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罗密欧与朱丽叶

原著 | 莎士比亚

解读 | 江厘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诗人裴多菲笔下广为人知的一句诗。爱情较之生命,价值真的更高吗?大多数人的爱情,其实并不会跟生命有冲突。但从古至今,为爱殉情的恋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死亡只是结局,爱却可以永生。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样一部引人深思的爱情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级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足以见其地位。他的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广受欢迎,受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专业学者们的喜爱。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一部。罗密欧和朱丽叶这样一对文学作品中的爱侣,也成了最广为人知的恋人。该剧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多年来,经久不衰,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剧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剧,剧中的爱情凄美真挚。读来荡气回肠又发人深省。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罗密欧爱上朱丽叶,神父证婚结连理

故事的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太玖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孩子,他们相遇之前,两大家族已是世仇。可因缘际会,罗密欧与朱丽叶却相爱了。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要从一场宴会说起。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主办了一场宴会,并希望朱丽叶能在这场宴会中认识贵族少年巴里斯。

巴里斯是亲王的侄子,地位显贵,倾心于朱丽叶,并已经向凯普莱特提婚,凯普莱特虽暂时还没答应但对他也很满意。

作为仇人家的孩子,罗密欧本不会参加这场宴会。只是因为他心仪的姑娘罗瑟琳将参加这场宴会,他也就戴着面具混进了这场宴会。

朱丽叶作为凯普莱特家族的千金,无疑是这场宴会的主角。罗密欧还没看到心心念念的罗瑟琳,就已经被美丽的朱丽叶吸引了。

朱丽叶惊为天人的容貌与气质让罗密欧心动了,那是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失控感,一种全新的爱在心中萌发。

这个时候的罗密欧并不知道这位姑娘,是仇人家的女儿。他只是跟随自己的本心,对朱丽叶一见钟情。

仿佛是命运的邂逅,在强烈的爱的驱使下,罗密欧鼓起勇气,走到了朱丽叶身边。

他向朱丽叶诉说着爱意,并请求她给自己一个吻。朱丽叶答应了这个请求。

罗密欧吻了朱丽叶,由于人群密集,他们之间的亲热行为并没有被发现。人们都沉浸在舞会浪漫的氛围中。可就在二人准备深入交流时,朱丽叶的奶娘叫走了朱丽叶。

匆匆一别,二人都没来得及说出心中的感觉,也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旁人的提醒下,他们才知道自己爱上了仇人,可是这并不能影响彼此的爱意。

宴会结束后,罗密欧对朱丽叶魂牵梦绕,于是他翻墙溜进了朱丽叶家的花园。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76669/

罗密欧只敢趴在窗下,不敢惊动朱丽叶。而房间里面,朱丽叶深情地诉说着对罗密欧的心动之情,而这一切也都被罗密欧听到了。

朱丽叶的表白让罗密欧更加有自信了,他在窗下表达了自己的爱。

就这样,两个并没有约定的人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二人互诉衷肠,虽然知道这段感情一定会被家族反对,但还是愿意试一试。

这一次见面,他们谈到了结婚。在朱丽叶的心中,婚姻无疑是真爱该有的结局。

她告诉罗密欧,如果对自己真心,就同自己结婚。朱丽叶知道罗密欧不能立马决断,就让他先考虑考虑。

朱丽叶的勇敢让罗密欧信心倍增。于是他找到了劳伦斯教父,说明了自己的痛苦,并请求神父帮自己一把。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大多尊奉宗教,而神父也被视作人们的“保护神”。

劳伦斯神父为人慈爱,答应帮助罗密欧。

在神父的主持下,罗密欧和朱丽叶瞒着所有人,顺利结成了夫妻。根据当时的社会习俗,宗教婚礼便是最神圣的结合仪式。

可就在这对新人准备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罗密欧杀人被放逐,朱丽叶假死守真爱

一天,罗密欧与两个朋友走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泰保尔特。这泰保尔特向来嚣张,喜欢挑事。一见到仇敌罗密欧,就在言语上挑衅。

