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公司开展内部培训,我在与领导和同事们分享学习民法典的体会时,生生插入硬广介绍过刘晗老师这本书,虽说气氛有些许尴尬,但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更多人读。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介绍法律思维的通识读本,书中的内容脱胎于刘晗老师在得到App开设的“法律思维30讲”,刘晗老师的这个课程我曾听过多遍,但这本书我并未系统读完。
这本书当然适合法律人来读,但其实更适合非法律人读,因为这并不是一本普法的书,也不是要给你讲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或者规则,更不是给你讲那繁琐的程序,而是试图帮助你跳出具体法律条文所界定的边界,洞悉法律体系的底层思维结构;试图帮助你理解各种制度、规则、原则和程序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帮助你养成法律思维,让你从法律人的智慧里学到高效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
那究竟什么是法律思维?
刘晗老师在“法律思维30讲”的开篇举过一些通俗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法律思维。
比如,家里两个孩子打架,两个人都很冤枉,找你来评理,作为父母你该怎么办?
法律人的答案是:把程序做足。
要知道,法律永远都不是完美的,像孩子打架一样,在很多纠纷中,事实往往无对错,双方各有说法,无论惩罚谁,孩子都会觉得不公平。而程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观感上的公平,让双方更容易接受,从而吸收不满,化解矛盾。比起结果正确,法律人更看重结果的可接受度,这在法律上就叫“凡事讲程序”。
说起程序,法律上有个概念叫“程序正义”,也叫“看得见的正义”。它源于一句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司法机关作出判决,不但要追求结果的正义,更要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的。甚至即便结果存在争议,也要把程序做足,做好。
英美法系中最经典的辛普森案就是这样,也许它的结果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实质正义,但是却严格地维护了程序正义。
阳光充足的时候,小区里有人晒被子。物业就和晒被子的业主发生了冲突,物业觉得这是陋习,影响社区美观。晒被子的业主觉得自己没影响其他人。你说这事怎么办?
法律人的答案是:先别讨论晒被子是不是陋习,而是问,业主有没有将小区公共空间为自己所用的单方权利?
任何问题,一味陷入道德争论是没有结果的,法律要做的是在冲突中找到平衡,把不可评判的道德问题转化成可以衡量的法律问题,这就叫“凡事讲权利” 。
就像堕胎,在美国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政治上,始终争议不断。每一次总统选举都要辩论这个问题。自由派,特别是女性主义者主张女性的自由、自主,支持堕胎。保守派,特别是基督教团体,却认为堕胎是邪恶的,是杀人,应该被禁止。两种观点争议得不可开交。
那法律怎么来解决这个冲突呢?
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就把这个道德争论转化成了两种法律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一方是女性的身体隐私权,另一方是胎儿的生命权。
如果把“主张女性自由”这个观点转化成法律权利,其实就是女性的身体隐私权;把“堕胎就是杀人”这个观点转化成法律权利,其实就是胎儿的生命权。
于是,在平衡了这两种权利之后,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审判,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女性和她的医生具有完全自由的堕胎权利,政府不得干涉;在中间三个月,政府可以以保护孕妇健康为理由管制堕胎程序,比如说只允许具有执业执照的医生来做手术;在最后三个月,胎儿已经成型,政府可以管制,甚至禁止堕胎。
你看,我们普遍人解决纠纷的标准,可能是道德、是习俗,但法律人有的却是“权利思维”。
每个球迷都知道,足球比赛里,即使裁判误判了,结果一般也不能被推翻,这样真的公平吗?
法律人的答案是:比起判决的正确性,判决的确定性更重要。
误判可以事后惩罚裁判,但比赛结果却不能更改。审判案件也是如此,一个案子如果反复再审,生效的判决就会变得无效,不但纠纷没有解决,司法的权威也荡然无存。这就叫“凡事讲终局” 。
2010年,美国联邦法院的一个法官就是因为收受律师贿赂等腐败行为,被众议院弹劾,从此不能担任任何公职,甚至连律师资格都被吊销了。但是,这个法官之前的判决没有一个因此被推翻。
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场景中,几乎所有问题都有很多灰色地带和约束条件,比如虽然你的选择很多,但是资源有限;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时间不够;你和多方利益都有牵扯,但是只能支持其中一方。这些让人纠结的处境,我相信你也遇到过。可是,想要解决问题,你的决策却不能是灰色的。所以,如何在灰度空间里作出黑白决策,就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人每天都在解决这些决断难题。
用美国法官波斯纳的话说,法律思维是一种“受约束的实用主义”。学术问题可以无限期地探讨下去,但是到了法律这里,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有结果,这就是法律人的训练。
如果你也接受了这套训练,拥有了法律思维,无论从不从事这个行业,可能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你会变成一个更会权衡的人,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把决策困境转化成有利于自己的行动策略。
其次,你会变成一个更加果断的人,建立强烈的行动意识,提高自己的时间回报率。
我相信,拥有了这两种能力,你在面临难题的时候,就会多一种解决问题的高效思维武器。
仅记于2020年12月18日19时30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