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分享系列

第32期阿城作协女子读书分享会分享的书目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由迟敏推荐。

书目简介:《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史。作品所虚拟的空间,不仅是映射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状,还是对所有生命周期的发生和消亡,演进和异化,描绘了一幅基因图谱。”

作者说自己写《百年孤独》的初衷是要为自己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即便这样,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首次阅读,有困惑和迷茫感,名字太长,人物太多,人名重复,容易混淆记不住。真的是印证了“无法被读懂的,才是百年孤独!”

分享环节:
1.浅析孤独:黑塞说:“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自己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百年孤独》中的人物为了成全“自己”,在各自的孤独中离开。作者说“孤独”就是不团结,有人说孤独的根源就在于无爱的能力,也有人说是故事里的人物故意与世隔绝、逃避,活在自以为的世界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文中的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迪奥反复出现多次。“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有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迪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老祖母乌尔苏拉说出了百年孤独的真正含义:不断重复命名的传统,导致了这个家族气质的延续——“孤独”——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因而不断重复惊人相似的命运,反反复复,世代轮回,是这个家族无法逃开的魔咒。”百年孤独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2.家国情怀:读《百年孤独》对拉丁美洲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深刻地感悟到了和平家国的重要性。哥伦比亚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爆发过几十次战乱,民众流离失所,就像现在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一样,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重。政客们虚伪的嘴脸,民众的愚昧和盲从注定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悲剧一轮又一轮上演,加之西班牙等国的强行入侵和掠夺,使得本就愚昧、狭隘的民族就更雪上加霜,用孤独来陪伴自己,在茫然中度过自己的余生。在作品中作者以生命的消失,家园的不复存在来试图唤醒拉美民众的觉醒和团结,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摆脱被侵略、被奴役、被残害的历史悲剧,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阅读,感触深刻。“我们不是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而是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国家。”有国才有家,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美好吧!
3.对女性的定位:书中对几代人中女性人物的逐一安放和肯定,女性是布恩迪亚家族繁荣的核心。尤其是乌尔苏这个亲历百年兴衰的主角人物,贯穿小说始末,乌尔苏拉即使失明依然能洞悉家中的一切事物,她的离世,也预示着这个家族即将结束。(有书友专门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逐一解读并做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平台相继发布)。

4.对生死轮回的思考:作者把布恩迪亚家族安排在“马孔多”小镇——生命的沼泽地,可想而知沼泽地不是繁衍生息的长久之地,作者对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开创、组建、兴盛直至走向衰亡,从一开始的出现就预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小镇就是个悲惨的结局。吉普赛人的羊皮卷预言,预示着这个家族的最后没落直至消失,而且永远不会再现,注定是开创家园的老祖父——何塞·布恩迪亚,被绑在树上死去,第七代人一出生就是个带着猪尾巴的婴儿,最后被蚂蚁吃掉。“生命中所有的绚烂,最终都需要寂寞来偿还。”万物都有它的守恒定律。

下面是书目推荐人的读后感

面对孤独,享受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迟敏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书中,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迪亚家族。他们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从小就孤独,冷漠;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是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于是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在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居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本书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

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诠释了人性,真实再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家族中的许多女性,最后也跟随着成为了疯狂的人。除了第一个出现的乌尔苏拉以及最后出现的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她们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搅进这个家族的女性,她们的改变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家族男性两种不断循环的性格命运。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他们的循环往复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并且使得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了魔幻色彩。从创立小镇,经历许多循环与波折后,又从同一个地方终结。命运兜兜转转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归到原点。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如书中所说:“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归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悔恨,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的诅咒。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的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妲;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

读着这本书,明知是虚幻的世界,但书中的孤独感还是让我感觉得很真实。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时总会到来。重复,几乎是每个人生命里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学(上班)、回家、吃饭、睡觉……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过日子。如果你仔细回想,会猛然发现你几个星期,几个月,几乎都是这样的日子,毫无特色。

有时候我在想,平淡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年轻的时候谁都向往热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过上几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开始重复了,又倍感无聊!无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虚,坐吃等死。 如果有个人陪着,应该大大不同吧?我们不仅仅需要生活里的陪伴,更需要心灵上的陪伴。 百年孤独里几乎每个人都是独自一人在挣扎,有的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人(乱伦);有的曾经爱上一个人,但那人不在了,后来再也没爱过;有的对年轻时候犯的错懊悔不已……总之,他们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的房间里,走不出去。

我们活着,固然每天都有同学、同事一起吃饭、(上课)、上班,但真能懂你,走到你内心深处的人,少之又少。如果无趣的生活里不能找到一个知己,更是空虚到极点。 有时看了一部电影、一本书,很想跟人分享,但在手机联系人列表里看来看去,总觉得他们的口味与我不同,不会喜欢我这本书。 出去吃饭,没话说了,掏出手机不停地刷朋友圈。刷到最下面,回到顶部,再刷新;刷到最下面,回到顶部,再刷新。手机放回去。过会儿再拿出来。刷新。 就好像奥雷连诺上校不停地做金鱼,做好了融化,再做;或者阿玛兰妲的不停地缝制殓衣,缝好了拆,拆完了再缝…… 说到底,还是心里寂寞, 渴望能被人懂,渴望有一知己空闲时间可以谈谈彼此感兴趣的书,彼此感兴趣的事。我一直庆幸自己来到了咱们读书会,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能够拥有一处心灵的憩息之地,足矣!

我想孤独并不一定全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勇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挫败时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更好认清自己,那就是孤独。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声,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在如今快节奏以及手机占据我们碎片时间的时代,必要的孤独,我觉得能使我们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有时候,孤独是美丽的,置身于孤单之中,你会全身心放松,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清新与宁静,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轻轻的音乐,捧着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个世界都沉睡了。而此刻,心跳的旋律,成了来自尘世之外的天籁之音,如此脱俗,如此宁静。就像卢梭说的那样“孤独的生活是愉快的,因为他是自由的。”也许孤独是好事。因为:孤独让人懂得了理解;孤独让人懂得了追求;孤独让人懂得了珍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百年孤独》读后分享系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