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意义
原著 | 大卫·班布里基
解读 | 筱茧
年龄对全人类来说似乎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红楼梦》里,宝玉就说,年轻的女孩子是水做的,中年女人是泥做的,上了年纪,顾盼流离的眼眸就变成了死鱼眼。
男人呢?也一样。男人到中年,更能体悟现实的复杂,更能理解现实的冷酷,所有的残忍都是不动声色的,他们不能像年轻时一样,做什么事都速战速决,不留余地,中年人不仅要迂回,还要想尽办法给自己多留点空间。
中年真的只有痛苦吗?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大卫·班布里基,在其《中年的意义》一书中,坚定地告诉我们:中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他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阐述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给出对于“中年”最客观的评判:不要畏惧年龄带来的变化,中年不是一场危机。
中年的人类绝不是在逐渐凋零,而是在经历社会、生理、心理全方位地再次改变。
中年在社会中到底有多重要?
我们常调侃中年男人三大俗:盘串儿,信佛,爱聊天…中年男人的地位,大概是中国网民食物链的最底层。
但这些被我们鄙视的中年人,其实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孩子和父母的依靠,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和压力,即便生活无人喝彩,也要用心地活。
没办法,虽然中年人体机能下降,不如青壮年,但中年可以说是人类生长发育中最勇敢、智慧的时期,他们仍然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首先,他们实现了延续生命中最重要的亲本投资。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讲,人类的一生都在投资,其中,成人把大量资源投入发育中的儿童的头脑,因为头脑在后续的生命中实在太重要了,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亲本投资”。
人类是豪华版的亲本投资者,说白了就是“富养”下一代,不论怎么看,人类父母为了养育下一代所投资的时间、复杂程度和严苛程度都超过其他动物。这也导致了中年人的深切呐喊,他们感觉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好像没完没了。
在这个过程中,中年人主要为孩子提供了两种东西。
第一是食物。
要养育一个18岁的孩子,需要为他提供大量的热量、蛋白质和其他养分。这对人类来说是很沉重的压力,因为一个正在发育中的人类新生儿,有87%的能量被发育中的大脑消耗!
第二是促进社会良性循环,这个比把孩子喂饱还要重要!提供食物给后代的行为,背后形成的社会分工尤为重要。
高超的狩猎采集需要技巧和灵活性,不可能同时带着小孩和双亲,所以人类必须分工,这或许正是人类高度社会性的基础,而高度社会性或许是我们头脑如此发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样,人类处于一个智力、技术和社会性的良性循环之中,而驱动这个循环的力量正是中年人。
中年人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大任。
文明的代代相传,是人类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人类来说,信息传承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生育能力的要求。
养育一个正常成长的人类儿童,他们还需要信息。除了本身基因遗传,年轻个体得到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跟长辈学习。
各式各样的知识、技术、价值观、态度和目标都会代代相传,而这种信息的集合体称为“文化”。
人类用老练的手段搜集食物,用复杂的方式照顾后代,有繁复的社会互动,因此年轻人需要习得许多文化。我们生下来几乎没有任何做事的知识,所以两代之间的知识传递不可或缺。
中年人恰恰是最佳的传播者,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责任。
世界上到处都是中年人在教导及训练青年,虽然这些青年可能比中年人更聪明伶俐,中年人却拥有丰富智慧和价值。
这两样社会责任会带来很多必然的痛苦,中年人不能像年少时的自己,遇到苦难有父母在,他们把最苦的部分自己消化,为人类延续的伟大事业做着自己的小小却倾尽毕生精力的努力。
人到中年,怎样才能看起来年轻一点?
年轻人倾向于挥霍时间,因为往往觉得来日方长;然而到了中年,我们和时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味道,一种新的紧迫感。
很多人感受到,一进入中年,身体就老得特别快:皮肤松弛,头发变白,器官下垂——显然,在演化筛选之下,人到了一定年龄,必须面对衰老。
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一种可怕的衰老,肚子变大,毛发稀疏,腰背佝偻…天哪,我们终将变成我们嘲笑的对象——油腻的中年人!
