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用一个下午时间把这本书快速重读了一遍,本意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以抵抗长时间阅读《资本论》带来的疲乏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其实很好读,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个论断下得简单直接,却并不错误。
这本书的道理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它讲述的是事物的发展是自发的,是自下而上的,道德不是由哪个人突发奇想制定出来的,语言和文字也不会因为哪个专家坚决反对它的变化趋势就不变化……总而言之,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由社会背景自发形成的社会模型,在这里它强调不要太重视某个人的能力,它认为发明电灯泡的不只是爱迪生还有爱迪生背后所处的种种环境。
这本书购于去年,据说是美国的畅销书,广受欢迎,美国读者纷纷说仿佛看到了观察世界的新的维度,好奇之下我也买了一本,草草翻过后发现作者在翻来覆去说一些谁都知道的道理觉得很没意思就丢下了。
按理说重读应该会有新的收获,但没有想到这次重读感想是一样的。
回到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内容本身,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如果觉得很眼熟,那这本书就不必要读了,尽管作者在刻意回避马克思(作者在书中列举了那么多的哲学流派,可是偏偏没有提这一位),但这本书显然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表述,而作者还特地托出卢克莱修和他的《物性论》,以借用这位公元前的哲学家的理论来做自己的理论支撑。但作者偏偏不提马克思,我猜不是为了照顾美国读者,就是不想说出自己观念的真正同源。
如果觉得不眼熟,那这本书更不必要读了,去找回你的初高中和大学的马哲课本,重新读一遍吧。
不讳言地说,我觉得我在字里行间瞎写的感想都比作者的啰嗦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