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行走中的蜕变

行走中的蜕变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姜博序

这是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是一部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的大作。 是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处女作。 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感受到作者蕾秋并没有把戏剧里惯常的张力运用在这部小说里,她是将整部故事简单化、人物平凡化,但是字里行间的安静和细腻却深深地打动人心,那种直达灵魂深处的震撼力透纸背。 小说看起来是说主人公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87天627公里;一个信念;如何让患癌老友因他而坚持活下去。但是,蕾秋写的却是另一场旅行———与他六百多英里并行的穿越内心深处、超越了灵魂的精神旅行。 哈罗德只是一个普通人,一生因怯懦、逃避而犯下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是我们每个人可能犯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却使哈罗德在生活里显得即孤独且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活到了六十五岁,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于是他的徒步探友,以及冲破桎酷的灵魂出游开始了。这是多么需要毅力的一个决定啊,又是一个多么不悔的一个选择呢,而蕾秋并没有在一开始就给哈罗德一个坚定的信念,而是从他那几近麻木的生活状态里复苏了一点点意识,觉得在多年的好友弥留之际,不应该只是轻轻的写几句客套话,亦或安慰的话,那样是不能够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意的。于是决定亲自把信发出去。然而亲自发信似乎仍然不够表达对老友多年前为自己担责而远走他乡的感恩之心。于是,一边思考、一边行走,并去了下一个邮筒,又下一个邮筒……最终就这样放弃邮信而决定亲自去探望老友,给老友信心,给自己信心——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小说就是这样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遇见、一路改变,虽然每天不断地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但是,不同的风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却使这件最简单的事也变得难上加难,于是,有挣扎、有徘徊,甚至有放弃,又因一些小小的启发而自信重拾。 终于在小说的第18章,哈罗德决定了,他不再需要借助一些东西,地图、手电筒、胶布、膏药什么的,植物百科也记在于脑子里,手表、银行卡也邮寄回家…… 这是蕾秋的笔下人物真正成熟起来的一个里程碑,改变过去、摒弃冷漠、抵御外界的诱惑,开始温和地对待相遇的人们。

直到开始有朝圣者的加人,还有小狗的加入,徒步的人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多,甚至充斥着商业的气息。尽管哈罗德开始了又一种的孤单,但他仍然感激他们,并觉得有责任保护他们。然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圣地,终于朝圣者也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最终小狗也离开了他,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这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死亡、妻子的怨恨,哈罗德崩溃了。蕾秋的作品在这里也是最深刻的一笔,她写了哈罗德精神上极大的痛苦,也写了他在现实中自我彻底的否认,甚至对徒步意义的极度怀疑,这也让读者再一次进入到自我审视的状态中,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会不会就是那一群朝圣者中的一份子呢?我们会不会失去初心呢?

贝里克终于到了,只剩一双看不见本色的帆布鞋,没有欢呼,没有兴奋,一切像是就这样结束了,老友也安详的死去了。但是蕾秋却从哈罗德妻子的角度,写了人性的变化,及她随哈罗德的变化而变化的内心,写了她终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并尝试一次一次的做了态度上的改变,终于将丧子之痛放下,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夫妻二人在笑声的回忆里,双双放过了自己,让心灵得到回归。

能读到这样的一部小说,真的非常感慨,哈罗德的逃避我们可能也有,但是哈罗德的蜕变我们却未必能做到。通过《一个人的朝圣》,我的心也经历了一次朝圣,荡涤了很多的杂念。感谢作者,让我品味到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