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1906》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七篇文章,分别是:《飞天》、《“美漂”一家(续)》、《业余作者》、《太空歌剧的钢铁之花》、《碟变》、《莎士比亚时代的剧院》以及《李大爷》。

《丝路花雨》是中国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思之间的纯洁友谊。开创了崭新的舞蹈样式“敦煌舞”,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审美、大众文化。

《丝路花雨》为六场历史舞剧。

剧情简介

在丝绸之路上,各国商旅络绎不绝。突然狂风四起,老画工神笔张带着女儿英娘救起了昏倒在沙漠的波斯商人伊努思。但在途中,英娘被强盗劫去。数年后,在敦煌市场,神笔张找到了女儿,但英娘已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思为英娘赎身,父女团聚。莫高窟中,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画出了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掌管贸易的市曹企图霸占英娘,英娘跟伊努思到波斯避难。英娘与波斯人们朝夕相处,互授技艺。伊努思奉命率商队使唐,英娘也相随回到祖国。市曹唆使戏班拦劫商队。神笔张点起烽火报警救下商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丝路花雨》自1979年创排以来,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期间先后赴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演出,可以说誉满全球,开创了中国舞蹈史的先河。

2019年是《丝路花雨》创演四十周年,《飞天》一文完整再现了《丝路花雨》的创作及演出历程。

在《读库1705》中,大力讲述了唐先生一家辗转赴美生子的经历,此次推出其续集。

“美宝”出生后,他们筹划在美安定下来,身份从租客转变为二房东,后拥有了自己的房产。

转眼间,唐先生六个月的签证又到期了,再次申请时,却屡屡被拒。为了“美宝”的未来,江女士孤身留美照看。一家四口远隔重洋,继续为生活奔波忙碌,期盼团圆。不知道现在这疫情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以及孤身留美的江女士是否安康。总之,不论为了什么、做出怎样的选择,生活从来不容易。

“文革”中,对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人,称之为“业余作者”。与今天的文学爱好者不同(当然,今天可能早已没有了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是党和政府宣传大军中的一员,属于不在编的宣传工作者,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当然也享受一定的待遇。业余作者在民间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常常被人称为“才子”“作家”,让人高看一眼。

“文革”后期,发展文学创作更成为一项政治任务。为培养工农兵业余作者、繁荣群众性文艺创作,从省市文化局到县文化馆,几乎每年都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后来的知青作家,大多从那时开始涉足文学创作。

李金声先生当时在村办小学当民办教师,《业余作者》以亲身经历,记录了作者利用业余时间,执著写稿、疯狂投稿、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希望通过勤奋写作,改变命运的故事。

现在想来,这可能是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理解的经历,当下虽然文学创作学习班之类的培训班各地的作家协会还在组织,但越来越多受到读者认可的作品其实出自“业余作者”笔下,当然,根据现在的分类,应该称为自由撰稿人或曰业余写手可能更适当。

我多少算是一个科幻迷,能收集到的科幻类的影视剧几乎都看过。不过,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我觉得不能算科幻电影,除了陪小孩去电影院看过的有限几部之外,其它的虽然也收藏有效果不错的高清版本,但却一直未看过。

在科幻影视剧中,有一类以太空旅行为主题的科幻影视剧脱胎于科幻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太空歌剧。

其实,早期的“太空歌剧”译为“太空肥皂剧”可能更为恰当,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发明出来专门称呼科幻文学中某一类特定小说的,本意是来形容那些没有思想内涵,没有科技,只是将传统的西部牛仔传奇或侦探故事或游侠故事,粗糙的移植一个外太空背景,生搬硬造出来的科幻小说;当时是一种蔑称,意在将次等科幻作品与较好的作品区别开来。

然而,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家们用他们的优秀创作真正改变了“太空歌剧”这类科幻小说,进而改变了读者对它的认知。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赫伯特的沙丘系列,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系列,都是史诗级的“太空歌剧”;著名的《星球大战》及《星际旅行》系列,以及早已完结的《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系列和《苍穹浩瀚》系列,同样是不错的“太空歌剧”类的科幻影视剧。

科幻作家严曦先生在《太空歌剧的钢铁之花》一文中评价《苍穹浩瀚》系列时认为:《苍穹浩瀚》以严谨的科技细节、丰富的设定、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硬核科幻迷的好评,成为一部集太空歌剧、硬科幻和近未来科幻于一身的佳作。因这部剧集我刚刚追看完第四季,从个人感受上来说,正像严曦先生在文中评论的,虽然其情节和人物设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但整体来说,算是一部不错的科幻剧集。

至于不论科幻影视剧还是小说,强调软硬之分(近年蹭热度者众多,甚至出现了“稀饭科幻”的子分类),本来就是中国特色,在严曦看来,这是中国科幻创作能力不平衡的表现:除了像大刘之类的科幻作家之外,绝大多数创作者不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就是缺乏基础文学(或编剧)技能;而国外的科幻创作和评论中,这种概念分野非常模糊。

其实优秀的科幻作品无所谓软硬。

那么什么是优秀的科幻作品?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标准:

