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只有167页,约6万5千字的口袋书一般的小册子,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字不过千,而我是在周末去见一位朋友时随手带着在地铁上读完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自由摄影师宫岛茂树,虽说曾亲临过很多新闻现场,成功拍摄过许多新闻照片,包括东京拘留所内的麻原彰晃等,且在1996年曾获得编辑票选的“杂志记者”奖,但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媒体人。而且这本书是读库出品的“14岁懂社会”系列图书的一本,适读年龄段为11岁至14岁。简单说来,这就是一本希望告诉14岁的青少年“如何对待信息,怎样获取正确信息”的小书。
恰恰是这样一本写给14岁的青少年读的书,让44岁的我读来收获良多。当然,作者在书中谈的大多是一些常识,但正是这样的一些常识,在当今社会中早已被视而不见了。
媒体到底是什么?
“媒体”的意思是,“作为媒介的事物”。如果说“媒介”这个词也很难理解的话,不妨想想“运送某种东西”的事物。
我们常说的“媒体”,指的是“运送信息的事物”。换句话说,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电视、收音机等无线电传播设备,综合起来都是“媒体”。在电脑、手机普及的今天,可以说互联网同样成了主要的媒体。简单来说,作为媒介运送大量信息的事物,都是媒体。
清楚了媒体是什么,那么虽然现在报纸、电视等媒体正在逐渐衰落,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其实我们每一天都被巨量的信息包围着,可以说,一天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信息。作者在书中说,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次数和频率,远远高于吃饭喝水”,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特别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所以每一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可以说相当暧昧。一个人在自己的微博上随手写下的内容,同样会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法律规定禁止散布虚假信息,但未造成扰乱公共秩序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去图书馆的原因,图书馆里有化身书籍的信息。虽然现在出版的书籍,同样存在错漏,但书籍有作者、有编辑、有些专业书籍还有检查内容是否有错漏的专业审校者。可以说,每本书在出版之前都是在编辑和审校者检查过内容是否正确之后才出版的,和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发表意见的互联网相比,信息的准确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作者在书中断言:“值得信任的信息,在图书馆里,不在互联网上”,虽然有些武断,但多少还是正确的。
按照一般的理解,媒体有着“公正中立”的理想。当发生某种纠纷时,媒体希望平等地听取双方的意见,将判断交给接收信息的人。但现实情况如何呢!不需要我在这里多说吧。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看起来不太好的人,媒体往往会当成真正的坏人一样大肆报道,这其实有媒体为了获得观众和读者的认同而做的算计。新闻报道总是倾向于获得更多人的赞同。当然,如果我们善意推测,媒体这样说,不仅仅是说想故意扭曲事实,而是说,也许是时代风气和社会氛围使然,媒体总想让内容更容易理解,结果便催生出新闻倾向于给人留下谁对谁错的印象。
媒体虽然打着公正中立的旗号,然而这终究只是新闻人的理想罢了,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新闻更不存在所谓的公正中立。这提醒我们,不要以为新闻报道只要播出“真相”,它们所传达的信息,至多只能当作“素材”,最终还是需要接收信息的人自己得出结论。换句话说,一个人仔细思考、做出判断,才是不轻易受信息迷惑的方法。
在书中作者以阿道夫·希特勒控制下的德国为例,很好的诠释国家与媒体的关系,读来对当下的中国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原文摘录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擅长信息操控的,应该是著名的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控制下的德国。那是以屠杀犹太人而闻名的纳粹德国。
当时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巧妙操控信息,诱导国民向国家和纳粹党宣誓忠诚。纳粹党独自发行杂志,并通过广播宣传纳粹党的纲领,由此获得国民的支持。
在今天,希特勒被视为极端邪恶的人,但他能爬上德国的最高领导地位,也是由国民投票选举的。为了获得大众的关注,他巧妙利用信息和媒体。
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互联网。纳粹党用于宣传的手段,是大众欢迎的电影和广播等媒体。
由导演里芬斯塔尔制作的电影《意志的胜利》,是以1934年纳粹党大会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看到这部电影,为生活所苦的德国人都会产生梦想和希望,觉得“只要交给纳粹党,德国就会变好,生活也会变好”。于是德国国民更加支持希特勒。
另外,同样由里芬斯塔尔拍摄的电影《奥林匹克1:民族的节日》,是关于1936年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纪录片。通过她的手法,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德意志民族如何优秀,全片渗透着“纳粹德国万岁”的观点。
现在看来,这可以说是彻底的政治宣传,给了国民“只要把国家交给希特勒就没问题”“他是德国救世主”之类的希望。在艺术学士的我看来,即便没有政治宣传的目的,里芬斯塔尔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
如此利用媒体捕捉大众心理、夺取政权的希特勒,后来侵略周边国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他最终战败,纳粹德国彻底崩溃。
这个例子说明,国与国之间面对武力冲突时,国家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体。在希特勒之后,也有许多国家在做同样的事情。
被国家利用的媒体,完全没有所谓的“报道自由”,只是国家的宣传机构,只能刊载符合政府要求的信息。
新闻媒体决不能允许这样的国家介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国家权利保持警惕。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表示异议,批判说“这很奇怪”“NO”,我想,这才是国家和媒体的健康关系。
为什么国家会像纳粹德国和战争期间的日本那样,伪造新闻、限制报道自由呢?因为国家领导人知道,一张照片、一条新闻所能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巨大。即便是一张照片,也有着引导社会舆论的力量。至于说引导的方向是对是错,那是另一个问题。
仅记于2019年07月06日22时45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