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间猎场》想到成瘾问题

上周读完日本推理小说家高木彬光著的《破戒审判》后,随手码了篇文字,在文中感慨国内值得一读的原创推理小说太少,结果有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梁柯著的《人间猎场》,我便淘回来在周末一口气读完了。

客观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佳作,悬念迭出,人物塑造立体。而且考虑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因卧底而被迫染上毒瘾的警察,作者没有选择一惯政治正确的写法,而是用更贴近真实的笔触写了主人公在身体被一寸寸吞噬的情况,与毒品的斗争;以及思想的变化、内心的挣扎。

另外,小说中随处可见美剧的影子,首先,小说中的一切都发生在96小时之内,有些《24小时》的意味;小说中关于屠宰的描写,怀疑作者是从《嗜血法医》中得到的灵感;而食人族大反派的特征,有些《汉尼拔》影子。当然,这些借鉴个人感觉还算成功。

还有,这虽然是一部原创的悬疑小说,但作者梁柯,旅居德国多年,深受欧美文化熏陶,又是一名美剧和连环杀手研究的发烧级爱好者,可能正在因为这些积累,这本中文原创小说才成为国内难得的佳作。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小说的内容:

小说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只求光荣殉职的落魄警察,一桩前所未有的连环杀人案,一段迫近眼前的倒计时,一个隐匿在深处的暗黑凶手,开启了一段人间猎杀之旅。

潦倒失意的刑警老四因为卧底任务而染上毒瘾,下周一就将得知最终的检查结果,并将被迫接受强制戒毒。

害怕名誉扫地、身心俱疲的他站在河边准备了结生命,却被一名发现一只断臂的报案者拦住。与此同时,两个潜水爱好者在水库深处发现了几十具尸骸。两个案子扑朔迷离,枝节交错。周一即将到来,希望以破案立功来洗刷耻辱的老四只有96个小时……

一个连环杀手意图接近猎物,制造惊天大案,却没想到一个更阴暗的对手隐藏在深处。随着老四的追踪,一场两个连环杀手的尖峰对决就此拉开帷幕……

小说中的主人公刑警老四因为卧底任务而被迫染上毒瘾,从而倍受药物依赖的折磨,虽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努力戒毒,但结果仍不甚理想。

其实科学研究表明,戒毒之难是远超我们想像的。当然,随着研究的进展,在生理基础上戒毒已不难,但难就难在生活模式上的依赖。

有在戒毒所工作的人曾说:凡是吸食了海洛因的人,就没有见过不复吸的,即便是那些已经10年没有复吸的人也没有正常地生活,因为他们在这10年里,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花在了如何抵抗海洛因的诱惑上。

小说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反映老四如何抵抗毒品的诱惑,让人读来很是震撼。

我曾在之前码过的一篇文字中介绍过毒瘾的原理,下面结合最近读到的内容再简单重复一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神经细胞都有很多突触,它们负责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顺便吸收有用的物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们正常工作的时候会释放跟吸收很多不同的物质。其中就有那么一种物质叫做“内啡肽”,这种物质能被神经突触上的蛋白质抓住,这种蛋白质叫做“阿片受体”。

被抓住之后,脑垂体收到了信号,就会分泌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物质,叫做“多巴胺”。

多巴胺会加速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效率,在宏观上的感受就是感觉好极了,真舒服,或者我现在已经站在世界的巅峰了。

比如:

当我们饿得不行的时候,吃到了一块巧克力;

或者当我们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作,领导奖励了我们5万块钱;

或者当我们表白成功,心仪的对象亲了自己一下;

或者是当我们儿孙满堂、欢声笑语的时候,脑垂体都会分泌多巴胺;

就连灾祸发生了,切菜的时候把手指头割伤了,脑垂体也会分泌多巴胺,因为疼痛让人知道一下就足够了,不能一直疼下去,那样会影响生活的。所以在多巴胺分泌之下,疼痛也会逐渐缓解。

总之, 一个生物的多巴胺总是在它做对了事情的时候分泌出来,让它爽。 这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出现的一种奖励机制。不只是人,哺乳类动物都是这样的。

甚至有时候,看起来一个在努力工作,玩命加班,想法提升职位,或者是坚持长跑,写书法,做智力题,踢足球比赛,甚至还有可能身陷赌场的那些人,其实他们最大的根源就是一个,他们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刺激脑垂体产生那么一丁点可怜的多巴胺奖励自己。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都是这种化学奖励下的奴隶。

