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小八 书影光年
大学时读《活着》,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书中人物接二连三的死亡织就成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的惨相,让人感慨人生的艰难,活着的不易。余华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后来看《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来度过生活的难关,直到年纪渐老,血变得像油漆一样没人再要。苦难至始至终笼罩着全书。
余华太残忍,书中的人物总是悲苦如斯,让人目不忍视。余华太深刻,总是将人性看得如此通透,又在冷静的讲述中揭露得入骨三分。
近日看《在细雨中呼喊》,风格依然很余华,明明是朴实的语言,却如刀子一般锋利,直插人心,只是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又迥别于前面两部作品。
这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孙光林(“我”)第一人称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像是回忆录,但作为小说必定有许多虚构和重组的情节。这些情节很能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对于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好多都仿佛是亲身经历过一般,亦幻亦真。
书中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这些在很多作者的笔下都是被极力歌颂的,只是在余华的笔下,却并不是每一样情感都像理论上那样纯粹和美好。
孙光林一家是叙述的主线,祖父孙有元修复石桥救出狱中的曾祖父,逃难途中“捡”到祖母后二人的相依为命,这些都让人感动,但同时风烛残年的他嫁祸年幼的孙子时却满是奸诈;父亲孙广才在儿子死时的虚荣,赡养祖父时的不孝,出轨寡妇的不忠,调戏儿媳的无耻,都让人感到这哪是一个父亲,分明是一个无赖;而母亲的软弱、“我”的如局外人一般的孤独和游离,则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南门生活的时候,“我”与苏宇成了好朋友,面临着青春期的好奇与躁动,共同的烦恼和相似的处境让二人缔结了深厚的友谊。这段故事有点像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类似经历,不分年代。
苏宇死后,“我”与年幼的鲁鲁成为朋友,这个幼稚而纯真的小男孩,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激起了保护欲。“我”被送给王立强夫妇在孙家荡生活的时候,“我”又结识了国庆和刘小青,我们是玩伴,能同甘共苦,不但相互分享零食,他们在“我”因养父母的离去成为孤儿的时候还给予了真诚的帮助,但此前“我”却也被他们在老师的指使下诬陷过。
书中的亲情多了些算计和冷漠,友情没有想象中总是纯粹,而爱情更像是单纯荷尔蒙的本能驱动。
冯玉青的被抛弃,孙广才、王立强的出轨,母亲的软弱和李秀英的歇斯底里,年少的国庆炽烈得有些意气用事的对慧兰的爱恋……风风火火的背后,少了一份踏踏实实的责任,相濡以沫的温情。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余华的冷眼和犀利笔触,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不够美好但也许更加真实的世界。
视频: 作家余华朗读《在细雨中呼喊》,话语平淡却字字真情,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