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为人父母,其实是让自己长大成人

《凯文怎么了

原著 | 莱昂内尔·施赖弗

解读 | 张华祯

对于当下的80后、90后新生代中坚力量来说,成家立业养育一个孩子,是比以往父母辈更艰难的选择,因为我们面临的不只是听起来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么简单,还要经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考验,不管此时是否已经为人父母,绝大多数人还是有深深的未知、疑惑和无力感。而一个人在婚姻中是否有担当和责任感,往往与其心理成熟程度密不可分。

《凯文怎么了》是一部女性先锋主义巨著,呈现了个人对于家庭、事业以及为人父母之后的最真切的感受,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面对家庭生活时,我们的真实情感与实际愿意承认的情感之间,所存在的危险差异。

在本书中,女主人公伊娃自述了自己从结婚到怀孕生子再到抚养孩子的整个过程,在她的回忆与反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女性在由一个独立个体变为监护人之后心灵的成长历程。

本书作者莱昂内尔·施赖弗是美国作家、记者,为《卫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嘉人》等报刊撰写特稿、专栏和书评,也是电视、广播节目的常客。

《凯文怎么了》一经出版便成为全球畅销书,目前已有102个版本,话题引发全球热议。同名电影《凯文怎么了》成为金棕榈奖、金球奖入围佳片。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笔下的这个故事。

黑色星期四

这个星期四,伊娃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忙碌:在外人眼里,她是知名旅行杂志的创办人,热爱旅游、家庭美满富裕、儿女双全。

此时此刻的她不知道下一刻,人生中即将迎来巨大的变化。

下午六点一刻,伊娃的办公室外一片骚动。同事们聚在一起偷偷合计着什么。伊娃以为是有什么闲聊的话题,并没有多想。

而在此时,伊娃的同事罗斯推开门,告诉她一个不幸的事实发生在了她儿子凯文所在的格拉德斯通高中。

消息已经发布在网上了,网上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格拉德斯通高中发生枪击案,恐有伤亡。”保安在体育馆见到了“屠杀场面”,警察们正在“试图靠近”。

伊娃脑子一片空白,随即慌张地开车赶往学校。儿子凯文的手机打不通,丈夫的手机居然关机了!而家里,家里的电话一直跳到语音留言……

她努力把事情往好的一面想,一直安慰自己凯文没有受伤,跟这个事件也没有关联。

伊娃在焦虑的堵车后终于到了学校,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凯文被警察按在地上,带上了警车。

这个事件被媒体称为“黑色星期四”并大肆报道,社会的目光全部投向了伊娃,随之而来的还有指责、谩骂与猜疑。

这个15岁的男孩,用校长的口吻给自己“选中”的7位同学和1位老师寄信,以颁奖为名把他们约在了学校的体育馆,随后用父亲富兰克林的一把弩射杀了他们。

而此次事件的死亡人数,是11人。除了学校的1个餐厅职员,凯文还杀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故事的最后才揭晓身份。

黑色星期四之后,伊娃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在格拉德斯通租了一套处在危机中的破旧小房子。因为她想离凯文关押的地方近一点,方便探监。

房子外面被别人洒满了红色油漆,伊娃除了用烹饪来打发时间,还会仔细刷着房子外面的油漆。尽管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敲门告诉她:你应该下地狱。

有一次伊娃去超市买食物,碰上了当天也来采购的遇害学生的妈妈。伊娃不敢面对,把包和买好的鸡蛋放下就跑掉了,当她以为躲过了对方的拷问回来拿包和鸡蛋赶去柜台结账的时候,才发现一整栏鸡蛋全都碎了。

不明所以的收银员问着伊娃为什么拿了这样的鸡蛋,伊娃却没说什么,把流着蛋清的鸡蛋买下来带走了。

这个时候距离黑色星期四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半。失去孩子的家长们无法原谅伊娃,当地人也表现出了最大的恶意和冷漠。

伊娃就像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欺辱,当她以为自己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工作的时候,却遭受到男同事侮辱式的追求,当伊娃拒绝和这个男子交往后,男子指着她的鼻子骂道:你这种人,还有什么资格在我面前装清高?

对于眼前的这些痛苦,伊娃已经麻木了,就像她每天嚼着的沙拉一样,失去了感觉。她没有朋友,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伊娃不明白,自己的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谁该为凯文的行为负责?凯文天生与众不同,是他本性就如此残忍吗?还是她这个当母亲的一步步种下了恶果?

