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无所谓别人眼中的模样,要找到自己想要的火光

《小小小小的火》

原著 | 伍琦诗
解读 | 婉兮

这把火,是由一个名叫伍绮诗的中国名字烧起来的,这个名字,曾征服了欧美文坛。

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香港移民二代,伍琦诗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她的思想兼具中西特质,对社会的观察角度独特,其思考与讲述也更独具一格,区别于任何一个美国或中国作家。

事实上,2014年,伍琦诗的首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便风靡世界,一跃成《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图书电商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图书桂冠。

三年后问世的《小小小小的火》同样不负众望,一经出版,便获得2017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殊荣,随后一口气拿下27项年度图书大奖。

《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此书道:“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到底是怎样的小说能获此殊荣?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看——

理查德森太太

西克尔高地是全国第一批预先规划然后建设的城镇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

那里的人们笃信规则是秩序之母,是营造和谐的关键。因此一切都应该得到管理,比如房屋该刷成什么颜色、草坪里的草该有多高。

就像这座城市的座右铭一样,“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也应该——被规划,从而避免出现不恰当、不愉快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理查德森太太,就是一位在西克尔高地长大,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的中产女性。

她的丈夫理查德森先生,正是被西克尔高地的完美主义吸引而来的,因为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社区,最进步的社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最完美居住地”。只有这样的地方,才养育得出他理想中的新娘。

回到西克尔高地后,理查德森先生做了辩护律师,妻子则在当地的《阳光日报》报社上班。

理查德森太太的职责是报道那些琐碎的小故事和小新闻。比如工程建设的进展、新的垃圾回收计划、图书馆的重修进度、新建筑物落成的剪彩仪式……

做记者是理查德森太太的毕生理想,当时,她预备攒够经验和资历,就跳槽到“真正”的报纸——《实话报》去。

时光转瞬即逝,等理查德森太太意识到一起进报社的同事在纽约混得风生水起时,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有许多家庭责任需要履行。

她也早就发现,自己或许并不愿意挖掘那些意义更为深刻的故事和令人酸楚愤懑的悲剧。所以跳槽的打算,也慢慢地从她的人生规划中剔除了。

按部就班是理查德森太太的原则,循规蹈矩则是一贯追求,她完美自律得不像个真人:每周称一次体重,每天早晨只吃二分之一杯谷物,晚餐时只允许自己喝一杯红酒,每周上三次有氧操课……

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理查德森夫妇现在拥有两座房子、四辆车、一艘小船,子女安全快乐、受过良好教育,她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所见到的成效。

房子分为一大一小,小的那套是理查德森太太的父母在女儿小时候投资的一点私产。

这房子的租金支付了理查德森太太的大学费用,补贴过她初入职场的生活、承担过新房子的房贷、也为父母支付过护理费。但几年前,老两口也相继去世。

所以对现在的理查德森一家来说,租金无关紧要。不卖房子,主要是想留作纪念。

他们以极低的租金将房子租给他们认为有资格入住的人,图的不是经济回报,而是帮助他人的成就感。

那一年六月,他们迎来了新的房客,是一对母女。

母亲米娅是一个艺术家,看上去和蔼可亲;女儿珀尔15岁,是个文静美丽的小姑娘。母女俩搬过来之后,女儿珀尔也随之进入理查德森家孩子就读的高中学习。

珀尔

理查德森夫妇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小儿子叫穆迪,他是第一个和米娅母女交朋友的人。

珀尔和他认识的每个女孩都不一样。

她能组装床铺,会为拥有一个独立房间而欢呼雀跃。原来在此之前,珀尔一直跟着妈妈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常常需要二人共享一个房间。母女俩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地过着每一天。

穆迪简直不相信,人会穷到这种程度。

可这个贫穷的女孩却深深吸引了他,他带着珀尔熟悉西克尔高地、熟悉学校,也慢慢熟悉她家的生活。

米娅是个摄影艺术家,她每天出门做兼职,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本质上不过是让她的艺术事业得以继续的手段。

一旦创作完成,米娅便把作品寄给经理人出售,随后打包行李离开,带着女儿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但是这个目的地是随机的未知的,有时候,她们甚至会接连开上几天甚至几周的车。

米娅母女的生活方式突破了穆迪的想象,他疯狂地为珀尔着迷。而事实上,珀尔也羡慕着他的生活。

这种羡慕,从第一次踏进理查德森家就开始了。

她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大房子,对许多东西都感到新奇,也从未见过如此自信高贵的一家人。他们认识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市长、市立医院的院长、棒球队老板……

每天下班回家,理查德森太太还会挨个在孩子们额头上亲吻一下,就连珀尔也不例外。而这些,是米娅从未给予过的亲昵举动。

对自小缺失父亲的珀尔来说,那样的家庭氛围令人沉醉。其实她心里还藏了个小秘密,她对理查德森家那英俊的大儿子动了心,靠近他,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不久之后,珀尔和理查德森家的大女儿莱克西也做了闺蜜,两人一起逛街买衣服。珀尔还在她们的带动下,参加了里西克尔高地最富贵人家的party。

