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校园中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
张学红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上学时期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小主人公小豆豆是一个聪明、顽皮的孩子,在被第一所学校劝退之后,她的妈妈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没有告诉她被退学的事,而是辗转去了另外一所学校–巴学园。 小豆豆的成长趣事就是在‘巴学园’这所与众不同的学校一件件诞生的。 首先,学校的校长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第一次见面,他就非常有耐心的倾听了小豆豆长达四个小时的自说自话,对小豆豆来说,一生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这么被重视,被认可过。 校长本着不泯灭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童真自由发挥的宗旨,在他的学校里都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孩子的话说"我们都是一样的"。 孩子们就是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童年。
校长的言行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他从来不用大人的说教和条条框框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从不干涉孩子们的行动,只要他们想做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去冒险、去尝试,例如:小豆豆的包掉进粪坑里,她去找东西捞,校长看见了,也只是微笑着告诉她:把场地恢复原样,然后就走开了。小豆豆就是在这种被认可的心情下,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并且按照校长的吩咐把倒出来的垃圾又放回去……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她吃一堑长一智,从实际体会当中吸取经验,什么事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有什么风险……而不是单从大人们的说教和书本上的现成的经验来认知感受这个世界。 校长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不束缚孩子的天性,不制约孩子们的想法,所有的事,都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践,自由发挥,就连上课也是让孩子先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始学习,规定每天的学习计划,不分先后顺序,但是都完成了学习计划的孩子们的奖励就是带他们出去散步,这样孩子们即能主动学习,又能自由自在,自动自觉的自我约束,而不是被迫的被大人们督促着去做这做那,被迫的被大人的思想左右。使孩子们的天性、特长和想象力都充分发挥到了极致。 校长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健康的心态下成长。甚至为了照顾身体残疾的孩子,克服高桥君的自卑心理,他特别设计了一场只适合他的运动会,让他在每一次的比赛都拿第一名,让他的努力充分得到大家的认可,提高了自信心。
在巴学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平等,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一视同仁。 校长都是通过实践让孩子们感受世界,接触社会,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片面说教,例如:‘旱田老师’……他鼓励孩子们看到真的东西,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是一个真正为孩子考虑的教育工作者,在巴学园的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都学会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这显然已经形成了巴学园的良好风气。 校长经常感慨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的衰退’。 从一段段的小故事中,看得出巴学园的孩子们的快乐,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实验去感受人生,探索世界,从生活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纯真。
多年以后,从巴学园走出去的孩子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他们童年的健康成长,巴学园校长的启蒙教育功不可没。 这就是《窗边的小豆豆》带给我们的纯真、善良和美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