但自从毒品出现以后,一切都变了,毒品一样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且产生的刺激更强烈。这种情况下分泌出的多巴胺是不需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只需要喝下或者是注射一些毒品就可以了。

而戒毒之所有困难,也与这种奖励机制有关。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的这种奖励机制不是那么简单的。

使用毒品时,这次的剂量让一个人很爽,但是几次之后,这个剂量就不会让人有什么感觉了,必须加倍才可以,用不了多久,一个正常人的大脑就被海洛因给绑架了,3到4个小时就需要补充一次,如果不补充,就会出现浑身各处的极端的疼痛。

因为长期吸食毒品,大脑分泌内啡肽的量也会大幅地削减,所以停掉毒品之后的感觉相当于我们切菜切到了手,一股钻心的疼痛出现了,本来应该是由大脑分泌内啡肽刺激多巴胺来缓解的,但是现在,内源性的跟外源性的内啡肽都没有了,所以这种钻心的疼痛就不会消失了,会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疼痛。

而且情况还会比这个糟很多,因为这种疼痛不是发生在一根手指上,而是发生在全身所有分布了神经的位置上,甚至包括内脏。

而戒毒,虽然经过艰难的努力,生理的毒瘾戒除了,但他们的生活离普通人也更远。生活中唯一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就感的活动只有吸毒,其他的活动获得成就感的门槛太高了。这就好像我们玩游戏,已经玩惯了作弊模式,那就很难再回到艰辛打怪的模式上了。

所以像前面说的,凡是吸食了毒品的人,就算从生理上暂时戒除,复吸也只是早晚的事。

说了毒瘾的事,我们再来说说网瘾。

网瘾虽然近期被提及的已经不多,但网络游戏刚刚兴起时,各种以治疗网瘾为主要目的机构曾经大量出现,治疗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根据有关资料,美国精神病学会在几年前就已经把网络游戏视为是一种新的精神障碍了,关于它的诊断标准已经写入了第五版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

标准一共九条:

过度沉溺:沉湎于网络游戏(惦记先前的游戏活动,或预期玩下一个游戏;网络游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戒断:当网络游戏被停止后出现戒断症状(通常被描述为烦躁、焦虑或悲伤,但无药物戒断的躯体体征);

耐受:对网络游戏产生耐受性,需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参与网络游戏;

失控:对参与网络游戏难以自控;

失去其它兴趣:作为结果,除网络游戏之外,对先前的爱好和娱乐失去兴趣;

继续使用:尽管存在心理社会问题,但仍继续过度参与网络游戏;

误导他人:就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欺骗家人、治疗师或他人;

作为逃避手段:通过网络游戏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如无助感、内疚、焦虑);

不惜失去机会:由于参与网络游戏,导致损害或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

2016年11月份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牛津大学采用这个标准做的调查,一共统计了7个国家18932个成年人,满足这9条中5条或者5条以上的人数占比是总数的2.3%,但这些人仍然不属于网瘾患者。

是不是网瘾,除了满足这5个或者5个以上的条件外,还要出现显著的,只要不上网,不玩网游就非常痛苦的状况才算。统计下来,真正属于网瘾患者的是6.3‰,这个比例是远远低于赌博行为造成的赌瘾,吸毒行为造成的毒瘾的。

如果专门把这6.3‰的网瘾患者挑出来,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方法观察他们的大脑,是可以发现跟普通人不一致的生理的改变。

比如说双侧纹状体体积显著减少,左前、左后扣带回皮层上的灰质体积明显减少。这些地方都是处理情绪的区域,如果这里受损,或者明显减少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下降,缺乏耐心,容易冲动,难以集中注意力;还有研究观察到前额叶皮层显著减少的,这些皮层对认知功能起到最大作用,欠发达会让人变得反应迟钝,无力思考。

这些是在网瘾患者中已经找到的确凿的生理变化上的证据。

上面的这些关于成瘾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主观意愿或者各种念头、欲望、喜好,它可不是全由一个人的主观意志控制的,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受到各种外源或者是内源性的激素跟化学物质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我们主观意志可以把控的疆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固。

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我们会更加珍惜自己已经训练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注意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让自己的大脑被毒品或网络游戏所绑架,然后摧毁。

当然,相比毒品,成为网瘾患者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要不然各国政府也不会允许网络游戏合法上市,但如果深陷其中,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小觑的。

从一部小说扯了这么远,这算是一篇科普文章吧。本文后半部分内容,部分摘录自《卓克·科学思维课》中的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订阅知名科普人卓克在《得到》上的专栏。

仅记于2018年03月25日22时45分。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由《人间猎场》想到成瘾问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