她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理查德森家的一切,并频繁向母亲提起。

米娅不置可否,内心却隐隐忧虑,她怀疑珀尔受别人家庭影响是否明智。

恰巧此时,善良的理查德森太太准备对生活困窘的母女伸出援手。在建议米娅专门拍摄人像未果后,她提出要雇佣米娅为家中的清洁工人。

对艺术家米娅来说,这个要求是无礼而过分的。人们经常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所做的是善事,而且不容许其他人提出质疑。

但她很快说服自己接受提议,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可以趁机到理查德森家中观察和保护女儿,重建自己在珀尔生活中的存在感。

就这样,米娅成了理查德森家的“契约女佣”。

伊奇

珀尔渐渐熟悉了理查德森家的每一个人,除了他们的小女儿伊奇。

在理查德森家,伊奇是个异类,莱克西与崔普甚至把她看作一条随时会发疯的狗,她做过许多令人诧异而尴尬的事情:

比如她曾经悄悄潜入动物保护协会,试图放走所有流浪猫;

比如她抗拒跳舞,竟然在班级举办表演时在额头上写“我不是你们的傀儡”,然后纹丝不动地站在跳舞的同学中间;

比如她曾把妈妈买的漂亮衣服全部送给了街头的流浪汉……

但这样一个性情怪异行事乖张的伊奇,却出人意料地被家中的“女佣”米娅征服。

为了帮助受歧视的黑人同学出头,伊奇在校乐队拉琴的时候,突然掰断了老师的琴弓,还把断成两半的琴弓砸到了老师的脸上,结果她受到了停课处分。

待在家中的伊奇下楼溜达,正好遇上来做家务的米娅。

米娅为心情不佳的伊奇做了一份三明治,并默默摆放在她面前,仿佛是在建议——而不是命令她吃掉。

这个小小的举动,却出其不意地让伊奇感受到了善意和友好。她把事情对米娅和盘托出,米娅却问:“你打算怎么办?”

怎么办?

伊奇的做法是拿六卷厕纸把老师的房子围起来,好让她收拾到崩溃。可就在这时,成年人米娅却向她提出更一种更高明有趣的建议,既能让老师们气急败坏,又丝毫不会暴露自己。

于是,伊奇在穆迪和珀尔的帮助下,用牙签堵住全校的锁眼,狠狠地把老师们戏弄了一番。

伊奇从米娅的言行举止中读出认可的意味,这个从小不受肯定的孩子,开始疯狂地迷上米娅,并自告奋勇地去做助手。她甚至,把米娅想象成了自己的母亲。

因为现实中的母亲理查德森太太,似乎不那么喜欢伊奇。不知为什么,这孩子总是让她莫名其妙地恼火。

伊奇是个早产儿,在医院的保温箱里住了好几个月,医生担心她可能出现黄疸、视力、听力甚至智力方面的缺失。

理查德森太太开始焦虑、急躁、恐惧,这种感觉延续了许多年,也让她习惯性地拿着“放大镜”去观察伊奇,产生一种凭空而出却习以为常的情绪。

伊奇的出世让理查德森太太意识到原本安稳的人生可以脱轨到什么程度,在强烈的担心中,愤恨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

母女关系一度剑拔弩张,但伊奇竟然为了米娅来恳求身为记者的母亲,她希望查清一张照片,关于米娅怀抱婴儿的照片。

几个孩子在一个名为“圣母子”的摄影展览中,发现这张令人震撼的照片。可米娅矢口否认:“你看到的那个人只是长得像我而已。”

孩子们穷追不舍,米娅又随意地表示,自己曾做过摄影模特,可惜已不记得何时何地拍下那张照片。其他人都信了,除了伊奇。

她开始着手调查,从照片作者波琳开始,波琳是一位著名摄影家。

伊奇隐约觉得米娅和波琳也有联系,可查来查去始终一筹莫展,不得已之下,只好求助人脉广泛且信息通畅的记者母亲。

理查德森太太答应了,她找到了照片的经销商,可对方拒绝透露任何消息。她也没太放在心上,直到米娅介入一起“婴儿争夺战”。

争夺双方分别是理查德森太太的闺蜜琳达、米娅在中餐馆打工认识的同事贝比·周。

米娅

琳达夫妻多年不育,好不容易才收养到一个被放在消防局门口的中国弃婴。

谁料弃婴的母亲贝比·周,此时也在四处寻找女儿。

贝比·周独自一人在美国生下女儿,得了产后抑郁症,又失去了工作。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把孩子放在了消防局门口……

米娅将消息透露给贝比·周,又帮着她联系媒体、沟通律师,事情引发大众关注,最终闹上了法庭。

为了替最好的朋友琳达出气,也因为本就隐约存在的敌意,理查德森太太开始调查米娅的过去,试图挖出她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以此作为对米娅的报复。

这一次,她充分调动了一个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谨慎的调查技巧和高超的问话术。

她以波琳为切入口,顺藤摸瓜查出米娅的学籍,找到米娅的老家,还见到了她的父母,一点点地揭开了秘密。

原来,珀尔是米娅替人代孕得来的孩子。

当时,米娅是纽约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奖学金取消后,为赚取学费而做了代孕妈妈。

