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有失误,但小孩今年的高考成绩尚可,报考也不错,考入了一所中档985大学热门专业的创新班。说起来,其实多数学生考入的还是二本院校,正如黄灯在书中写到的,“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前面那本《把自己作为方法》是吴琦与项飙的谈话录,而这本书更像一本采访日志,那些二本院校的学生向读者们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等。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一个和教育有关的话题,小孩今年刚参加完高考,对于微信里那一段江苏家长对着镜头咆哮:“孩子是我教,作业是我改,那我要你们干什么”的视频,我适宜过多评价。只是我想到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的一个观点,中村修二认为: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教育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人处在这种单一知识构成的考试竞争压力之下,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只能把心思集中在解决一次又一次的重要考试上。他说:“让孩子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抢到看起来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爱因斯坦认为是:启发和加强青年人的心理力量,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让他们认同工作结果的社会价值;让他们发展出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只用专业化或学科式的方式来教育人是不够的,否则,人可能会变成一种有用的机器。
爱因斯坦还有一段话,我觉得不只可以作为教育和学习的宗旨,也应该作为人生的宗旨,他说:“应当反对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这句话就如布鲁克斯说的,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是否选择去爬人生的“第二座山”,为了某个使命努力。而且这样的人生往往更容易收获真正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