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最近明代科举相关的看得比较多,上上个月读完了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上个月读完了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与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这个月读了齐如山《中国的科名》与王红春《明代进士家状研究》。
不要担心一开始读不懂,一开始肯定很吃力,吃力就囫囵吞枣,然后迅速转到新书。因为书如果真的有价值的话,你会在读得越来越多的书的时候反复读的。读多了自然可以更接近全面、发展看问题。
刚开始涉及到科举时我也很吃力,后来又换了一本,两本书对比着读,然后大致把明代科举理清了,写了那篇《你中了状元,也救不了明朝》。现在在读《中国的科名》和《明代进士家状研究》,就比之前轻松多了,因为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
说这些只是想说,在刚进入一个领域时,不要担心太深奥,前期一定是要量的积累,不求深入浅出,真正好的书是值得你以后也一再阅读的,因此要先储备,做到量变产生质变。
回到《中国的科名》,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亲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因此他笔下的科举可以作为查漏补缺的好材料,能让我们感知清末士人的心理情况,在已经知道了一些流程的情况下,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一、在清代,如孙承宗、史可法等人的后人,是每一代都必须至少出一个秀才的。
二、在清代,中了秀才的人,是要穿明代襕衫告祭祖辈的,因为祖辈没见过清代衣冠。
三、很多秀才中了秀才后便不会想继续岁考了,于是会想办法逃避。
四、很多秀才其实不会写信,只会写八股文。
五、举人在中举一甲子后,还可以重新赴鹿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