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弗·菲希洛克《印度人》读后感

作者:孔鲤

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印度需要一个斯诺,特雷弗·菲希洛克就是这样一个斯诺。那么成为斯诺需要什么条件呢?第一点,在家乡一定不得志;第二点,他乡之于家乡必定是落后不堪;第三点,他乡必定有严格的等级分化。

所以国统区的斯诺可以冒险去往根据地,英国人特雷弗也当然可以去印度。

印度到处都是星象师,他们会看到每个新生儿的一生,而每个新生儿在出生时都会看到两千英里的国土,看到缅甸,更看到中国和英国,有时只看到中国,有时只看到英国,更多时候同时看到。

而印度的新生儿之间有的会时不时牵手、拥抱,不是因为他们过于热情,相反,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大的空间。那么更大的空间在哪里呢?在永远不会和他们见面的印度新生儿那里。

所以对于印度,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它是一个桌球袋。在这里你会看到几乎所有的宗教和人种,一切还存活的和已消亡的,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定居,哪怕只剩下了不到几十个人。

于是对于以下命题,你可以很快做出粗略的解答:关于印度的等级、关于印度的男女、关于印度的宗教。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没有经历过土改。过去不曾有过,未来也很难有机会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特雷弗·菲希洛克《印度人》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