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读后感:能守住心的人,才拥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嘉莉妹妹》

原著 | 西奥多•德莱塞
解读 | 朱波

本书作者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在作品中常将视野从身边的人和事扩展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并赋予其深刻的道德寓意。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农村女孩嘉莉从家乡到芝加哥闯荡的经历以及改变。作者因为这本小说确立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

这部小说被《捍卫者》评价为:“真实、敏锐、毫无偏见、它是美国历史上有史料价值的‘文件’”。小说出版后,嘉莉的人生经历和结局,特别是对关于婚姻与金钱、名声和地位关系的探讨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小说在今天是否也能引起同样的共鸣。

富裕安稳之梦破碎:杜洛埃不愿意娶她

1889年8月的一天下午,18岁的嘉洛林•米贝——“家人亲切的称她为嘉莉妹妹,”带着对未来的种种幻想,登上了开往芝加哥的火车,去投奔她的姐姐敏妮,想要寻求新的生活。她相信因为自己受过教育,会比姐姐有更好的出路。

因为美貌,在火车上,嘉莉引起了年轻的推销员杜洛埃的注意。杜洛埃亲切的言谈、殷勤的举动使嘉莉心情愉快,他对芝加哥繁华景象的描述,给不谙世事的嘉莉上了人生第一课: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社会地位才高。

下车时,他们相互留下了地址。

芝加哥鳞次栉比的楼房、喧闹的人声和热闹的生活,在令人惊愕的同时,又令人怦然心动。

嘉莉原把芝加哥想象得十分美好,以为那儿能够找到幸福。但是,刚到芝加哥西凡布伦街找到她的姐姐敏妮时,她的梦想就破碎了。

姐姐住在工人和职员的住宅区,房间局促狭小,散发着寒酸的气味。

第二天一早,嘉莉怀着朦胧的希望出门找工作,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她虽然手足无措,像所有刚进城的农村姑娘一样胆怯,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为了生存,嘉莉壮着胆子东奔西跑。

尽管在绸缎铺、帽子店、服装铺,她都得到了“不要人”的冷冰冰的回答,但最后还是在一家鞋厂找到了一份给鞋面打洞的工作,生活暂时总算有了个着落。

鞋厂里的工作十分繁重,嘉莉是新手,更是手忙脚乱。尽管每天筋疲力尽,但她每周只能挣到四块半工钱,还总受到工头的苛责或无聊青年的调戏。

不久,嘉莉因为感冒发烧病了三天而丢掉了鞋厂的工作。虽然她努力奔波,但还是什么工作也没有找到,最后的一点钱也因为买了顶御寒的帽子而花光了。

她怕回家,因为付不出给姐姐家的四块钱食宿费。她怕姐夫汉森冷淡的眼光,也怕姐姐那虽然和气却透出懊恼的神情。

姐姐敏妮和丈夫汉森生活拮据。家里贴着破墙纸,挂着旧窗帘。

因为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所以赚钱和省钱成为了汉森家庭的唯一事情。因此,他们不会享受任何花钱的娱乐活动。

当嘉莉邀请敏妮去看戏,敏妮一开始非常激动,但是后来她意识到看戏会花钱,她的丈夫也不可能会同意,她就告诉嘉莉去一些不花钱的地方玩。

汉森是一个沉默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必须很早起床,因此晚饭结束后不久他便上床睡觉。敏妮与汉森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家里的气氛也很压抑。

正当嘉莉心灰意冷的时候,她又遇到了那个年轻的推销员杜洛埃。

杜洛埃对嘉莉十分热情,嘉莉从中看出了他对自己的倾慕,她高兴而矜特地欣赏着杜洛埃的殷勤劲儿,脑子里的自卫意识和女性撒娇的本能乱哄哄地混杂在一起,她不由自主地开始了一次次模棱两可的选择。

