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前些日子北京建国门旁边的于谦祠开放了,其实里面啥也没有,就一个神主牌位、一个画像、两副对联,但依然会让人动容,在高楼大厦之间仍保留有这样一座从成化年至今屡经修缮的于谦祠,这里曾是于谦过去住过的地方。
毕竟那是于谦。
于谦的伟大,不仅仅在他保卫了摇摇欲坠的北京都城、抗击了兵临城下的也先大军,再在于他能在面对被石亨、徐有贞等人扶持复位的朱祁镇时,选择了不行动。
当时于谦是什么身份?兵部尚书,重兵在握。
当时政局是什么形势?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谁都知道他快驾崩了。而景泰的独生儿子朱见济早死了,朱祁钰的父亲明仁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钰,另一个是曾经当过皇帝、现在被软禁在南宫里的朱祁镇。
无论是从政权合法性来看,还是从政治势力的盘根错节来看,朱祁镇复位是不用怀疑的,而从他重新登基做皇帝之后,也确实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这一点也佐证了他复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而此时的于谦,也一再上书请求景泰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无论从什么方面看,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这个时候,有人不满了。
比如石亨,比如徐有贞。
他们想贪天之功,如果正常过渡,那么他们显然不会有什么特殊待遇,而如果他们在景泰还没有驾崩之前抢先迎立朱祁镇呢?那他们就是从龙功臣了,就有了定策之功。
于是夺门之变发生了。
于谦的伟大,在于他明明知道事情的发生,并且能够制止,但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因为他知道,一旦他出手了,朱祁镇就相当于是谋反了,那么多少宗室都会因为皇权合法性问题蠢蠢欲动,最终酿成巨祸。
谈迁《国榷》:「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主势不俱全,身死则祸止一身,而两主亡恙。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景庙自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已,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于谦的死,不仅仅在于牺牲了性命,更在于他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于谦宁愿背负起骂名、成为罪人,哪怕永远无法被平反,也要保全社稷。
这是于谦最伟大的地方。
朱祁镇复位之后,改元「天顺」。
天顺皇帝一如既往地表现着他的政治弱智,《明史纪事本末》里记载,在刚一开始,朱祁镇竟然真诚地相信自己能够再当上皇帝,全靠着石亨和徐有贞的迎复之功,即便在知道了石亨骄横跋扈之后,依然不忍心制裁他(「其骄恣如此,上亦颇知亨,然念其功」)。
后来有一天他与大学生李贤聊到石亨的夺门之功,李贤大惊失色,对朱祁镇说:「迎驾则可,『夺门』二字岂可传示后世。陛下顺天应人,以复大位,门何必夺,且内府门宁当夺耶!当时亦有以此事邀臣者,臣辞不与。」
李贤是在提醒他,皇位是他的,他做皇帝是顺应天命,郕王(朱祁钰)没有合法权,因此他重新做皇帝不能被叫做夺门。
如果是夺门,那就是谋反了。
李贤继续说:「景皇帝不起,群臣自当表请陛下复位。此名正言顺,无可疑者,何至夺门。假事泄,此辈固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于何地?此辈藉陛下图富贵耳,岂有为一毫社稷之心哉。」
从这时起,朱祁镇才醒悟过来石亨与于谦究竟在夺门之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但为时已晚,于谦早已死去,即便朱祁镇渐渐明白了于谦的真实面貌,他也没有勇气再为于谦平反。
直到很多年后,朱见深即位,大力改革,为于谦平反,这便是成化皇帝。关于他,我们有非常可以值得说的,这是一位被史书的有色眼镜看了太久的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