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配角演义》有感

三国,一个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时代。自罗贯中写就《三国演义》以来,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等英雄豪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仁义的刘备、忠义的关羽、勇猛的张飞、智慧的诸葛亮、奸诈的曹操等角色,官渡之战、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直到今天亦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实,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除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等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之外,还有许多配角,他们的故事同样丰富精彩,作家马伯庸(坊间戏称“马亲王”)多年前从微小的史料记载中,想象出许多配角的故事。

当然,正像马亲王在前言中写到的,这几篇基于三国背景的小说并没有严谨的历史考据,也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更类似于一种对历史的再想象。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在这些片段的背后和间隙究竟发生过什么,却有无限的可能性。

马亲王正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的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进而推演想象出一个个逻辑相对可信的配角故事。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英雄人物之外,许多卑微的配角为了自己的理想或利益同样在挣扎奋斗。这种再想象,可以说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与其说是为了还原历史背后的真相,不如说是以历史片段为材料,来构建属于作者自己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开篇的《街亭》借人们熟知的“马谡失街亭”事件,追问街亭之战背后的另一种可能。

小说中,费祎和王平在街亭之战中联手陷害马谡,因为马谡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年龄跟费祎差不多,是诸葛亮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费祎为了达到去除竞争者这个目的,陷害了马谡。

不过马谡最后暴病一场,幸免于难,却容颜全改,反而在知道事情真相后,隐身十多年,直到主动去找正在招募死士刺杀费祎的姜维。因为姜维和费祎分别是蜀汉军事路线的鹰牌和鸽派,费祎不死,姜维志不得伸,于是姜维在假装袭击了魏国后,俘虏了魏国的一位太守郭循,也就是马谡假扮的,到蜀国后马谡假扮的郭循投靠蜀国,被重用,直到参加费祎的宴会,刺杀费祎报仇,再无执念,然后让姜维杀死自己,这样马谡既能报仇,姜维同样可以执掌军权。

就像在小说的附记中讲到的,整篇小说全部在历史的框架里。马亲王从全部的史料里来考据,寻找各种可能,当然其中也有些比较严格的史料考证,比如对费祎的考据分析,读过《三国志》不难发现,费祎的出现有些奇怪,在街亭之战中有他,在魏延造反时有他,其中杨仪,马谡都是诸葛亮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让人觉得费祎是个隐藏比较深的人物。

比如《官渡杀人事件》,主要是官渡之战期间发生的刺杀曹操的事件。这件事确有其事,据《三国志·许褚传》记载:“从讨袁绍於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可以说,这一次,如果没有许褚,徐他等人行刺就得手了,曹操必死无疑。

这起足以改变三国历史进程的事件,根本没人知道,如果不是陈寿随手记下来,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马亲王就借这段历史片段,想象刺杀曹操的徐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要刺杀曹操,刺杀的准备又是如何进行的,进而写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

比如《孔雀东南飞》,它是一首传诵至今的古典叙事长诗,而这首诗的序言说到,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马亲王就通过这短短五个字把这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与三国前期群雄争霸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推理出了《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的关系。

当然,网上有些评论觉得马亲王这样的考订有些牵强。简单来说,《陌上桑》这首乐府来自春秋时期秋胡戏妻的典故,同为改编的还有《秋胡行》,在建安时期《陌上桑》和《秋胡行》都已经成了相当有名的乐府诗范例,连曹操也写过《陌上桑》,曹植也写过《秋胡行》,读来均乐观蓬勃,与在乱世中写就的《孔雀东南飞》的低沉幽怨意境大有不相同。马亲王把《孔雀东南飞》中的秦罗敷与《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联系起来,认为可能是同一人,似有不妥,有些乐府诗研究者认为,古代,秦罗敷只是一个美女的代名词,就像颜如玉一样,《孔雀东南飞》中的秦罗敷与《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并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书后附的体例模仿《世说新语》写的《三国新语》若干则,读来还是满有趣的。

仅记于2020年03月30日19时25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三国配角演义》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