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最好的告别》

原著 | 阿图.葛文德
解读 | 狡黠的鱼

人这一生,都在告别,有时候是告别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人,有时是告别自己。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我们终将要和自己挥手道别。可我们是否能坦然自若呢?

这本《最好的告别》,便讲述了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

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他不仅是位有着多年外科医学经验的医生还是位极具影响力的作者。他以自身的经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讲述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对于故事背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赋予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书中以大量的事例讲述了老年生活的无助与末期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所遭遇的身心痛楚,并极力推崇“生活辅助”、“善终服务”等理念,以帮助老人以及末期病人充分过好有限的生活,安静平和的走完生命的最后的时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一起和生命握手言和。

接受逐渐走向衰老的事实

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医学的发展使得人的寿命延长,在老人经济上有办法独立的情况下,父母和子女把彼此的分离都视作一种自由,老人独居的比例正在攀升。

对老年人来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代了,作者以他妻子的外婆——爱丽丝太太的故事,讲述了美国老人面对衰老的过程和生活状态。

一直以来爱丽丝坚持独居,到84岁时身体状况仍然好的令人诧异,她仍然坚持去健身房、自己购物、做家务,家人希望她能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爱丽丝拒绝了,她无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显然,爱丽丝没有考虑到严重的老年疾病和衰老早晚来袭,独立自助的生活早晚变得不可能。

不久,她开始跌倒,但她坚称只是药物的影响使她不小心滑倒,但是,很快她又摔倒了好几次,医生对此也毫无办法,她的症状是医学所解决不了的。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骨头、血管、肌肉等等人体组织都走向了退化和衰败,这个过程是逐渐的、不停息的,就这样到达某个极限,在某一天身体机能会一下子走向崩溃。

但是,人们喜欢自然而然的避开衰老的话题,面对老年疾病,连医生都会避之不及。罔顾事实有害无益,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个人衰老体验的过程。

爱丽丝不但步履不稳,记忆力也出现了严重衰退,有一次她倒车的时候,错把刹车当油门差点酿成车祸,但她坚称只是油门被卡住,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司机,讨厌别人认为是她年龄的问题。

在后来的一次遭遇,使她改变了想法,她遭到两个无赖的敲诈,以为给他们足够的钱就会相安无事,但是两个无赖又一次上门来敲诈她,这使她吓得发抖,邻居在听到无赖大声喧哗的声音后报了警,爱丽丝才得以安好无事。

虽然她不想让别人认为她很脆弱,但她内心是感觉害怕的,事实也证明,独自生活对她来说已经不再安全。

家人们开始为她寻找合适的养老院,起初她为离开家失去归属感而感到担忧,但是她需要有人帮助她,料理她的日常起居,对于养老院的生活,她选择了去适应,因为年老体衰,她的确需要帮助。

时光匆匆,人无再少年,只有接受自己变老的事实,才能更从容的生活。

养老机构致力于改善老人的生活

在我们衰老、脆弱、没人帮助就没法生活的情况下,入住老人院是别无选择的事情。

书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路.桑德斯,他喜欢阅读、听音乐、玩纸牌,因此交到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但是在路85岁时心脏患病了,康复后没多久他又患上帕金森综合症,他不能一个人生活了,搬去与女儿一家人同住,女儿家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家里没有多余的客房,只能将路安置在客厅里。

环境的转变使得路非常孤独,而且他健康状况也十分不好,不能自己洗澡还经常来不及上厕所,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他还经常摔倒。

女儿要上班、持家、担心孩子们的学习,还要照顾既衰弱又脆弱,同时又依赖性极强的父亲。

女儿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崩溃边缘,她需要有人帮忙。于是,他们决定把路送去辅助机构生活。

辅助生活机构被视为介于独立生活与疗养院之间的中转站,在辅助生活机构里更多的是给予老人们生活上的自由,他们的作息时间完全可以自己撑控,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服用可能产生疲乏的药物,以及他们所喜欢的食物。

创始人威尔逊提出的经营哲学是:提供一个地方,使得住户保持与住在家里的人有着类似的自由与自主,包括他们有权力拒绝对他们的约束。

经调查研究表明:辅助机构的住户对生活满意度提高了,同时健康程度也得到了保持,身体功能与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重度抑郁症的发生概率下降了,并且开销比例比疗养院下降了20%。

但即便生活辅助机构能够大幅度的帮助高龄老人更好的生活,但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它缺少一种让老人觉得生活有意义的感受,生活辅助机构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生理上的健康,但很少去关注他们是否孤独。

刚开始路不愿意入住,在他又一次摔倒并且昏迷入院后他迫不得已的搬进了一家辅助机构。

路一开始没办法融入环境,他感到无可适从,工作人员压根不知道路心里是否真的快乐,直到路慢慢的接受了辅助生活机构的生活方式。

可92岁的路身体却越发衰弱,记忆力也更差了,女儿认为那不安全,必须送他去有24小时护理的疗养院去,尽管那里的生活有约束性,但也别无他法。

一位叫托马斯的医生旨在完善疗养院环境。在疗养院工作以来,他时常感觉到疗养院里无处不在的绝望气息,一度让他感觉很压抑。

为了解决这此问题,他在工作当中积极的寻求答案,他逐渐认识到疗养院里所缺失的元素乃是生活本身,他决心注入一些活力,并且通过摆放植物,饲养狗和猫还有鹦鹉来改善疗养院的氛围,改善病人的情绪低落感,让他们重新感受生命的活力从而减轻身心上的痛楚。

尽管期间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威尔逊和托马斯都追求着同样的理念:帮助处于孤独状态的人们维持存在的价值。

