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曙明《广州辛亥年1911:三千年大变局之策源地》读后感

作者:孔鲤

1910年,湘西一代暴雨滂沱,湖北公安一带荆江决堤,受灾者多达百万余人。很多人以此作为天象,天灾不是问题,天灾过后朝廷没有钱和人来救灾才是问题。

大清以前是很有钱的,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这使得大清的基层治理非常成功,也因此清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了地方名流、缙绅、商人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商人,无论是在通过票号兴盛的晋商,还是和朝廷财政息息相关的徽商、陕商与淮商,亦或是受到全球潮流影响的粤商,都逐渐兴起。

鸦片战争以前,广州一年的出口总和和进口总额比乾隆朝也足足增长了六倍。而《辛丑条约》以后,商人们开始离心离德,地方自治被提了出来,核心就是,朝廷没钱了。广州七十二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一个新的阶级雏形就此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就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切和他们无关。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此会对同盟会排斥——

黄兴在广州的统筹部筹集到了几万元钱,这些钱大都是粤商资助的,而后湖南来的谭胡子从黄兴手里拿到了两千元,谭胡子又把其中八百元钱带到了湖北武昌。

武昌的成员用这笔钱在汉口的俄租界租了房子,这正是武昌起义的商议地点。

10月10日,湖北武昌;10月22日,陕西西安;10月23日,江西九江;10月29日,山西太原……

那么广州呢?广州是全国唯一一座和平易帜的省会城市。这是因为当地总督与广州绅商达成了统一战线,而为何能做到呢?一是因为绅商和同盟会成员本质上属于同一阶级,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二是因为广州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绅商甚多,足以发出声音。

于是最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也能看到了。辛亥革命注定是不能彻底成功的。

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那些小细节处,1910年各地的灾害还带来了一个后果:这场风波引发了长沙的抢米风波,这使得湖南很多贩米的人家卖不出去米。

这其中有一家住韶山,这家主人参加过湘军,后来拿了一笔钱回家做起了卖米的生意,而就在这场风波后,这家的境况便大不如前了,而这家主人的儿子也因此被推到了历史舞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叶曙明《广州辛亥年1911:三千年大变局之策源地》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