科技方面,不在于概念和设定的炫酷高深,而在于对基本科学原则和事实的尊重,对科技主题的熟练理解、运用和预言。

幻想方面,不在于必须和现实接轨(比如我们知道相对论的正确性,但大量科幻作品中都有超光速之类违背相对论的设定,这完全没问题),尽管去天马行空,但在自己的体系内一定要自洽,逻辑顺畅,情节合理。

文学方面,除了基本的文学素养,一定要让科技内容成为情节发展和故事进程的原生推动力,而不是沦为滥俗故事的背景布,文学与科学脱节。

《苍穹浩瀚》无疑超越了以上所有方面的标准,不是靠预算和视觉刺激去硬砸,而是背靠一部优秀科幻小说,呕心沥血深耕细节,达成了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创造世界。

严曦先生认为《苍穹浩瀚》是近未来科幻的佳作,具有近未来科幻的严谨和前瞻性,而其主要视角是我们体验最多的技术领域:信息设备。

《苍穹浩瀚》中的招牌信息设备是透明手机和平板系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百多年来手机技术的传承和进步。

首先,剧中的都是基于透明平板显示的核心技术,然而开始时并未做到完全透明,屏幕下方还有固定操作按键,平板的周围还镶嵌着金属边条,下方还有个上螺丝的方盒构造。我们可以有根据地猜测:边条是显示控制线路,方盒中装着电池和计算核心(例如芯片)。这说明那个时代的手机技术尚不够好,起码还做不到电池和控制电路完全无痕。而百年后的手机已经是全透明,根本看不见电池和计算核心在哪里。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一百多年前的手机还长得这么像?要知道我们地球人一百年前拿在手中的不是手机,还是烟枪呢。但这种科技的发展速度是一种幻觉。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这导致很多当代人,尤其是中国人,相信科技进步速度是指数膨胀的。实际并非如此,科技进步的曲线不是线性,也不是指数,而是阶段性浪涌。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基础科学研究难以突破,技术进步已经初现停滞,成为这几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内因。就拿电池来说,由于电化学原理有其局限,电流蓄能密度成了多种应用技术的瓶颈,数十年没有大的进展。近年来以锂电池和镍氢电池为代表的技术已经是竭泽而渔,才能勉强实现梦想了一个世纪的电动汽车,但大型全电飞行器仍然遥不可及。如果一个手机真能把电池和计算核心做得看不见,一百年算是很快了。

上面这篇文字讲的是科幻,下面这篇文字同样和科技有关。不过聚焦的是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蝶变。

现在的电脑,不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已经很少配置光驱了,而人们家里同样已经很少有影碟机了,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前些年流行的CD、VCD、DVD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之后的蓝光影碟同样未能普及。

在《碟变》中,南京人余斌以自己淘碟、听碟的经历为样本,叙述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当下的一代中国人的视听文化生活。

说实话,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一直比较拮据,虽然一直很喜欢,但收藏的碟片并不多。但在十多年前高清电影刚刚出现时,我还是从网络上下载过很多高清电影,但因为那时移动硬盘价格还是比较贵的,我都是下载后刻录到DVD光盘上保存,去年夏天在家收拾时,还翻出几十张刻录有高清电影的DVD光盘。

如文中介绍,那个时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盗版碟市场,以我的占有欲和与之不相称的财力,从来不是一个盗版碟的坚定反对者,想想我当初收藏的碟片,也大多是盗版的。只有某张碟实在想要又无盗版的情况下,才会咬咬牙掏钱卖正版。当然,一来因为之前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一座边境小城,可能也买不到正版,二来以盗版市场的发达程度,热门碟片没有盗版的情况还真的很少遇到。

既然说到盗版碟,就不得不提“扫黄打非”,大多数人可能只意识到“扫黄”,对“打非”未尝在意。但整顿既来,“非法音像制品”当然是包括在内的。但印象中,在我生活的北方边境小城,好像很少开展大规模的“扫黄打非”行动。

针对盗版碟的治理行动已久不听闻,而最终让盗版碟消踪匿迹的,不是大张旗鼓的“扫黄打非”行动,而是网络化生存愈演愈烈。当然,事实上不仅盗版碟,网络上生存将正版碟也挤得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现在想来,淘碟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其实细想想,并没有过去多少年。

莎士比亚有近四十部戏剧作品流传后世,其中很多在今天仍被广泛视为必读书目,但实际上,他当年写下这些作品时,并没有期望人们会通过书来直接阅读。莎士比亚写作的初衷,是创作演出剧本并提供给专业的剧团演员,经过排练上演,在剧场中呈现给观众。

从受众的数量规模来说,舞台戏剧这种形式,早已远远无法和图书相比,但很多人仍然认为,要想原汁原味地展示和欣赏莎士比亚戏剧,就应该把剧院作为首选的媒介。

《莎士比亚时代的剧院》叙述了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剧院文化,还原呈现了莎士比亚投资入股的环球剧院的建筑结构、舞台设计、观众构成以及剧团的组织形式、排练方法,帮助我们从莎士比亚文字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趣味。

家道中落的李大爷打小就成了孤儿,为混一口饭吃而参军,经历朝鲜战争、支援湘黔铁路、援建坦赞铁路,后转业到北京一工厂。

由于既没文化也没技术,李大爷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人又老实忠厚,没少受人欺负,生活举步维艰。

《李大爷》讲述了作者一家与他的来往,读来让我们有机会更好的理解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令人感叹与唏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1906》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