当杜洛埃给她钱,让她去买衣服鞋子的时候,她虽然羞愧,但又没有勇气拒绝。

她觉得杜洛埃是个漂亮好心的男人,不久嘉莉就听从杜洛埃的建议,搬出了姐姐家,做了杜洛埃的情人。

杜洛埃带她出去玩,为她花钱。既没有回家乡也没有找到工作的嘉莉有了安身之处,就这样开始了她的另一种生活。

嘉莉不断地学习优雅的谈吐,以及得体的举止,力图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

因为那时女孩的贞操还是被看得很重要,所以,嘉莉心里时常感到不安,她担心别人把她当做坏女孩看待。

嘉莉想借助婚姻使她和杜洛埃的同居生活合法化。她渴望着婚姻的幸福。

她既为杜洛埃不肯与她结婚而困惑,又为自己并不热爱他却害怕失掉他的关心而疑虑。

虽然嘉莉表达了自己想要结婚的愿望,但杜洛埃却不想和她结婚。

每次嘉莉问什么时候结婚,杜洛埃总是找借口敷衍,毕竟和嘉莉结婚既得不到利益,还要承担婚姻的责任。

其实杜洛埃不过是在受内心欲望的支配,按老规矩玩着追求女人的把戏罢了,他的敷衍只不过是不想失去对嘉莉的占有而已。

杜洛埃不是真正爱嘉莉,在他眼中,美貌的嘉莉只是他的战利品。

美貌为嘉莉搭起了贫穷与浮华之间的桥梁,她彷徨着走了过去,用青春做赌注,没有得到爱情,金钱支付的享乐最终换来了不安。

婚姻之梦破碎:赫斯渥在纽约失业了

就在嘉莉对未来深感不安时,通过杜洛埃的介绍,她认识了费莫酒店的经理赫斯渥。

赫斯渥比杜洛埃更富有,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虽然人到中年,却仍是仪表堂堂。在生意上春风得意,家庭生活四平八稳,儿女们也都长大了。

赫斯渥一见到嘉莉,就被她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他陪嘉莉去看戏,去散步,与嘉莉谈天说地,暗示自己对嘉莉的感情。

嘉莉偶然在一次游艺筹款活动中扮演了电影《煤气灯下》中罗拉的角色,没想到大获成功,赫斯渥越发为她心醉神迷。

《煤气灯下》

同时,赫斯渥的翩翻风度和高谈阔论也终于引起了嘉莉的兴趣,她与赫斯渥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了。

杜洛埃发现以后,就离开了嘉莉。自由而孤独的嘉莉终于投入了赫斯渥的怀抱。

嘉莉提出与赫斯渥结婚,她想要通过婚姻让自己的生活更合乎道德,并且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让赫斯渥感到很麻烦。

对于已有家室的赫斯渥来说,作为酒店经理,他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维护自己在外界看来和谐的家庭。

一旦他放弃了家庭,他将失去财产和社会地位。所以他与嘉莉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理性告诉他不能娶嘉莉。

但是感性让他迷恋嘉莉到了不可自拔的程度。加上赫斯渥和他妻子之间唯一的交流只是那些需要他们共同出席的场合以及家庭需要的生活费用,所以他对待家人越来越冷漠。

这一切终于导致他的妻子提出离婚并索要赡养费,加上他过去的积蓄都记在他妻子的名下,所以他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一天晚上,赫斯渥在烦恼中偶然发现酒店保险箱没上锁,而里面存有整整一万块钱。一阵犹豫之后,他终于偷走了这些钱。

他决定带上嘉莉远走高飞。当晚,他和嘉莉一同离开了芝加哥去了纽约。

赫斯渥改名换姓,找到一所房子,置办了些家具,请来牧师给他们主持婚礼,就定居了下来。

赫斯渥在芝加哥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可在纽约他只不过是年纪偏大的求职者。

他屡次求职失败,最后只得投资一千块和别人合股经营一家酒店。但是,生意并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赚钱。

