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1702》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七篇文章。没有像上期的《无穷大平话》那样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文章,都值得一读。

《他们都去哪儿了》是李秀桦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影像”项目的拍摄手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为满足中线工程2014年的调水需要,湖北、河南两省库区共搬迁约三十四万人。

从2009年9月到2010年11月,李秀桦利用假期时间对库区移民进行记录拍摄,《他们都去哪儿了》用日记体纪实的手法,白描式地展现了库区移民搬迁前后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起伏。第二篇《迁徙》为这期间李秀桦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影像”。

在《徽州丝绢案纷争》中马伯庸检索大量文献,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细细梳理了徽州丝绢案的前前后后。

曾读过马伯庸的多部小说,很为其严谨的构思和环环相扣的文字所吸引,没想到写的历史考据文章也如此引人入胜。

大明万历年间,徽州府爆发了一场民间骚乱,规模不算大,动静却不小,持续近十年,将当地百姓、乡绅乡宦、一府六县官员、应天巡按、巡抚乃至户部尚书与当朝首辅都裹挟进去。这一切是因一个学霸想做数学题闹出来的。

这位学霸叫帅嘉谟,他把徽州府历年的税粮账册当作题库,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交纳的税粮中,有一笔科目叫人丁丝绢,数额较大。按照常理推测这笔需要实物缴纳的税负,应由徽州府下辖的六县共同承担,但是帅嘉谟发现这由歙县单独负担的。于是帅嘉谟开始寻找法律依据,对《大明会典》等进行排查,开启了漫漫“上访路”。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百姓,乡绅乡宦,一府六县官员,应天巡按、巡抚乃至户部尚书与当朝首辅都裹挟了进去。在此过程中,明代官场规则如何运作,利益之间如何博弈,在这个案子里纤毫毕见,形成了一幅颇具象征意义的晚明政治生态图谱。

而整个纷争之所以能被马伯庸写的细节生动又引人入胜,其实背后参考了很多专家的学术论文。而专家的研究又依托于徽州丝绢案中与帅嘉谟“作对”的程任卿在狱中完成的《丝绢全书》。

读完这篇长文后,个人感觉,其实如果深入拓展一下,完全可以写成一本充满细节的晚明法律史著作。因为徽州丝绢案中涉及很多大明律法的适用和犯罪事实的认定等方面的问题。

台湾诗刊《创世纪》1954年创立,从创刊到现在,六十年如一日,从未中断,可以说是台湾文坛的一个奇迹。由瘂弦口述、王立记录整理的《创世纪》,在回顾了这个传奇诗刊发展历程的同时,也牵出一段台湾现代诗坛的兴衰史。

电影审查制度,哪个国家都有,日本也不例外。但是,死板而又喜欢赶时髦的日本人,其电影审查从一开始就在这两种典型的日本人性格夹击下变得独具特色。萨苏的《接吻与革命》整理了日本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中,那些被剪和被禁的片子。虽然现在看来,当时很多片子被剪辑或禁映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但细细想来,又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星象学的预测准吗?》为我们梳理了星象占卜在西方文化中的历史由来,解释了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西方星象学理论何以成为人们预测性格、命运、流年、吉凶的流行符号。本文的作者王巍先生曾在《读库》发表过《望星空》、《十二星座》等文章,对星象学的历史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骆绮兰拜师记》从一个秋日午后,随园主人袁枚迎来的一位不速之客说起,讲述才情胆识皆不弱的清代女诗人骆绮兰的几段轶事,让人在感叹彼时闺秀立世之艰难之余,能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毕竟,单纯看看历史教材,读读《清史》,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历史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1702》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