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救赎文化中的“希望”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谈救赎文化中的“希望”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作者:爱农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代表作。作家在监狱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独特背景下,细致描述了救赎文化对两极人性的影响,在理想故事的走向中对优秀人格的赞美,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小说揭示了20世纪初期,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社会的种种乱象,有力抨击了美国自我标榜所谓正义的司法制度下的阴暗面。小说以主人公安迪的视角,歌颂了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守护“希望”,努力摆脱厄运,在自我“救赎”中,追求自由的精神。

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里面装满了疾病、疯癫、灾难、罪恶、嫉妒、偷窃、贪婪等各种各样的祸害,当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瞬间,这些祸害飞速地散落到人间。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正是因为这保留下来的“希望”,才给了人类战胜祸害的勇气和力量。救赎,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即谓基督拯救世人之道。在宗教里,救赎就是赎罪,引申含义是指人的性格、秉性变坏之后,又被外界强迫改正。《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是“希望”,讲述了主人公安迪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人性中坚定选择代表善的“希望”,救赎自己,重获自由的过程。正如大仲马所说,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一、救赎文化的最高境界,

不仅自救,还救人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小说中年仅三十多岁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在家中被杀,而被误判为无期徒刑,打入肖申克监狱,又由于典狱长腐败,在狱中一手遮天,安迪的冤屈无法得到合理申诉,反而在监狱中饱受各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然而安迪并没有被悲惨的命运扼住咽喉,他历经十九年之久的不懈挖掘,水滴石穿般凿开监狱的墙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五百米的污粪管道中爬出牢笼,重获自由。

在安迪的自我救赎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让他面对不白之冤时没有自暴自弃,面对种种非人的折磨时没有绝望,而是始终保持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和顽强的斗志?那就是安迪心底藏着不曾磨灭的希望,正是这希望之光让他在黑暗的监狱中依然怀抱着对自由的向往,是“希望”支撑他度过那最漫长的艰难岁月,使他完成了自我救赎,诠释了一个强者的奋斗史,最终到达自由的彼岸。

狱中安迪坚持六年,不间断地给州政府写信,表达丰富图书的意愿,最终受到了州政府的关注,同意给监狱一定的拨款。安迪有着坚韧的人格品质,这让他没有屈服于恶劣环境,而是在坚守中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加坚韧,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影响了周围的朋友,安迪利用自己的个人行为影响了整个肖申克监狱囚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刚入狱的安迪由于性格原因使得他与众不同,因而受到了瑞德的关注。之后,安迪利用自己高超的理财能力,为狱警有效地理财,逐渐受到监狱长的重视,在复杂黑暗的监狱环境中,安迪逐渐显露出自己的价值,并且,赢得了狱友们的信任。瑞德的出现对安迪产生了较强的影响,瑞德十分欣赏安迪的智慧和才能,暗中给他提供了各种帮助,两人的亲密关系在监狱中逐渐地建立起来。安迪坚守美好,怀揣希望的价值理念对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自己获得自由的时候,还不忘给狱友瑞德指明未来生存的道路,因此安迪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他从一个强者华丽蜕变成一个圣者。

在美国,人格独立与民族独立有着较高的影响价值,并指引着美国国民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建设。因此,美国是一个不断追求独立以及自强的民族。小说对这样的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也蕴含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小说热销的原因也在于成功地传递了自由思想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二、救赎文化的最强较量,

不仅对抗恶势力,还挑战体制化

斯蒂芬·金选择监狱作为小说发生的背景,是有其特殊的隐喻目的的。隐喻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最新研究认为隐喻是表达抽象思想的认知机制,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

监狱是将人性中“善”与“恶”的两极分化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场所。人类设立监狱除了禁锢犯罪者的肉体外,更重要的是改造罪犯的心灵,使那些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的人,通过监狱的惩罚而获得新生。但在小说的监狱中,正义和邪恶的身份却发生了颠倒,这种虚构的真实感,在让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发人深省。以安迪、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们所构成的这个“监狱”世界,本身就充满着悖谬与混乱。安迪是无罪之人,却被关进监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典狱长和狱警们双手沾满了铜臭和鲜血,他们比罪犯还凶残,压榨、盘剥囚犯的劳动成果,这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于是“监狱”就被赋予了隐喻的意义,“肖申克”是一个失去自由,没有希望的代名词。

这样一个汇集人性之恶的场所,将人性中的丑恶和肮脏全部暴露出来,初来乍到的安迪就被邪恶的囚犯欺凌,一次又一次遭受殴打,儒雅、单薄的安迪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尽管他遍体鳞伤,但他的眼神始终蔑视这些无耻的暴徒,最终他用自己的手段通过狱警狠狠教训了伤害他的坏人。罪恶势力在肖申克监狱当中形成了浓重的黑暗气息,为了生存安迪要不断地与这些恶势力进行抗争。

在肖申克监狱的内部,体制化色彩十分强烈,体制化对于人性的束缚和摧残不言而喻,它不仅剥夺了囚犯身体上的自由,同时也剥夺了思想上的自由。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监狱长是监狱内部的独裁者,监狱长并没有严格依据政府规定的监狱制度进行管理,而是不断地寻求自身的利益,他利用安迪的理财技能,大肆敛财,并在监狱开展“囚犯义务劳动”的活动,不断接受金钱的贿赂,榨取囚犯的个人价值。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囚犯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充分的改造。

小说中的布鲁克斯和瑞德都是深受体制化影响的人,尤其是布鲁克斯,平日里待人友善的他不惜拿刀威胁多年的狱友也要恳求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监狱里体制化的生活,离开监狱的他无法适应外面全新的世界,独身一人,且高龄。最终,他选择用死亡来逃避体制化对他的束缚。布鲁克斯自杀的消息对安迪震动不小,让他彻底看清了监狱的本质。

在汤米事件中,监狱长为了留住安迪而残忍地杀害了汤米。这一事件充分揭露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反映和揭露当时一些监狱中不合理的现实。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安迪,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进行越狱的准备,他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愈挫愈勇,最终顽强地飞出了炼狱的火坑。

安迪获得自由之后,成功告发了监狱长的残忍罪行。分析这个结局可以看出,安迪凭借个人的能力实现了自身的救赎,这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的救赎,更是对体制化的挑战。安迪在拯救了自身的灵魂之后,也对千千万万被压迫的人们进行了灵魂的拯救。安迪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和强大的社会不公正的体制进行了较量,这种勇气是鼓舞人心并震撼人心的。在安迪的身上始终散发着希望之光,他不错过任何可以发现的美好。他一直在给狱中的人们播撒着希望,也让希望一直稳扎在自己的心底。这样的结局,同样寄托着作者鼓励人们勇敢追求希望与自由的创作主旨。

信念和希望是指引人前进的最大动力,往往能让人们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对生命有新的认识。就像安迪给瑞德的纸条上写道:“记住,瑞德,希望是件美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这就是小说所要传递的思想:“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不管身处何种逆境,内心都要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自己,只要自己的心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地方能关住你,就像安迪播放的那首乐曲《费加罗的婚礼》一样,心底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这就是音乐的美丽。他们无法把这种美丽从你那里夺去。”

作者简介

爱农,原名勾阿莹,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初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省国培专家库成员;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参编了《大学基础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语文教师用书》教科版教材、《新编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导航》教材,《资源与评价》学辅教材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全国中语核心期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谈救赎文化中的“希望”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