接受。
换句话说,为了避免孤独而压抑自我,迎合周围人,你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到孤独,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
一个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真实的自己”。然后,当你越来越了解自己,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道路也会越来越清晰。
这是一种能让你更接近幸福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对你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金钱使用等方方面面,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释放出真实的自我,你的个性会变得亮眼,这会演变为自信,让你越来越确信可以真实地做自己。
那么如何做到内省呢?这就要求我们内观,所谓内观,如字面所述,就是观察自己内心动向和情绪。
比如失恋了感到痛苦,或失业了感到痛苦,即便如此,你也不要掩盖这种情绪,而是静静地与这个情绪待在一起。“很痛苦”“很难受”,你要接受这些情绪,不要否定它们。
自己的情绪就是自己的情绪,不要否定那些涌上心头的情绪,而是要接纳它们。比如,“为这样的事情而烦恼,自己真没用”等等,如果这样否定自己,反而会让自己感到更痛苦。
“内观”的关键,在于不要用条条框框对自己说教,而是接纳自己自然而然发出来的心声。
所以,当你感觉“我现在已经很疲惫了,想要休息一下”,那就顺从自己“我想休息一下”的本心。
什么是让自己真正幸福的判断标准?
害怕孤独的人有一个特点,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因为过度害怕被周围人所排斥,因此比起“自己的声音”,他们更重视“他人的声音”。
把他人的评价放在优先位置,他人说这东西“好”,那他们就觉得好,他人说“不好”,他们也就认为不好
这种情况看起来像自己在做选择,实际上是无意识之间被周围人左右了,这样一来,就仿佛不是活在自己的人生,而是活在他人的人生中。
那为什么会被他人所影响呢?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见解没有自信。对自己的见解没有自信,换句话说就是不信任自己的真实声音。其实就是看不起自己。
自己真正的想法是这样,其实本来想这样做,内心本来是这样想的,可是自己却不接受,总是去压抑和否定它,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影响这些人的“他人价值观”常常是社会常识、道德感、伦理观念等。比如,跟父母谈论过世后的安排,很多人会觉得不吉利。
可是,如果不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倾听父母的意愿,思考好应对策略,等父母老年痴呆了或者真正离世了,那时候恐怕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非常在意与人的关系,总是横向地观望,这样的人很容易过度在意社会标准。
比如,非常在意平均存款的统计、职业收入排行榜等电视或杂志媒体上的特辑,这就是一种只顾横向观望的表现。
这样一来,你无法建立自己独有的金钱观和职业观,总与他人比较,还很容易生出不满的情绪:“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没有回报?”
书中建议我们看看自己从过去到现在,然后再把目光放在未来,思考自己人生的选项。
如果能重视自己的想法,那么即便正在迅速往前走,也能区别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从而躲避不重要的人和事。
从现在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是不是发现当时的思维和行动是多么幼稚和笨拙。然后,微微一笑,感叹:“当时要是这样做就好啦”或者“自己现在成熟啦”,从中实实在在地发现自己的成长。
如果一个人内省的时间够长,那这种实在的感觉,会给你带来一种很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专注在喜欢的事情上,孤独感就会消失
抱怨孤独的人,有可能是由不完全燃烧引起的。那种感觉自己窝囊的情绪,被他们解读为了寂寞,并希望通过与他人的连接来得以排解。
因此,感到孤独寂寞的人,应该去找那些让自己专注和热爱的事情。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无意识间就会不断导入更多有效的方法。这种试错行为,换句话说,这种思考“为什么没成功”“接下来该怎么办”的行为就是一种“内省”,能帮助增强我们对抗孤独的能力。
如果我们对抗孤独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成长实感及成就感就会演变为自信。
这种自信会成为“自己能行”“总会有方法”这种的强大信念,便不会觉得一个人是一件孤独的事。
实际上,运动是提升对抗孤独的内省力的一种绝佳方式。
在运动中,与其跟其他选手或团队一起训练,不如自己单独训练,单独训练的时间越多,运动技能提升越快。据说,大部分专业选手都倾向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独自努力训练。
比如,原职业棒球选手工藤公康,是一名留下了诸多出色成绩的知名选手。在他48岁退役前,曾获得四次最优秀防守、两次最多三振、三次最佳团队等荣誉奖章。
他也会在比赛开始前,一个人关在单人间里,琢磨“对方可能会这样接球”“二号选手会这样发球”等,在头脑中模拟与一号到九号选手的对抗。
当然,他的身后肯定也有支持团队,帮助他一边看电视回放,一边分析对手的配合,根据比赛数据制定相应对策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在自己头脑中进行模拟对抗、自我检查动作和修正动作。
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那么即便没任何人催促,也能够自觉自愿地发起行动。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职业篮球比赛NBA中活跃的一流选手就曾说:“七成的练习时间是一个人在练习。因为想好好调试一个个技巧。”
音乐家也是如此,据说越高级的音乐家一个人练习的时间越长。小说家和作家更是这样,他们那些细腻的表现力,更是通过内在的试错练习和对语言的不断打磨而形成的。如果没有独处时间,这些都是无法办到的。
其次,我们可以将烦恼写在纸上,仔细观摩,哪怕遇到一件小事,我们都有必要独自静下来,回顾这件事情的原委及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真实的情感,思考怎样的行动才能让未来更有建设性。
如果感觉自己陷入了为同一件事烦恼的循环中,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要放弃时,你可以暂时关掉你的思考开关。