伊娃开始梳理自己和凯文的人生脉络。在黑色星期四之前,她和丈夫富兰克林正在商量离婚的事情。而离婚的原因,也是因为凯文。

矛盾中生下孩子

伊娃在遇到富兰克林之前过着一种“单身贵族”的生活,可是在她一边红尘自在潇洒的同时,一边也面临着结婚、生育的压力。

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都结婚生子成立了美满的家庭,伊娃逐渐感觉到了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孤单和寂寞。

富兰克林的出现拯救了伊娃的尴尬场面,而且这个条件也足够优秀的男人,跟伊娃同时想到了结婚。

富兰克林是那么体贴和温柔,虽然相识不久,他们俩也很快在爱情的发酵下走进了婚姻殿堂。

但是伊娃始终没有准备好要生一个孩子,可她已经是高龄产妇了,越早要小孩,她生育的风险越小。否则,她和富兰克林这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

身边的朋友劝说她:“等你有了孩子,一切都会不一样……”富兰克林看到别人家的小孩,眼神里也总是闪烁着怜爱和羡慕的光。

最后,在将近40岁的年纪,伊娃迎来了凯文的诞生。

怀孕期间,因为孕激素刺激,伊娃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每次去医院产检都要进行很多个程序,这些抽血和化验一直折磨着伊娃的耐心。

而最让伊娃难以忍受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尴尬:那些让女性失掉所有尊严的姿势,极大地打击了伊娃的自尊心,她不知道,原来生一个孩子需要遭受这么多痛苦。

而此时的富兰克林正处在业务忙碌期。在凯文上幼儿园之前,为了照顾凯文照顾家,伊娃不得不暂时告别工作,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她剪掉了喜欢的长发,换上了家庭主妇穿的棉质衣服,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来安排凯文的吃喝拉撒。

然而最让伊娃头痛的事情是,凯文总是毫无缘由的哭泣。她试图把凯文抱起来哄他入睡,可是凯文不吃这套。

伊娃没有想到凯文无休止的哭闹也许是因为饿了或者渴了,她把凯文的哭闹看作是有意的抗争。

当凯文又一次在街上大哭不止的时候,伊娃推着婴儿车跑到了一处施工路段,让机器工作的声音盖过凯文的哭声好让自己舒服一点。

有一次富兰克林回家想要抱抱正在熟睡的凯文,疲惫的伊娃立马跳起来让富兰克林住手并小声吼道:“嘘!!你知道我花了多长时间才把他哄睡着吗?他要是醒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但是富兰克林却仍旧笑着抱起了凯文并跟伊娃打趣道:“你看,他多乖多可爱!”

除了婴儿期的苦恼,当凯文逐渐长大之后,母子二人的对抗也愈演愈烈。

伊娃固执地以为,凯文在他的小床里大喊大叫是因为他的怒不可遏,而不是他需要喂奶;他把书房墙壁上的地图完全弄坏的时候,则完全是出于恶意的算计,而不是想象力用错了地方……

从凯文出生之后,伊娃能够花心思打理公司的时间少之又少,整个的工作重心都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她有时候会产生自我怀疑,我现在这样活着,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日子吗?还有,为人父母,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难题?

富兰克林,你是不是总在缺席?

一个完整的家庭离不开父亲和母亲两个角色的共同努力。而在伊娃的这段婚姻生活里,富兰克林却总是在工作。

婚后为了孩子拥有更良好的成长条件,一家人由市区搬到了郊外的大房子,伊娃上班更远了些。

富兰克林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在家的时间非常短。

伊娃在这方面表现得通情达理,即便丈夫对她情绪的关照比婚前少了很多,她也没有因此找茬吵过架。只是最让伊娃恼火的是丈夫对于凯文的态度。

自从凯文出生,富兰克林就完全站在了凯文战队,他无条件地包容凯文的所有错误,希望把自己全部的爱都传达给凯文。

而基于妻子伊娃对于凯文那些恶作剧的投诉,富兰克林只会说: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你的儿子?他只是个孩子啊!

所以对于凯文的养育问题,夫妻二人并没有达成共识,就一直这样僵持着。

也许是为了在家庭中取得一些平衡,伊娃在没有征得富兰克林同意的情况下怀了二胎并生下了妹妹西莉亚。

在伊娃看来,和凯文相比,西莉亚简直是天使:她不仅很温柔乖巧,还懂得体贴父母的忧虑。

在小说的很多个场景中你都可以看到西莉亚对伊娃和富兰克林说着甜蜜的话,和横行霸道的凯文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但是妹妹的降生似乎给这个家庭埋下了更多炸弹。富兰克林害怕凯文吃醋,总是偏袒他,而对于西莉亚的可爱,他也尽量装作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伊娃和富兰克林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伊娃多疼爱西莉亚一分,富兰克林就要多几倍地“偿还”给凯文,用溺爱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凯文很喜欢听伊娃讲神话故事,总是粘着伊娃讲很多遍。

富兰克林在这件事情上开始吃醋,于是按照神话书中的情节,送了第一把弩给凯文,看着凯文爱不释手的样子,富兰克林便不断给凯文买新的弩,更是在后院开设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天天陪着凯文练习射箭。

当时富兰克林也不知道,这把弩会成为那么多人的噩梦。

矛盾升级

伊娃和富兰克林在黑色星期四之前正在商量离婚。而离婚的缘由,正是因为伊娃对凯文的猜疑让富兰克林到了忍无可忍的边缘,他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如此诋毁自己的儿子。

那凯文究竟做了什么?