如今安全和保护仍然是我们在生活中寻求的全部内容,但是我们寻求的是有价值有目地的生活,人们都不希望因为生活需要而牺牲自己的自主性,能够独立生活并免于强迫与限制,疾病和衰老使得这场战斗已经足够艰辛,专业人士与机构应该着手去改善,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们的工作不是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人们的选择,而是使之有更多机会选择过有价值的生活。

无论是辅助机构,还是疗养院,虽然没有尽善尽美,但总有人为之努力着,这些地方也提供了养老生活的一种多元的选择,无论如何,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生活方式就好。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随着健康状况与能力的衰退,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遭遇死亡,当生命大限将至,采用医学干预来延长生命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些重症的病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全身插满各种治疗的管子,使用呼吸机与饲管还有造口术维持生命体征,很多病人都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然而他们连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为最后的阶段做好准备。

书中的萨拉,在怀孕39周时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医生们马上进行治疗,首先实施引产手术将胎儿取出,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化疗。

但是即便是化疗存活期最多也只有1年。初为人母的萨拉有着很强的求生欲望,希望用积极治疗的态度来争取更多的生命时光,她开始服用有着强烈副作用的抗癌药物,这使她产生一系列不适感,并且引起了并发症,检查结果显视她服用的药物对癌症并未产生效果。

医生又推荐她服用另外一种药物,这种药物的反应更为强烈,甚至会引起导致崩溃的过敏反应,医生说这种药物的响应率非常高,萨拉太喜欢做妈妈的感觉了,她想要活下去。

但是接下来的检查结果显示化疗失败了,虽然化疗可以延长一些病人的存活期,但实际上只有小部分人的效果显著。

虽然萨拉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但疾病并没有就此舒缓,她的病症越来越严重,最后也只得在病中离开。

当末期病人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他们想象自己还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时,他们所选择的每一次化疗都是场战斗,是在缩短、恶化剩余的时间。

在疾病面前,他们希望医生立刻采取措施,或是治疗些什么,而医生会给病人功效未知的药品,破开身体摘除肿瘤,如果病人不能吃东西就给他们植入饲管,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为此遭受了极大的痛苦,直到最后都没能走得安详。

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医学的干预措施使得末期病人在生命最后一周的时间里过得非常痛苦,他们虽戴着呼吸机,但其实每一个器官都停止了运转,大限到来之时,他们没有机会对最爱的人说“再见、别难过、我爱你”。

事实上,在预见性的死亡面前,放弃医学干预,接受不可逆转的死亡事实,会让患者避免更多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且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宝贵时间,去完成那些未了的心愿,从而更加丰富、有质量的过完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接受不可逆转的现实作最后的告别

末期病人需要拥有面对终有一死的勇气,并且对此采取行动,为最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书中有位作者的病人——72岁罹患卵巢癌的道格拉斯,她切除了两侧卵巢,一半结肠以及三分之一的膀胱,并进行了三个月的化疗,这使她掉光了头发,经受着药物的副作用——口腔溃疡、全身烧灼感、不能进食。

在作者与她不断沟通以及治疗明显无果的情况下,她开始理解现代医学背景下,生命最后阶段的样子。棘手的危机只能暂时的解决,但并不会有好的起色。

生命到达某个点后,方向会变得清晰,她决定暂停化疗,她不想再接受化疗的副作用所带来的痛苦,而用这些时间来计划以后的生活。

对于末期病患生命最后的安排,作者高度推崇善终服务理念,相对于医院的技术性的治疗,善终服务更贴近患者以及他的家人所需,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过上相对舒服的日子,在给予患者情感关怀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身心的痛苦,,引导患者接受生命的过程,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完成自己的心愿,与亲人们好好道别。

在继续治疗与善终服务两个选择面前道格拉斯选择了后者,她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愿景是怎样,在去世的前两周她不断的约见朋友与亲人和他们做最后的告别。

作者与她交淡中,她回忆自己的人生,觉得非常美好,道格拉斯生命最后的日子是以自己的选择结束的。两周后她去世了,女儿说她是在安静的睡眠中停止了呼吸,走得非常平静,这个结局很美好。

还有作者女儿的钢琴老师佩格,她在得了不治之症后,选择了善终服务。从此开始她生活中最在意的事情。

她活了6个星期,上了4周钢琴课,并举办了两场音乐会,佩格在去世的前三天完成了有限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她充份享受了这余下的时光,并没有留下多少遗憾。

人们在垂死阶段最希望的是能够分享记忆、解决关系问题、确立遗产、与生命讲和、确定留下来的人好好活着。

生命走向衰老是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也无法逾越,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人们身体机能会在某一天随时走向崩溃,独立自助的生活早晚会无法继续,为此人们应当提早为养老做好准备。

逐渐老去的人们必须依赖家人或是机构的帮助,而在当今社会养老与医疗仍然是每个人乃至每个国家需要深思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医生通过医疗干预希望延长末期病人的生命,有无数种方法能让他们在垂死之际又恢复呼吸,但病人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种代价是金钱或是物质所无法衡量的。

或许医生更多的是应该去思考病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末期病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最应该的不是关注安全与长寿,而是怎样在最后的日子里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与这个世界做最好的告别!

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衰老与死亡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在扭转不了的现实面前,让我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对我们来说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无论生命的长短,都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任其圆满无憾!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与结果,而是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能坦然的生,也要从容的接受死,生命尽头这场渐渐远去的目送,便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告别!

*文:狡黠的鱼,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80后阅读达人,拆书小匠,公众号:狡黠的鱼。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