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说有清一代,科学技术毫无进步是不对的,在漫长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清代的技术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这里只聊鸦片战争以前,这时的技术进步尤其体现在农学、医学、解剖学、地理学、水力学上。
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也颇有一些进步,不过这些进步很多是来自西方的译本,而非中国自发。但毕竟也有民间自发的情况出现。孙云球名不见经传,是中国独立发明望远镜第一人;黄履庄是机械专家,发明的温度计、探照灯、显微镜、螺旋水车等在农田灌溉上作用很大。
我们看到,这些发明往往都集中在两个字上:农业。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阻碍了技术的进步。
一方面,地主不劳而获的现实把社会上更多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封建地租剥削上来;另一方面,农民为了维持起码的生存,越发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家庭手工业和其他副业的生产量。于是,封建土地制度和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存在。此外,农民不仅无力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他们不能进行农业的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只能依靠劳动集约,这就决定了农业发展潜力的有限性。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业无法更多地向城市提供商品粮及其他农副产品,无力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城市发展缓慢,也就制约了科技的进步速度。
此外,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不能归结为某个具体对象的短视,恰恰是因为中国不需要,西方大航海的内在动因其实归根结底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关闭了,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亚欧乃至非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东亚的古老帝国对此一无所知,当它知道时,这个世界已经翻天覆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