米娅上大学,父母拒绝提供任何经济资助。

因为这个叛逆的女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忤逆父母,不肯乖乖地去考一所传授实用知识的高校。在父母看来,摆弄照相机、改造照片都不过是玩物丧志。

米娅不得不在纽约半工半读,在餐厅、酒吧、文具店等地方打工,时常忙得团团转。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米娅还是迅速展示出了自己在艺术方面的非凡天赋,并得到了教授波琳的格外赏识。

她们的关系亦师亦友,波琳也尽力对米娅提供帮助,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但好强的米娅不肯倾吐难处,而是毅然休学,开始专心养胎。

弟弟沃伦是唯一的知情人,但他对姐姐的做法反应剧烈,“作为孩子的舅舅,我要告诉你,我不喜欢这样。”他的声音里有一种米娅没有听到过的愤怒。

两人便断了联系,直到沃伦出事……

沃伦和好友开着车,在一个下雪的深夜里出了车祸,好友重伤,开车的沃伦则因此毙命。

米娅挺着大肚子回家奔丧。父母无法接受代孕,对她的态度始终很冷淡,甚至不允许她出席弟弟的葬礼——当然是怕未婚先孕的她致使家族蒙羞。

于是,在葬礼前一夜,米娅收拾了几样简单行李,开着弟弟留下的车子疾驰而去。为了抚慰弟弟的在天之灵,米娅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下了珀尔。就在此时,波琳患病的消息传来,米娅抱着珀尔去见了她最后一面。

米娅在起居室给珀尔喂奶时,波琳抓拍下了那温馨而神圣的一幕——就是博物馆“圣母子”展览中的那张照片。

就这样,母女俩相依为命,米娅以拍摄艺术照片为生,开着车子四海为家。直到她们来到西克尔高地,在理查德森家的房子里落脚。

当然,理查德太太知道的只是故事梗概。

尾声

贝比打输了官司,女儿被判给琳达夫妻抚养。

但理查德森太太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无意中发现了珀尔在医院的打胎记录。当然,她并不知道,真正做了人流的,是她自己的女儿莱克西。珀尔只是个背锅侠。

她急火攻心,下意识地把爱慕珀尔的小儿子穆迪,当作了孩子的父亲。可穆迪的辩解却让她大吃一惊,且怒气冲天。

穆迪说:“你为什么不去问崔普,他才是和她上床的那个!”

珀尔的乖乖女形象瞬间坍塌,理查德森太太将她视作随意勾搭男人的邪恶女孩。这种厌恶叠加着对米娅的憎恨,以至她怒火中烧,决定立刻收回房子,将米娅母子赶出西克尔高地。

米娅无奈,只得对女儿坦白一切。珀尔得知真相后,也立刻打包行李,打算跟着母亲奔往下一站。哪怕她舍不得崔普,舍不得穆迪,放不下理查德森家的每个人。

离开的时候,米娅留下了一个牛皮信封,里面全都是照片,代表理查德森家每一个人的照片。

而性情古怪的伊奇,在发现母亲苛责米娅、姐姐利用珀尔之后,义无反顾地放火烧了自家的房子,又毅然决然地追随着米娅母女的脚步而去。

与此同时,贝比也悄悄潜入琳达家中偷走女儿,并搭乘最近一班飞机飞往中国广东。

后来的日子里,理查德森太太开始疯狂地思念小女儿。伊奇走了,她对伊奇的所有愤恨和不满也被带走了……

她开始慢慢思索,自己一直坚持的东西,是不是错了?

故事在理查德森太太的思索中落下帷幕,而作为读者的我们的思考,却刚刚才开始。

相信大部分人,都能从理查德森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谁都有过青春年少时的热血沸腾,还有着在心中燃烧着的关于梦想的小小火苗。

可是慢慢地,我们开始接触社会,在冷冰冰的现实里摸爬滚打,一点点地掌握游戏规则,然后按着世界的要求来改造自己,把棱角磨平,让热血冷却,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都认真锁进盒子深处,活成世俗所期望的模样。

梦想被束之高阁,我们一步步对现实妥协,换来波澜不惊、安逸普通的日子,然后把藏起来的那部分东西定义为“成长的代价”。

让人不由想起北岛的诗: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好在世间还有米娅那样的人,她们的存在,能让人相信自我与自由的真实存在。对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来说,这本身就已经是某种有力的鼓舞。

那么,你的心中是否还跳动着关于梦想和人生的小小火苗呢?

如果有,恭喜你!那至少说明你依然热气腾腾,没被生活的狂风暴雨击败内心的最后一丝热忱。

如果你还不知道路在何方,不妨翻开这本《小小小小的火》,它会告诉你这么一个真理: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文:婉兮,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专栏作者,已出版图书《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个人微信平台:婉兮清扬。

今日话题
梦想被束之高阁,我们一步步对现实妥协,换来波澜不惊、安逸普通的日子,然后把藏起来的那部分东西定义为“成长的代价”。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该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无所谓别人眼中的模样,要找到自己想要的火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