面对挑衅,罗密欧力图讲和。他想到泰保尔特是朱丽叶的亲戚,不想伤害妻子感情。另外,罗密欧骨子里就很和顺,根本不喜欢争斗。

可是无论罗密欧再怎么和气,泰保尔特就是不领情。

最终,泰保尔特拔出剑,要和罗密欧决斗。

罗密欧依旧在克制自己,只不过他的一位朋友见泰保尔特如此嚣张,为了替罗密欧出气,同泰保尔特开始打斗。

一旁的罗密欧和另一朋友虽极力劝说,可是刀剑无情,这位决斗的朋友被刺身亡。

面对这个结果,罗密欧悲痛而愤恨。被愤怒裹挟的罗密欧抛弃了种种顾虑,决心同泰保尔特决斗,为好友报仇。

罗密欧与泰保尔特展开了激烈的打斗。最终,泰保尔特被刺死。

在朋友的劝说下,罗密欧迅速离开了现场,躲到了劳伦斯神父所在的修道院里。

很快,泰保尔特同罗密欧的这场决斗便传开了。主管社会秩序的亲王,以及涉事的两大家族凯普莱特、蒙太玖都来到了现场。

罗密欧的另一位朋友解释说,罗密欧只是为了报仇才杀死了泰保尔特。可是根据当时的法律,杀了人就是有罪。最终,亲王决定将罗密欧放逐。

很快,罗密欧被放逐、泰保尔特死亡的消息就传到了朱丽叶那里。

一个是亲密爱人,一个是血缘至亲,他们却互相残杀,结局惨烈。

面对这样的现实,朱丽叶痛苦万分,陷入到深深的苦恼之中。可是罗密欧已经是自己的丈夫了,眼下,她只想见到罗密欧。

朱丽叶安排自己的奶娘去找罗密欧。最终,她在修道院找到了罗密欧,并通知他去见朱丽叶。

自杀人以来,罗密欧就一直藏在修道院,同外面隔绝了联系。虽然挂念朱丽叶,但罗密欧不敢轻举妄动。

这下,终于等到了朱丽叶的消息,罗密欧当夜就偷偷潜到朱丽叶家里。

他们幽会期间,巴里斯也来了。这一次,他依旧是来求婚的。凯普莱特认为这桩婚事或许能缓解朱丽叶丧失堂兄的痛苦,就替朱丽叶答应了这桩婚事。

朱丽叶得知父母为自己定下婚约,百般不愿。她告诉父母,自己并不爱巴里斯。此时,朱丽叶并没有把自己同罗密欧的婚事告诉父母。

凯普莱特夫妇并不理解女儿,只觉得费心费力寻得这桩好姻缘,朱丽叶就该遵从。朱丽叶陷入到绝望中,可是为了罗密欧,她愿意再想想办法。

最终,朱丽叶决定向劳伦斯神父寻求帮助。劳伦斯神父了解到朱丽叶的困境,帮她想出了这样一个计策。

在同巴里斯结婚的前一晚,朱丽叶喝下一种神奇的药水。

这种药水能造成死亡的假象,假死的人过几十个小时就可以醒过来。在朱丽叶假死期间,让人找到被放逐的罗密欧,让他回来带走从坟墓中醒来的朱丽叶。从此,二人可以远走高飞,去过幸福自在的生活。

听了神父的计划,朱丽叶安心回到了家里,配合父母准备婚礼。一切按计划进行,婚礼前一天,朱丽叶服药自杀。

婚礼变丧礼,凯普莱特一家以及新郎巴里斯都陷入到极致的悲痛之中。

很快,朱丽叶自杀的消息传到了罗密欧那里。可怜的罗密欧当时并不知道朱丽叶假死的计划,因为负责给罗密欧送信的约翰神父在送信过程中,被当做瘟疫病人隔绝了起来。

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讯息滞后。所以即使当劳伦斯神父决定改变计划,由自己先救出朱丽叶,再去通知罗密欧,一切也都晚了。

在这之前,悲剧已经发生了。

罗密欧饮毒显真情,朱丽叶自刎证痴心

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痛不欲生的他立即买下毒药,决定在朱丽叶墓前喝药自尽,长长久久的同爱人在一起。

当他赶到朱丽叶的墓前时,巴里斯也在。巴里斯一直以为朱丽叶是因为堂兄泰保尔特之死悲痛过度,才自杀的,所以把罗密欧视作仇人。巴里斯决定为死去的朱丽叶报仇,并拔出了剑。

