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赏析 -心有繁花,四季皆春景

心有繁花,四季皆春景

——《悉达多》赏析

刘宏英

在这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四月,我们阅读了德国作家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刚一接触题目,觉得应该是一部宗教题材的小说,通过阅读我把它定位为一部心理治愈系的哲理小说。因为“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富于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和很多人一样,看见“悉达多”的书名,马上联想到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便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部宣扬宗教思想的小说,结果阅读时发现这部作品内容超越了等级观念、超越了宗教思想,散发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作者之所以以悉达多为名,旨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生悟道其实就是自我圆满圆融的过程,而且人人皆可成圣。

古代的印度等级森然,不同等级间有着严格的制度与分工,绝对不可以僭越,否则受到的惩罚非常严重。作为高高在上的祭司贵族阶级婆罗门王子悉达多,能够跨越阶层壁垒向妓女、商人和摆渡人虚心地、津津有味地学习各种技艺,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作品具有了众生平等的人性光辉。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悉达多的觉悟智慧在于他将全身心学习修道后,在轮回生死的冲击中学会了抵御反抗,而不是迷信盲从;他洞察到世间的真相后不是看破和消极地逃避,更不是臆想出虚幻的完美来麻痹和代替世界。悉达多积极主动地把自己融于道法自然的规律中,深爱这个圆融统一的世界,因而超出了宗教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悉达多经历入世的修炼时堕落了,理由是悉达多厌倦抛弃了这一切。我认为作者不是这样想的,他应该是说这世上轮回中的一切都是非常可爱的,都是永恒不灭的。而且轮回这一章节内容也恰恰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作者以优美细腻、富有诗意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世俗的美好,令人心生欢喜向往之情:

1.作者通过悉达多的眼睛看到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好。作者用大段的语言描绘了世界的美丽,让人感到世外桃源就存在于世俗生活中,没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经历平凡的人间烟火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2.黑塞细致描绘了男人、女人的美好。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几乎没有奸恶之徒,人们各守其道、乐于奉献,或多或少迸发出善良、智慧的光芒。尤其是对甘玛拉的容貌描写:耸叠的乌黑云鬓下是一张清秀、甜美而敏慧的面孔,伶俐鲜红的小嘴像是刚破开的无花果……娴静修长的双手圆润而柔美,腕上戴着宽宽的金镯”。生命真是如花般美好而绚烂。

3.作者热情讴歌了人间爱情的美好。悉达多与甘玛拉之间的爱情属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爱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欣赏,格外动人美好。悉达多作诗说“把一切奉献/献给这位美丽的甘玛拉,比献给那些诸神/也许更好”,而甘玛拉带着自愿为悉达多生的儿子去朝拜佛时,被毒蛇所伤,没瞻仰到世尊的仪容,却找到了悉达多,认为自己幸福的犹如见到佛似的……这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4.在作者的笔下,人间贪、嗔、痴、恨亦可爱。悉达多悟道的最大瓶颈来自于他的儿子,再割舍不下亲情的煎熬痛苦时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离家出走的行为与儿子同出一辙。于是悉达多感受到了人间的一切虚荣、愿望和琐琐屑屑,都变成了可以理解的可爱的东西。他明白了自己在漫长岁月中探求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既“生命中每一个时刻中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容纳力,一种思考、感觉和呼吸万物圆融统一思想的秘技”。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美好与珍贵的,都是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微笑是面对生活最美好的态度,让我们学会坦然面对,学会在包容中爱与珍惜。心有繁花,四季皆春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悉达多》赏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