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书分享

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第四十期读书分享在线上分享,此次分享的书目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由刘宏英推荐。

书目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该书以1975年-1985年为时代背景,描写西北乡镇的历史变迁。小说以孙家、田家、金家父子两代人的生活为主线,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给中国农村带来的震荡及生活的变迁沉浮。

分享环节

关于作者与作品

路遥(1949.12-1992.11),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在《人生》取得荣誉和光环后,他冷静下来。“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所以有了《平凡的世界》一书。写作此书前, 路遥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在写作期间废寝忘食,亲临煤矿去体验生活;在简陋的、冻得多次掉笔的招待所里坚持创作;肝病发作时,一边治疗一边创作。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这是路遥留给故乡、留给他热爱的那片土地的一份厚礼。十年磨一剑,路遥用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美丽的绽放,他在创作期间经常是“早晨从中午开始”。42岁就告别了人世,有人说路遥是用生命书写的《平凡的世界》,说他是文学之路的“殉道者”一点不为过。

路遥认为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沛的社会内容。 “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马塞尔·普利斯特说:“我到威尼斯时,发觉我的梦已经变成我的地址了。”《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永恒的“梦”。

时代背景给人的思考

“ 路正长,人生无穷期 。”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是对这部作品而言,十年是《平凡的世界》一百万文字的不平凡的娓娓道来。这十年,是多少像孙少平、孙少安等有志青年不断克服困难,走出生活的窘迫和无奈的履历见证。

1975-1985,是历史变革中跨越式的十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尤其是正处青年的人们。作者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思想、爱情等的变化来平静地叙述。这部作品时代的烙印感特别深,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曾经的艰苦日常。有书友说“难忘吃黑馍的年代”,更熟悉“人民公社”、“大队部”、“工分”等词汇,也非常能感同身受有一个白馍要留给奶奶吃的情景,所以这代人更加知足和珍惜美好的生活。有书友含泪说在小说中能很自然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孙少平、少安他们经历过的那份艰难、羞涩、无奈、彷徨和挣扎让人心疼、心酸。最可贵的是那一段历史中努力前行的人们,生活的苦涩变成他们前行的动力,展现了质朴人民的大义和宽阔的悲悯情怀。

这十年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这十年也是作者刻骨铭心的十年,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岁月的酸甜苦辣,让后代人了解艰苦岁月的常态和变化,真实再现了生活变迁中的农民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这也是一个作家对一段历史的交代吧。

关于作品的创作方法

有人说这是一部全景式深层次反映城乡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用温暖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其实这部作品还是有异样声音的,路遥不无幽默地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还有人说作品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是按三条线索架构起整个作品,这三条线索上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亲属关系,或恋爱关系,或是政治斗争关系。

也有人说路遥的小说不是单纯的农村写照,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递进式写作,不局限纯粹的农村题材,而是有城市中人物、场景贯穿整个作品,使整个作品有生命的蓬勃。

小说的语言像黄土地一样朴实醇厚,并且巧妙地运用了陕北信天游,凸显了人物的语言特色而又不落俗套。

整个作品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心里描写、对比描写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生命力和张力。

其实,用什么方法和手法都不是绝对的,各种方法都有并存的权利,而真正决定作品生命力的是思想艺术的高度和深度——感人、真实、典型、独创、健康。

小说人物给予的思考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首页上这样写道:”黄土高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祖祖辈辈的劳作中,自己的种种作为都躲不过苍老的视线。”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社会中的普通人——物质上的贫困者,精神上的高贵者。

他们吃窝头,卖苦力,一步步挣脱贫穷的枷锁,像孙少平在煤窑打工依然坚持读书;少安在农村也是努力拼搏,他们都有着强烈改变自身命运的理想和行动,一直在努力,不向命运低头。

一直爱着少安的田润叶,没有重李向前家的物质而轻那份和少安的感情,但是在李向前致残后,她毅然安下心来精心照顾他。还有田晓霞和少平的爱情,有人认为门第悬殊太大的俩人不可能走到一起,所以作者有意这样安排小霞的猝然离世;也有人认为他们的爱情凌驾于物质和身份之上,是纯真美好的,是作者的美好期望。无论怎样,他们的爱情是崇高而纯洁的,尽管结局不尽如人意。

少平和郝红梅在学校里最后一个去食堂打饭的场景,让人心酸,有一种卑微的自尊和让人心疼的无奈。主人公虽然物质贫困,但是那种不屈服、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人心,他们虽然卑微但不失傲骨,他们平凡但是有不平凡的执着追求和向上的勇气,他们的成长历程给人以真善美的精神滋养,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少平极力维护郝红梅的声誉的描写等无不书写着真善美的自然与真诚;无论是描写时代、表达贫穷、还是讴歌爱情、或是叙述拼搏,作者宣扬的主旋律都是书写平凡人性的不平凡。读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了一位书友写的一篇文章《苦难世界的精神引领》,每每读来都被那种契合时代的精神引领和力量引领感动着。每一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都有旁观者客观、理性的注视和评价,更有对苦难岁月的抗争、铭记和书写。

《平凡的世界》给我们一份平心静气的思考和总结:“在人生的旅程中,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平凡的世界》读书分享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