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分享系列

光怪陆离的拉美魔幻世界
—— 读《百年孤独》

赵威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作者本人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直言不讳说:“我要为我的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作品背景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拉丁美洲。
从题材角度来看,和我们熟悉的红楼梦,都是描写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从繁荣兴盛到衰败灭亡。
马尔克斯本人并不待见评论家,他说评论界发现非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不自觉的,也是他们乐意寻找的。今天我们,对于这部历尽半个世纪风雨的作品所能交流的,也只能是我们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关于阅读理解作品中共性的东西,作者本人如是说:“关于反复重复的人名,这是极富拉丁美洲特色的称谓方式,区分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有一个简单的规律,阿卡迪奥们总是能使家族香火延续,而奥雷良诺们则否。”“有关男性女性,狂热昏愦又荒淫无度的男人们只知一味推倒历史,二清醒理性的女人们则养育后代支撑家族,使整篇小说得以连贯进行下去。”

的确,我们看到了,《百年孤独》中的女人们,她们憧憬、孕育、期待、破碎、绝望、等候、重建……布恩地亚家族世代以乌苏拉为首的母亲们,延续着血脉,凝集着破碎,参与缔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给那些孤单的漂泊的不安分的灵魂们一个历经无数修葺而成的家园。蕾梅苔丝只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虽然还没有人亲口叫她一声母亲,但她的灵魂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已经绽放了人类最宽广最仁厚最细腻最温柔的母爱情怀。人类赋予女人一个伟大的称呼:母亲!这毫无虚夸!
在大上期关于《天黑》(周大新)的阅读感受中,我充分肯定了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散发的母性光辉,这部作品同样,只能说带着悲悯情怀的作家们在这件事上亦是英雄所见略同。
就我个人阅读理解,我重点说一下三个方面的读后感受。
一、孤独是贯穿始终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情感,无论政治历史还是纯文学题材,最终都是这一指向。孤独是人类情感的开始也是终结,像是个巨大的黑洞,里面偶尔反射出亲情、爱情、友情,却又最终将它们吞噬。马尔克斯说,造成这个家族悲剧的孤独源自于他们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而唯一一个有爱情孕育出来的后代奥雷良诺却带着猪尾巴,令人不由嘘唏。
不论伟大的母亲乌苏拉修建的有着海堂花长廊的庭院多么阔大而充满生机,无论多少代的阿卡迪奥们或奥雷良诺们曾繁衍不息,或者吉普赛人流浪途中终年节日般的歌舞笙萧,布恩地亚家族的每一个灵魂都无法远离孤独的淫浸,在已知或未知中,从少年到白头。孤独使这个家族里的人刚愎自用、冷漠无情、荒诞冷酷、嫉妒仇恨,自残自毁,最终像那个猪尾巴孩子被蚂蚁啃噬掉一样,家族灭绝在一片荒凉之中。正如马尔克斯所说:是爱和团结的匮乏。
二、时空维度
对于我们生存的认知,理性和感性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不期而遇。
“时间是什么?”是不停的轮回?是纯粹的静止?是缓慢腐朽进程的参照?《百年孤独》中,我们看到时间是那个沉浸在工作间里的叫做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老头眼里永远的“星期一”,是奥雷良诺将军传及他十七个儿子的孤独而落落寡和的神情,也是是预言并撰写了布恩地亚家族百年孤独史的默尔基阿德斯笔下曾无人破译的梵文……这些都感性地阐述了时间的神秘特性。
再来看那些这个家族里重复的名字,看似民俗文化所致,其实是一种不自觉的契合,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生命重复性,这些都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维度空间不谋而合,只是,作品中是艺术手法的模糊的感性描述,科学是假设前提下的推理和论证。(我们大都听说过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多了一条时间轴。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静态空间,四维是动态空间(因为有了时间)。量子力学,目前仍在建立的弦理论,提出世界是11维和26维的说法.
三、小说的魔幻风格
我写过莫言《生死疲劳》的赏读,无论是借鉴还是巧合,这个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两部作品中的异曲同工是显而易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神话和故事,以现场的手法揉和进故事叙述中,既成全了作者的童年体验,又增加了故事趣味性,其间闪闪烁烁的神秘光辉,正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自动寻求和无意识表现。(集体潜意识,又译作“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经由遗传获得来。由全部本能及其相关的原型组成。本能体现精神的动力方面,原型体现本能的意义,是本能在人精神中的存在形式,决定人的行为的未来倾向和可能性,两者协调一致。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自主性、自律性、动力性和目的性等,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创造力起制约作用。虽处于潜意识的最低层,但无时不在寻求表现,若其内容未被意识同化,则会通过宗教、神话、艺术、梦幻和象征等表现出来。)
最后,我还是愿意用带着诗歌节奏的语言来结尾:那个叫做镜子城的马贡多小镇/随着它百年的孤独史永久地消失了。战争、仇恨、罪恶和一切丑陋的东西,却并未因此消失。穿过数百年的烟云,我的目光与布恩地亚家的母亲乌苏拉的重合,望向黄昏的开满海棠和玫瑰的庭院,依然看得见叫雷蓓卡和阿玛兰塔的两个初长成的姑娘在绣花。我看见她们纯净的眉宇间,有着神秘的朦胧憧憬,却全然未预感到那埋伏在未来的孤独之罪恶。

作者简介:赵威,70后,喜欢读书和分享,擅长写作诗歌和评论。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岁月》《诗林》《北方文学》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百年孤独》读后分享系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