关掉开关的方法,就是把烦恼在纸或本上写出来。“到底问题是什么?”“想要怎样的状态才满意?”“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怎样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这些问题上,并写出具体的答案。
把自己的烦恼和想法变成文字,落实在纸上后,就让自己从烦恼中跳出来,能客观地审视它们。
把心中不停回想的烦恼落到纸张这个现实世界中,强制性地让“另一个自己”来审视,让自己恢复冷静。
一个一个地解决了让自己感觉烦恼和不安的事情,这种经验的积累会演变为自信,相信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从中设定确切的课题,想出解决的方法。
实施行动后,即便无法完全解决,也可以把情况改善到不让自己烦恼的程度。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全能感觉”。
这不是感觉自己很厉害的自负心,而是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做。降临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一种自我信赖和自我肯定的感觉。
害怕孤独的人,
总会对社会和人生感到不安
享受独处的方法,除了通过自省,直面自我,全身心投入爱好等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
害怕孤独的人,重视与人的联系,总是在闲聊和SNS等社交软件上耗费大量时间,因此相对来说,读书的时间就会减少。
再加上不擅长直面自我,因此对自己和社会组织,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无法有准确的理解。
人是通过把控与社会、与他人的距离和影响程度,让自己感觉舒适,从而获得内心安定感的。
可是,害怕孤独的人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及自己直面的事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缺乏相应的知识,因此常常对社会和人生感到不安。
“因为不太了解,所以感到恐惧”这种感觉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有些人突然收到莫名其妙的账单,就会感到焦虑,立刻付钱。
其实,只需知道那些毫无法律依据,放置不管,也不会发生什么,就不会感觉不安了。
那些“使用信用卡就会感觉不安”的人,实际上也是因为没有理解信用卡的使用规则,因此感觉信用卡不可靠。越清楚其中的利益和风险,就越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方法。
同样的道理,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你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了解环境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及其处理方式。
知道了处理方式后,当自己直面环境变化时,因为你已经将处理方法了然于胸,不安的感觉也会随之减少。因此,我们要多去了解世界的准则,想象其与自己人生的关联。
通过读书给自己的过去赋予意义,活用在自己的未来。读书带来了未知世界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由此产生的心动,还有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感觉,这些都是让我爱上读书的理由。
可是,现在基本上得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能靠自己的力量消化不满与不安后,读书就不再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想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对比,从而找到自己经历的意义,得到满足感。
作者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有一个强势的父亲,父亲时常想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他。
他曾为了从父亲的价值观中逃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于是就以叛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他的母亲接纳他的一切决定,支持他的所有想法,时刻包容着他,曾一度成为他的救赎。他高中毕业后就离开了家,去了东京,从不和父亲讲话。他曾为此挣扎过,伤心过,也困惑过。
后来他的儿子患有先天发展障碍,他曾一度受此打击,可是不久他又开始研读发展心理学的书籍。
当作者读了关于幼儿期教育的书后,会联想到父母与他的相处方式,因此开始理解他们为他所做的一切。
他开始明白,父母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爱他的,精心地呵护他长大。因此,他也希望让他的孩子感受到这样的安心感,感受到满满的爱。于是他不止体会到了父亲的付出,获得了和自己的和解,也重新得到了生活的信心。
孤独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更自由,更独立,更丰富。克服孤独感,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的接纳自己。
停止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多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独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停止迎合他人的步调,学会告别不重要的人际关系,不必勉强自己合群。
停止在意社会的标准,如果享受单身的生活,就不必为别人的眼光而焦虑,不必把自己放在大众的幸福标准里。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一样的。你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你要好好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专注在自己的理想上,行动起来。要多去尝试,多去接触新的事物,如果对未来充满恐慌,那我们很可能因此依赖别人,进而失去自己,感到孤独。
愿你在热闹中失去的,会在孤独中找回来。
*文:闫瑾,儒意欣欣出版公司策划编辑,文学、励志类图书策划,与各大出版社合作发行。
今日话题
孤独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更自由,更独立,更丰富。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克服孤独感,最重要的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