这一切,嘉莉都不知道,丈夫的盗窃行为她也不知道,她以为自己终于有了安定的人生。

转眼三年过去,赫斯渥的生意并不见有任何起色。嘉莉也渐渐为经济的困窘、服饰的寒酸、娱乐的缺少忧伤起来。

她渐渐发现赫斯渥已不再是年轻力壮、心情舒畅的人了,她开始觉得自己做错了事。

后来,赫斯渥投资合股的酒店倒闭了,他不得不再次四处奔波求职。

可是在纽约他没有熟人和朋友,也没有做职员的经验,找来找去,一无所获,最后干脆待在家里看报,抱着剩下的五百块钱,节衣缩食地拖延起来。

更糟的是他还自暴自弃,闯进赌场,几次赌博下来就只剩最后的一百块钱了。

这些事使嘉莉的生活变了色,她不得不怀疑自己究竟要飘荡到哪里去,对丧失了自尊心的赫斯渥也不再抱有希望了。她不得不走出家门独自奋斗。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嘉莉到百老汇求职,她发现除了关于容貌和体形的一般标准以外,了解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嘉莉骨子里有着奋斗的激情,她开始不断看书学习,有了追求更好未来的信念。

几经碰壁之后,她终于在加西诺戏院的合唱队里谋到了个位置。

舞台给了嘉莉希望。由于嘉莉年轻貌美又有表演的天赋,不久就由无名小卒成了合唱队领队,每周薪水也由12元长到了18元。

而赫斯渥却依然如故,每天只会看报,一直一事无成,生活的开支全靠嘉莉的收入,嘉莉对赫斯渥在外面的欠债越来越恼火。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交流。

冬天来了,赫斯渥终于决心要做些事情了。

布鲁克林的电车工人在闹事,有七千多人参加罢工,七家公司瘫痪,急于招雇司机。

赫斯渥以为机会来了,他急忙到那儿去求职。

但是,当他在警察保护下驾车驶出公司时,就被人们“工贼、工贼”的骂声包围了,车窗玻璃也被石块击碎了,一个女人还手执木棒向他打来,他好不容易才逃走,冒雪回了家。

有一天,当赫斯渥在街上转悠回来后,发现屋里空荡荡的,嘉莉走了,离开了他。

赫斯渥颓然倒在椅子里,心灰意冷。

找不到工作的赫斯渥很快就沦为救济所里的常客,衣衫褴楼,还沿街乞讨。

因时常挨饿而营养不良,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警察驱赶他,救济处一等他吃过饭,就急忙下逐客令,路人也挥手要他走开。

他每天都要找些扔在地上的旧报纸,看看是否有关于嘉莉的消息,后来眼睛也出毛病了,疼痛让他不敢再在寄宿处昏暗的卧室里看报。

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冬夜,赫斯渥打开煤气自杀了。

而嘉莉不久就担任了重要角色,剧评家的评论使她越来越红。薪水涨到了每周150块,可以买漂亮服饰,享受物质生活了。

她的照片登上了周刊极好的位置,化妆室换成了专用的,甚至百老汇新饭店威灵顿旅社也主动邀请她去住宿,借她的名声以引起社会注意。

有一天,杜洛埃到剧院来找嘉莉,他明显是想恢复他们的旧交情。

嘉莉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不再是几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乡下少女了,生活已教会了她了解杜洛埃这一类人。

她想杜洛埃恐怕还是把自己看成是那个只能依附男人才能维持生活的漂亮姑娘,而没有意识到双方的关系早已经变了。

嘉莉再也不愿意也没有必要凭借漂亮的外表充当他在社交场合炫耀的女人,所以她略微透露了冷淡的意味。

出于礼貌,嘉莉答应和杜洛埃一起吃一顿饭。

吃饭的时候,杜洛埃感到很高兴,以为嘉莉正在回心转意,恢复过去对他的善意的关怀。他开始幻想重温旧梦,虽然嘉莉已经变得这么高贵。

在他看来,在戏剧界圈子里的嘉莉美丽、有名,是最最值得拥有的人。

他是个十足的自我主义者,详细地谈着他自己的事业,说他不久就要自己开一家公司,已经筹集到二十万的资本。

从杜洛埃的口中,嘉莉才知道了赫斯渥盗走一万块钱的事。

她想到他拿钱是为了自己,她心里并没有冒起憎恶之感,反而产生了惋惜之情。

那个可怜的人——这些年他原来一直在这事情的阴影下生活!