面对愤恨的巴里斯,罗密欧也被激怒了。沉浸在悲痛和愤怒中的二人失去了自控力,拔剑争斗。争斗中,巴里斯被罗密欧杀死了。

罗密欧获得了胜利,可他没有一点快感。看见躺在墓中的爱人,他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死在了朱丽叶的身边。

等劳伦斯神父赶到时,罗密欧和巴里斯都死了,他只得先救醒朱丽叶。

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经死了,无心独活,于是拔剑自刎,死在了罗密欧的身边。

这样一桩惨剧很快便传开了,凯普莱特一家和蒙太玖一家也很快知道了这桩惨剧。

面对孩子去世的事实,两家的父母一时都无法接受,对其中的缘由更是不了解。

一旁的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从他们相爱到结婚,再到私奔的计划,以及最后计划失败,二人为爱死去。

真相大白后,两大家族才意识到正是仇恨让这一对恋人成为了牺牲品。

如今,他们都失去了亲爱的孩子,受到了沉重的惩罚。两家的父母终于被孩子的死亡唤醒了,也被他们的爱情打动。

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以纪念他们忠贞的爱情。


以上便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或许是“爱情悲剧”。

在现代影视剧的洗礼下,对于仇人相爱、因爱殉情的故事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可为什么《罗密欧和朱丽叶》却是经典呢?

首先是因为这个故事,写于1595年左右,在当时来看,的确是一出好戏;再者,是因为莎士比亚诗一般的文字,优美动人;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莎士比亚对勇敢追爱精神的一种赞美,这也恰恰是这个故事最直接的启示。

在这个以爱情为核心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最纯洁最真挚的爱。

正是在这种极致的爱中,我们见识到了现实生活中少有的爱的力量。

这种力量,足以让罗密欧和朱丽叶不顾家族阻碍,不顾当时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压迫,勇敢的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力量,让本来仇恨的两大家族能够放下世代的纷争,从此和睦相处。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相爱之初,或许并没有想过用他们的爱情去化解家族的仇恨吧。只不过爱就是如此,总是能在无形之中,改变这个并不那么美好的世界。

这一对未满20岁的恋人,的确就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勇敢追爱的代表呀。

而反观我们自己,或许并不如罗密欧和朱丽叶那样勇敢。

因为我们的爱,带有太多的客观标准,有太多的自我限制。

而在真爱面前,其实本没有那么多限制,如果有,那也是因为不够爱;相比于年轻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我们的爱的确掺杂了太多私心。正是这些,成为了我们追爱的阻隔。

诚然,每个人追求爱的时候,都会有各种现实阻碍。但请相信,在爱面前,任何人都会充满战斗的力量。

这种力量,足以战胜阶级门第,也可以战胜怯懦自卑,甚至于可以战胜时间与死亡。

一个人可以在很多事情上犹豫不前,但在爱面前,一定不要。因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有人曾说:一个人只有真正爱过,人生才算完满。唯有真正经历过爱,才能真正明白爱。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并不会像戏剧中爱得那样炽烈,总会遇到那么多世俗的烦恼,琐碎,或是伤痛。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泯灭勇敢追爱的精神,不能丢掉为人的本心。

这就需要我们在感性与理性中学会平衡,学会习得一种爱的理性。

正如于丹曾说:“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让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快乐。”

理性对事,感性对人,才是最和谐的处世之道。因为一个太理性的人,会让人感觉没有感情,而太过感性,又会受到情绪的控制。生活,人生,爱情,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

愿你我都能用感性感受生活,用理性思考人生。用爱去点亮生命里的那一束光,为你驱散阴霾,带来满心温暖。

有爱的人生,就有希望,就满含热爱。

我们在热爱世界时便生活在这世界上。因为我们热爱生活,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生活,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

努力去爱,不负余生,不负自己。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76669/

*文:江厘,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热爱阅读和旅行的写作人。


文章存档:《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系列文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不愧是莎翁,连吵架语言都写的那么优美】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遇见爱,遇见更好的自己】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莎翁的经典,年轻,爱慕,相守】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遇见真爱,就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丽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爱情,是不求回报的,双方心里只有彼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这段爱情之所以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追求自由爱情和忠贞不渝的心是一样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