可是,中年也可以是很好的年纪,只要不惧怕它,同样可以活得很年轻。
前提是你可以自律。自律给你自由,你的自律足以颠覆“中年油腻”。
比如,不少器官的衰老都会出卖年龄,这其中最难以掩盖的便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
皮肤作为最外层的屏障,在中年时期渐渐失去弹性,一大原因是胶原蛋白的流失。
防衰老就得开源节流,一方面补充胶原蛋白,另一方面减缓胶原蛋白流失的速度。
节流比较难,皮肤胶原蛋白的退化无可避免,不过,还是有些因素我们可以控制。
第一,你要避免晒太阳,阳光对于皮肤的老化有推动作用,这一现象甚至有个专有名词:“光老化”。
研究显示,紫外线会阻碍胶原纤维正常联结。平时注意防晒,每天坚持擦防晒霜、打伞,即便皮肤不能变白,但是它会变强韧,减缓衰老。
还有重力也会导致衰老。
重力是个无情的凶手,虽然我们几乎直立着,不过可以改变睡觉的姿势来缓和重力对于皮肤的拉扯。如果想要显得年轻,就要练习仰睡,能控制好自己身体的人都不会活得太差。
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年轻有年轻的美,但熟龄也有熟龄之美。中年人在整体上放弃自己太早了,普遍到了40岁、甚至35岁之后,便放弃了对魅力的追求。
这是不对的,人要服老,不是说对命运不加抗争,对外表不加修饰,而是由内而外去接纳年龄,这种心态才能带领人走向坚持,走向自律,走向更美的自己,更好的中年。
上了年纪,不爱交朋友是真的吗?
人与人连接,是一件非常滋养的事情。喜悦与人分享,喜悦就会加倍。难过与人倾诉,难过就会减半。孤单与人沟通,孤单就会消失。
但是很多年轻人觉得,好像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社交上趋于保守、乖僻。研究也显示,中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频繁参与社会互动,这一切表面上似乎符合中年人不爱社交的说法。
不过,在问卷调查中,年纪较大的成年人比年轻人更积极地评价他们的社会交往,包括他们与配偶和家人的交往,许多中年人和兄弟姐妹重修旧好。
中年人只是比年轻人更懂得,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他们在生活中不是不爱社交了,只是更注重选择他们的社交对象了。
为什么中年人更需要高质量的社交?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年轻时,和其他人互动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信息是极为重要的人类资源。
在人类进入中年时,时间突然变成有限的资源,他们渴望和家人亲友建立互相支持的关系,自然而然,他们的社交目的就从收集信息转变成和其他人产生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连接比所谓的喝酒应酬、权利之交来得更难能可贵。
比如,有些人总是急于融入各种高大上的圈子,结识很多人,尤其是名人、有钱的、有权的“朋友”。
但其实,很多时候,因为自己能力限制,这种低质量社交只有浪费时间的功能。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追求高质量的社交也是中年人行为中稳定而正向的改变。
有几项研究指出,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人类和他人的情感互动都会在中年改变。
人到中年,该经历、不该经历的事,都经历了;该见到、不该见到的人,都见过了。
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是要反思一下,社交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取胜,放弃所有不必要的社交,将精力花在爱朋友、爱亲人身上,这是一种进步。
中年的爱情更糟糕了吗?
年轻时的爱情,找伴侣的标准很多,颜值,体型,性格,潜力,学业,三观等等,以上诸多条件其中之一合人口味,便足以使另一颗心贴近。如果两人再彼此看对眼,荷尔蒙分泌之下,这便成了爱情了。
踏入社会,年龄渐长,适龄的异性更少了,感情也常常会因为两个人的差距被冠以别有用心,别有所图,这样的环境之中,爱情简直是限量版奢侈品。
有些中年人在爱中的早已过了七年之痒,伴侣如亲友,激情早就不在,一切征兆都在指向——中年人的爱情更糟糕了!
但数据显示,中年特别不容易出现关系破裂,离婚反而大部分发生在人生中二三十岁的时候。
其实,中年是关系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经过多年的磨合,中年时期更确定了彼此是相处不累的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爱”通常有几个阶段。当我们最初爱上另一个人时,爱完全是脑内的现象;接着来到令人兴奋的阶段,双方经过彼此激烈的心理重组——他们对彼此变得天真,把彼此理想化,否认对他们心仪对象的任何批评;下一个阶段,关系会比较平静、比较真实。
如果和一个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就没有莫名的看不顺眼,也没有任何紧张局促之感,能够做最舒服最放松的自己。
对于中年人来说,余生其实还很长,有这样一个能让自己完全放开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四五十岁时,常常会因为身体、工作压力感到疲惫,回到家,能有一个理解你,宽容你,而不是抱怨你,嫌弃你的人守着你,是多大的幸运。
只有不累的人和感情,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走得更长远。
余生,请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人近中年,几乎人人都经历过所谓刻骨铭心的爱情,但能增添幸福感的,最后能搭伙过日子的总是那个久处不厌的人。
余生,请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他们是婚姻的定心丸,和他们在一起足以应付大多数对婚姻的挑战,让爱细水长流,足以让二十年之前的自己放眼未来觉得不可思议。
面对工作、家庭等压力,
中年人比较不快乐吗?