嘉莉回想起她在制鞋厂里从傲慢无礼的工头手里领取每周四块半工资的情景,想起和杜洛埃、和赫斯渥交往的过去,不禁感慨生活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

当嘉莉第一次领到每周一百五十块薪水时,她非常兴奋地走回旅社去考虑该怎么办。

但是她却发现自己想不出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办。旅社的帐单用不着她来付钱;她的衣服已经很称心如意了;那些求爱信都说愿意给她提供更多的钱财。

再过一两天,她又要收到一百五十块钱。要维持她眼前的境况,好像并不这么迫切需要这许多钱。

这时,有一位剧评家来采访嘉莉。他喜欢嘉莉,而且公开这么说,可是又补充说她只是长相美丽、心地善良而且鸿运高照而已。这就像利刃一般扎在她的心上。

看着百老汇路上那么多正在寻找下季度演出机会的演员,嘉莉终于想明白一个道理:要享受生活,就得面对危机和压力。

尽管金钱可以消愁解闷,可以把钱存在银行里以保安全。

但一个人应该在精神世界里有更多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嘉莉18岁离开家乡后的经历说明她是一个矛盾综合体。既有传统女性的特征,又有新女性的追求;既有物质贪欲,又有精神向往;梦想依附于男人,又不得不自力更生。

她后来彻底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摆脱了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家庭天使”形象。适应了激烈竞争的都市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和她漂亮的外貌一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莉经常反思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反思自己曾经用感情换取物质的富足和生活的寄托。

她一系列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始终对自己的现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没有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就放弃自己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初衷。

在每一次打击面前,她始终保持着不断思考和学习的态度,这是她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实现自己理想的最重要的原因。

今天,有句话开始流行——“最好的归宿,是岁月与爱人同步”,这种理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职场风生水起,爱情渐入佳境。

而这个过程也是艰辛与甜蜜同步的过程,所有的洒脱都是无数的痛苦与血泪换来的。

在都市里奋斗的人,都经历过孤独、迷茫、自我怀疑。就像李宗盛在《给自己的歌》里唱的那样:“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现代女性被现实包裹,被压力、责任所困扰,但只要不断用青春的激情、倔强的个性、不屈的进取心去努力,一定能经营出一片励志的天空。

《嘉莉妹妹》表现了从小地方到国际大都市奋斗的新时代的女性的故事。她们有欲望和野心,也有温暖和真情。

一开始就如茨威格所说:“她们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后来,她们学着处理生活、职场以及感情中的种种问题,坚定、独立地朝着目标前进,不忘初心,靠自己,终享自由。

其实,追求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活没有什么错,只是物质需要并不是最终目的。

人应该过有意义的生活,比如有推心置腹的朋友,有和睦温馨的家,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文:朱波,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在高校教书、写作、朗读,公号“海西的十点大理”上喋喋不休。


文章存档:《嘉莉妹妹》读后感
系列文章:
《嘉莉妹妹》读后感 【真实地反映了“美国梦”,也体现了作者对金钱、人性和欲望的探讨】
《嘉莉妹妹》读后感 【漂亮的嘉莉妹妹投奔芝加哥的姐姐,满怀憧憬和梦想试图在这座大城市谋生】
《嘉莉妹妹》读后感 【人性兼具美好和丑陋两面性,不加以控制约束,它会使人走向毁灭】
《嘉莉妹妹》读后感 【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爱情归零】
《嘉莉妹妹》读后感 【为嘉莉的自食其力鼓掌,为赫斯特伍德的沉沦以致自我毁灭唏嘘】
《嘉莉妹妹》读后感 【探讨人性的丑恶与美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嘉莉妹妹》读后感:能守住心的人,才拥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