西莉亚养了仓鼠,她很喜欢这两个小动物,以至于每晚睡觉前都会检查宠物笼子的门是否关上,可有一天,两只仓鼠却不翼而飞。

为了找到这两个小家伙,伊娃和富兰克林没少费力气,但最后还是没找到,只能告诉西莉亚仓鼠搬到外面花园去了。

直到有一天,伊娃在厨房水槽底部,发现了两只仓鼠的尸体。而此时在花园里练习射箭的凯文,却不怀好意得朝着伊娃笑着。

这笑容让伊娃不寒而栗,她在内心更加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她认定凯文是一个坏孩子,是他杀了西莉亚的仓鼠,是他把妹妹抱到十几米高的树上并看着妹妹从树上掉下来。

如果此前的事情还不够引起夫妻二人激烈的冲突,那么后来西莉亚的眼睛被凝胶强力通渠剂弄瞎,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出事那天,只有凯文和西莉亚在家,是凯文打电话给医院来抢救西莉亚的。

伊娃和富兰克林坐在医院的长廊上,久久无话,伊娃在努力控制着情绪,她觉得这件事情肯定与凯文脱不了关系,因为那个通渠剂被锁在柜子里,西莉亚根本拿不到,可富兰克林却认为是凯文救了西莉亚。

西莉亚很好地适应了失去一只眼睛的生活,伊娃和富兰克林却仍然因为这件事情僵持不下。伊娃不断拷问着凯文,富兰克林觉得伊娃的表现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正在夫妻二人争执的档口,凯文听见了他们打算离婚的对话。

那晚之后,凯文从网上买了六个超大号自行车锁,夫妻二人都不知道那是他用来锁住体育馆大门的凶器之一。

表面上,一家人还在其乐融融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但生活早就暗藏汹涌。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

在黑色星期四的早晨,伊娃像往常一样六点半起床,富兰克林走过来抱住她说:亲爱的,你穿粉色的衣服简直美呆了。

那一天,这小小的善举被放大,以至于二人以为他们离婚的事情可能会有转机。

那天早上,没等叫三次,凯文就起床了。富兰克林在厨房做着培根和香肠,而伊娃则在帮西莉亚烤着吐司。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没人知道凯文已经把那六把锁放在了包里。

西莉亚甚至还羞答答地夸奖着自己的哥哥很帅气,而凯文则对这一切异常冷漠。饭后富兰克林想要教凯文学习怎么使用相机,凯文也没有任何兴趣,还大声呵斥了父亲。

伊娃觉得,凯文在那个时候表现出了他的真面目,那种反感和怨恨写在脸上,她有点害怕。

随后,凯文对富兰克林做了妥协,这场风波看上去就算结束了。然而那天下午的六点一刻,当伊娃得知学校出了事,一切都晚了……

富兰克林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儿子的弩之下,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残忍地杀了自己的妹妹西莉亚。

当伊娃踉踉跄跄地回到家,看到躺在后院的丈夫和女儿时,故事接近了尾声。

凯文为何要杀掉溺爱他的父亲?又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妹妹下手?

通读全文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线索:凯文是爱自己妈妈的,但是很多时候却被母亲不经意的举动所伤害,他嫉妒妹妹受宠,憎恶母亲偏心。

在他极端又有些变态的想法中,杀掉父亲和妹妹是对母亲的“复仇”行为,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博取母亲的关注,是一种非常扭曲的表达自己爱的方式。而这些想法,都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在评论这本书的时候说道:作者没有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罪过推在家长头上,而是竖起一面镜子,映照整个文化。说到底,是谁该谈谈凯文的事呢?或许我们所有人都该谈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伊娃在结婚、生子、养娃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几个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

首先,对于另一半的选择,我们是否真的认真审查过了?

对方的家庭生活,极有可能成为自己家庭生活的翻版。如果只是在大龄压力和亲人压力下仓促决定,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都不算负责。

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大多继承了父母,如果父母不够成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势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第二,结婚之后,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生娃养娃不仅是女性的责任和义务,丈夫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这是塑造妻子性格最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我们每个人都在多重角色中争取着平衡,因为一旦角色失衡,那和谐的状态势必也会打破。

第三,夫妻之间有问题,没有必要争执对错,尤其对于孩子的问题,一定要达成一致相互配合。

在凯文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伊娃和富兰克林之间缺乏耐心的沟通,而且各自为政。

伊娃固执己见,对凯文表现了过分的冷漠和不自觉的敌对,富兰克林则十分溺爱。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是凯文,内心也一定十分矛盾。

当然,孩子犯错并非父母全部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谁也不知道生活里有哪些坑,即便万分小心,也有极小的可能坠入深渊。面对伊娃所面临的顶级拷问,我们该做的更多应该是思考和内省。

对于凯文怎么了这个终极问题,作者在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对于伊娃来说,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所有的反省,已经让她完成了心灵成长、成熟之路。

*文:张华祯,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周游在出版圈各大出版公司的90后,对出版怀有热情,对书抱有感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为人父母,其实是让自己长大成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