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康熙皇帝亲自写过一篇文章《泰山龙脉论》,在这篇文章里他别出心裁地将泰山的发源地定在了长白山。
泰山在山东泰安境内,长白山在吉林白山境内,相隔何止千万里,然而康熙在这篇文章里堂而皇之地写下:「古今论九州地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
康熙皇帝如此煞费苦心,不是为了证明堪舆学上的结论,而是借此彰显满清的正统合法性——当汉人文化中至高的泰山都发源于满族发源地长白山了,满族君临天下便自然是「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了。
这话同样出自康熙。在康熙五十六年发布的《面谕》里,特地强调了这一句(或者说这份《面谕》就是为了这句话服务的)。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清兵入关前夕,范文程的一句「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很快当清军定鼎北京后,多尔衮便以「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
由此可见,满清统治者一直因为异族入侵而不断想办法强调自己的正统合法地位。 比如在这份《面谕》里,康熙就颇以自己在位久而自豪,进而宣告自己在位时间久恰恰意味着上天对自己合法性的眷顾:
「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余年,称帝而有年号者,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汉以下,在位久者,朕为之首。」
在此等情况下,每当康熙遇到对自己合法性有冲击的事情时,便会大惊失措,甚至到了敏感的程度。
四十七年,出了一件大事,太子允礽被废。传统史学家认为这是皇权和储君之权之间的斗争,但有人研究了那段时间的《清圣祖实录》后发现,这件事的背后还关乎到在教养储君问题上满洲家法与中原传统之争(太子在二十五年才出阁读书)。
五十五年夏,热河大旱,五月时康熙前往热河祈雨,因为汉官收到消息晚了几日、迟到了几日,康熙便大为震惊,竟说出了「今汉大臣欺压满大臣,八旗皆受辱矣;今满洲大臣内,竟无能御汉大臣者」的话,这其中甚至包括了跟着康熙几十年的汉臣李光地。一件祈雨的小事就让康熙大惊小怪,足可见满汉之分在他心中多么重要。
直到晚年,康熙依旧说:「若有变动,或在中原汉人,蒙古断无此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