“中年”曾是个非常有质感的词,它象征着事业有成、财务自由、品质生活。
中年人干练而不失稳重、经验丰富而不墨守成规、常常谈笑间就可化矛盾于无形,解困境于无声。
而如今,中年似乎堕落了,成为“油腻”、“危机”的代名词,面临种种工作、家庭现实问题,不痛苦已是万幸,快乐更别提了。
2008年年初,一项主题为“人一生中的快乐程度”的研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研究显示,人生中的快乐程度呈现“U形”曲线,年轻人和老年人在U形的两个顶端,他们仿佛比较无忧无虑,中年人则无力地趴在谷底:人类平均的快乐程度在40岁到50岁间达到最低点,他们可以说是最郁闷的一群人。
但是,中年的出现并不是不受控制的退化,包括快乐在内,快乐是需要靠自己经营的,真正的快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只有自己争取,改善生活才能在人生最重要的时段保持积极的心智。
该如何做呢?
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都做不到。
首先,是多读书。读书是大多数人成功的捷径,而成功是快乐是一大来源。
在最新的财富公布的500富人榜榜单中,和20年前差异最明显的是,无论是传承家业,还是白手起家,高学历已经成为富豪们的标配。
不仅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它和身体健康、正面情绪以及晚年认知能力的维持都有明确的关联。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做出的生活选择,会让他们中年时身体更健康,进而提升中年人的心理功能,他们的认知能力注定比较好,这一切都成为快乐的基石。
另一方面,是好好工作。有个热词叫“阶层固化”,指的是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寒门”再难出“贵子”,公平上升的通道逐渐关闭的状态。
但不管阶层流动是否停止,好好工作即便不能跃升层级,但它会提升幸福感。
有证据证明,收入较高的白领工作通常会促使认知维持弹性,耗费心力的工作不会让中年人陷入僵化。
好好工作对中年时期工作的女性特别有益,许多女性照顾子女一段时间之后重返职场,让她们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家庭琐碎,这对个人身心发展都是积极的。
还有健康的身体、优秀的父母、身边人的肯定…人可以反哺很多事物,这些看起来好像应该是先天的因素,但或多或少都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
重新回到U形快乐曲线,它看起来好像说明了中年人更不快乐,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尽然,因为很多事物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且这些事物很难衡量,所以,U形快乐曲线很可能只是假象。
中年人其实不会更忧郁,更忧郁的可能只是那些本就不开心的、变老的年轻人罢了。
对从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开心密码的人来说,没有中年焦虑,只有一辈子的力不从心和一辈子的不开心。
享受年龄,才能跑赢年龄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中年女人呢?有时候,他们会一掷千金,把多年积蓄砸在孩子身上,到了菜市场,却为了一毛钱讨价还价。
中年人的生活就是如此,钱不够用,健康不容乐观,感情不敢辜负,虽然大家心里都苦,不管深夜是否痛哭,白天,大家还是要扮演一个成熟的中年人,波澜不惊,嬉笑怒骂。
他们不轻易在别人面前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种东西,只有自己吞咽这份不易。
面对柴米油盐的当下,诗和远方距离他们太远,在遇上细微的小事时,比如生病、辞职,中年人往往会露出一种独属于中年的“怂”。
不过,人类的中年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灰暗。
人类活在密集的信息经济之中,和其他动物截然不同,而我们头脑发达的能力、运用这样的头脑养育子女的漫长岁月,都让我们发展出其他动物没有的一个生命阶段。
其他动物虽然会经历成年时期的中期时光,但它们从来不曾经历类似我们“中年”这样美妙的事。
就像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师阿尔伯蒂所说的,我们人类有“智慧、理性和回忆,仿佛不朽的神”,少了中年时期,我们绝对无法拥有这些。
那些生活变故绝不是中年的专利,感情破裂、事业受挫、身体患病等,对那些中年依旧在继续探索世界,开拓自我边界的人来说,一切都有变好的可能,一切都还有重新出发的希望。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看到,中年根本不是逐渐衰退、年老的模糊过程,相反地,中年牵涉太多明确、突然而独特的改变。
这些改变使我们认识到,中年也意味着生活方向确定,人生前景明朗,一切尘埃落定,中年人有着年轻人没有的资源,意气风发,遇到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有能力享受前二十年的奋斗,后二十年的清闲。
我们很幸运,活在人类历史上最适合当中年人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40岁男女,有信心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60岁。只要善加利用你拥有的,我们都有自由、时间和智慧在中年做想做的事。
总而言之,如果你可以享受自己的年龄,你就跑在了年龄前面。
*文:筱茧,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公众号:筱茧,做个有趣有格调的人,给你解气解闷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