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年一叹》有感 -行万里路,阅百态沧桑

行万里路,阅百态沧桑

——读《千年一叹》有感

郭丽丽

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观世间百态。作者与队友们跋涉四万公里,亲身经历、体验、挖掘、寻找古人类文明的遗迹。他们从香港出发,第一站是希腊,接下来是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中国。他们穿越了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一路探寻。他们经历了枪口、荒无人烟的沙漠、疲惫不堪的深夜。为了争取时间,冒险坐无牌照违规车辆行驶大半个军事重地的以色列,穿行最恐怖地区。经历了十几个小时沿途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购买食品,不能上厕所,路边完成发送任务等等诸多艰苦,冒着生命危险见证了诸多古国文明从辉煌、衰败到落寞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也摧毁着文明。书中反复强调战争会使作战双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任何一方民族的文明,会使无辜的人们流离失所。贫困、天灾、疾病……源源不断层层叠加,留给人们的是无比的伤痛。所有的摧残都是真实而又具体的,每一个人的委屈都是无法言表的。远的不说,如今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不应该成为谋利的工具。

各国之间的相互征伐摧毁了灿烂辉煌的古文明。余秋雨在书中写道:“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用怎样的智慧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余秋雨这样感慨金字塔:“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无法解读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能力。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也无人知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只得远远地观望着这些属于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伊拉克的孩子们贫穷无助,太多的儿童失学,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要硬生生地被迫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痛恨战争,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感到悲哀。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

从希腊到印度,作者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争与冷战遗留下来的荒芜与贫困。那里的文明让所有去过印度的人难以忘怀,也可以说足以让人惊叹,更让人担忧!按国土面积计算,印度可以称得上是人口大国。那么,作者在这里经历了什么?街上那些等待施舍的人让人恐惧,那用卑劣的手段做生意的商贩,让人无可奈何的接受擦鞋,一不小心又被讹诈,最后还要让人觉得他们已经大发慈悲手下留情了。这块土地充分体现了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印度人把污染最严重的恒河看成母亲河,而且在印度人们心中恒河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无论年老年少,无论是何许人物,哪怕是乞丐,在面对他们心中无与伦比的恒河时,都要毫不犹豫一头钻进水里,一声不吭地浸水,喝水。岸边有死去的老人,有烧尸坑,附近水面还有死去的动物腔体,野狗正在啃噬,不远处竟然还有正在刷牙咽水的人。相比于中国,“这里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这个佛教的起点,如今已显得过于冷寂。与我们中国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中华文化既没有在无序中崩溃,也没有在无效中风干。盘古开天辟地,历经五千年风霜雨雪,我们最多是内部矛盾,内部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用息事宁人、安分守己的态度面对一切。面对外敌入侵,我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致湮灭的原因。

苦难曲折虽早在光芒与昼夜中飞驰而过,转眼消融在往昔的岁月里。但高度文明的今天,世界并不太平,战争邪恶依旧存在。《千年一叹》是一本儿值得一读的好书,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不仅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刻的思考。世界上,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受到尊重、保护和传承,任何一次远征的毁灭、侵犯,都是不可饶恕的罪恶。我们呼唤和平、繁荣、美丽的大同世界,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后代能为看到更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赞叹。感谢《千年一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千年一叹》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