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轩鸿
也许是因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吧,伟光正、高大全的人物,励志感人的故事总是让逆反的我产生抵触情绪。能让我感到欣慰的反倒是饱含负能量的书籍。
我喜欢《狼之口》,看瑞士人民怎样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虐杀中前赴后继地走向独立自主,但是很多人是不看漫画的,觉得那是小孩儿的玩意儿,ok。
我喜欢帕德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看天赋异禀的主人公怎样以残忍凶暴的方式酿造出蛊惑人心的香水让人们崇拜他、迷恋他并最终吞噬他。可是为了防止剧透,我总不能把故事背后隐晦的讽喻明明白白讲出来,可不讲又难免有些读者会只盯着重口味和猎奇。所以这书还是别推荐了。
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等大宗师的笔下倒是有满满的负能量,但他们的书显然不是拿起来就能读的。
我觉得日本文学相对来说容易入门一些,比如三岛由纪夫那可真是负能量爆棚啊,但在中国推广日本文学实在是太上火了。
一直以来,只要有朋友让我推荐负能量小说,我首推的一定是余华。可很多人根本没耐心去读长篇小说。
为了向社会传递负能量,经过苦心孤诣地寻找,煞费苦心地挖掘,我终于惊喜地看到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以文革亲历者的口述为主体,加上冯骥才的凝练、思考和总结,完全不同于其他关于文革的书籍。由于口述者都是普通老百姓,阅读起来就像听人讲故事,没有丝毫滞涩。
这回总算是找到一本老少咸宜、适合推广的负能量书籍了。
令我失望的是,此书的读者中多数都是对严刑拷打和精神摧残感到触目惊心,对上纲上线和小题大做感到不可思议,对恩将仇报和互相出卖感到出离愤怒。
有这种感受的读者,可能是对文革的书籍阅读的太少吧。其实这些内容哪本关于文革书都少不了,如果读完《一百个人的十年》光记着这些,那冯先生这本书就真是白瞎了。
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这世上最可怕的是荒诞。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148页开始的《我变了一个人》是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故事。
讲述者因为是资本家的儿子,从小没有安全感,处处谨小慎微,整天好好表现以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可还是莫名其妙地被捕,足足审问了一年,好不容易说服自己认命,承认了一个持有枪支型钥匙扣的罪名,到了判决的时候却是和审问时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致命的罪名。可他偏偏又被判了无期。靠着麻木来自我保护熬到了文革结束,偏偏遇到一个好心的法官给他讲清楚了来龙去脉,结果真相让他彻底崩溃,自由以后过得比在监狱里更加痛苦。
在外人看来,他没疯没残也没死在文革,刚出狱第二天就明白了真相,比起很多人来算是命好的了。可含冤而死好歹也算是解脱了吧?上纲上线怎么着也得有那么一点点由头吧?被严刑拷打至少也有个仇恨的对象吧?他呢?一生努力只求自保,结果换来的是生不如死。好不容易以为熬出头了结果出狱第二天就有人非要告诉他那个完全无力承担的真相。
换一个混不吝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既然无法证明自己的无辜,不如干脆干点儿不让干的事儿来证明自己的不无辜。比如《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和被他教唆了的陈清扬。
可是老实人只能通过麻痹自己来维持心灵的平静。谁说老实人终究不吃亏啊?
第二、文革的根源在于崇拜权力。
个人崇拜只是现象,对权力的崇拜才是本质。对权力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贪欲,很多时候是出于自保。
真理太空幻,在壮丽迷人的权力面前常常显得虚弱无力。那么问题来了,人为什么不应该崇拜权力呢?
扪心自问。
如果通过整人可以升官发财,整还是不整?
如果已经遭到迫害,只有迫害别人才能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害还是不害?
程序正义刚被破坏时,大部分人都能够照着良知做事。但等到小部分人得势,不坚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了。有程序正义在,这个社会确实是好人多。一旦砸碎了程序正义来考验人性,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关于什么是真理的问题,人类还很难达成共识。眼下深究什么是真理什么不是真理恐怕比崇拜权力的后果更加严重。
我只是想明白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崇拜权力的人就像一捆干柴,一点就着,而且聚得越多越是隐患。
玩火者必自焚,但做干柴还是做湿柴,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我的建议是,咱们互相泼泼水,让这个世上少一些干柴吧。
精选留言
把微信钱包里的钱都打了…看过一点点描写过文革的小说电影,不忍卒读不足以形容震撼和难过的感受。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会读这本书,买了四本余华的小说还没看(巧合的是一起买的还有同为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虽然总有人说遗忘代表背叛,但对于这样的历史,今天看到微博上有人改变了观点,说彻底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抛弃。虽然不大同意这种观点,不过真宁愿世界像这种说法一样乐观啊~
最后想说句和此文无关的:我买到了上海译文微店出的第二批有明信片的《卡罗尔》,表示还是轩鸿大大说得对,明信片果然粗制滥造!哪里是电影海报,根本就是影视截图!片源还是低清的!淘宝小店自己印的估计都不止这个水平!唯一希望是内容足够好,挽回一点金钱和心情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