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 -百年厚重,书香永存

百年厚重,书香永存

——读《我们仨》有感

张学红

杨绛先生一生从未间断过两件事:读书和写作。

《 我们仨》是她以百岁高龄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的的一篇纪实散文。迟暮之年的作品,读来仍觉得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文中前三部都是以梦的形式记录了她往返于女儿和丈夫之间的种种无奈与辛苦,梦魇一般的生离死别。梦中的她是个交通员,住在客栈,忙碌的奔波着,眼睁睁的看着女儿在眼前消散,又眼睁睁的看着钱钟书先生的小船变成一叶小舟消失在茫茫的云海中,那种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尤其当读到“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噼哒一声……” 此时,真希望先生的这段描写就是在做梦。正所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滋味和伤感油然而生。

一个老人在晚年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痛失两位至亲至爱亲人的悲痛和伤心之情让人读了不禁潸然泪下,肝肠寸断。热热闹闹的三口之家变成孑然一身,像一片落叶,孤独的守望生命的终极,然而,生命有限,身边人却无力挽留,伤痛到刻骨铭心。但先生仍顽强的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虽百岁高龄,仍有佳作不断问世,笔耕不辍,她的勤奋好学精神可嘉!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里有很多他们一家三口不同时期的照片,简洁的生活片段。安安静静的与书为伴,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平凡和美好,就是这些照片和文字娓娓道来,串联起先生对往日三口之家相濡以沫的回忆和与世无争的留恋和感动。看起来那么朴实、自然,似曾相识,她以朴实和平常之心,有条不紊的诉说,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看似波澜不惊,只有简单的相聚相守,简单并且乐在其中。 平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一家三口却过得有滋有味,读书更是一家人毕生追求的乐事,从女儿的聪慧、过目不忘的本领和“钱家唯一一个读书的苗子……”始终勾勒出一个书香门第的三口之家的和谐与极简,普通的生活片段,普通的生活场景和琐事,就连钱媛修修改改的草稿都看起来那么真实,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普通的一员。 这一切再普通不过的纪念都串成珍贵的回忆,在杨绛先生的文字里,在她的心里都是一笔不可再得的财富,视如珍宝。然而,女儿和丈夫相隔一年相继离世,给老人的双重打击,“我们就这么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孤寂冷清可见一斑。 想杨绛先生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慢慢的平复悲伤,将往日的点点滴滴串成回忆,将记忆的碎片串成文字跃然纸上。《我们仨》凝聚着杨绛先生和女儿共同的夙愿。

读先生的文字,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的三口之家,也应该好好珍惜。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想二十几年与女儿的陪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不露痕迹的渐行渐远,时间似沙漏,曾经的灯下陪读和琴音婉转都变成过去时,就连一起逛街、散步都成了一种奢望,我们真正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屈指可数。试想,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能有多少时间留给女儿,还能有多少光阴与先生琴瑟和鸣、相濡以沫,互相陪伴的共同回忆。我想,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最大的感触是:珍惜当下,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夫妻之间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陪伴、关心、互相取暖。

重新回到杨绛先生的文字里,过去的终将成为过去,然而书香永存,先生把她对亲人的怀念寄托在文字里,无论世风如何变迁,她始终以低调平实的态度、淡泊名利、宁静超然,不争是她最大的人格魅力。杨绛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留给后人更多的启迪是如何珍惜当下,把握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个人的家庭和睦,相扶相伴过一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我们仨》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