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读后感:透视生活的窗口

作者:瑶瑗星辰

没有读过亦舒,但是瑶瑗星辰的前两段文字触动了我,寂寞、孤独即自由。

所有的打赏全部作为作者的稿费,虽然微薄,略表心意。

有人曾说,寂寞出学问。其实,寂寞和孤独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经历的。因为,寂寞让人可以回归到自我内心深处,孤独让人可以回想过去的人生中是在那一站该下车却没下,于是,到了一个不想到的地方。所以,在生命的旅途中,在你想停下来的时候,停下来,听听,生活的声音。

在黑暗的夜里,独处寂寞······

亦舒,她是一个作家。毫无疑问,作为《寂寞的心俱乐部》的著者,她,一定曾经独处过孤独与寂寞。否则,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纵观亦舒的作品,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她是一个多产的作家 。她的文字简洁,但却富有深意和美感。文字简洁使得十万字不到,就能讲一段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小说的内容直指现实生活,题材多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草根阶层面对的住房紧张、浮躁势利、为摆脱穷困的奋斗······有中产阶层面对的人到中年的家庭(感情)危机、职场升迁中的无硝烟的战斗、成就了工作而无法兼顾爱情的悲哀……有财富掌握者阶层面对权力欲望、时刻防范觊觎者的提心吊胆、子女关系、男女问题、财富分配问题……在现代生活中,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都市中的每一个人。她的书传达着这样的思想:其一,在追名逐利的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喊停,全凭你,自己想放手时,愿意放开一切,就可以抛弃一切,放下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二,今天你在努力改变的东西,也许明天还是老样子,或者更糟糕地回到开头;而今天你觉得还算值得依赖,甚至深爱的人,也许根本不是你所需要的。亦舒作为一个女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将理想与现实美好地融合贯通的女子。不难看出,每一个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她笔下的女子都是淡定而冷静的,她们坚强,执着,处变不惊,骨子里稍带一丝高洁, 把社会现实和女性幻想的完美结合,仿佛一个个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寂寞的心俱乐部》中岑诺芹就是这样的,可以因为一个报刊栏目由高傲变成熟,由自私变冷静。最后,她学会思考生活是什么样的?亦舒似乎是在告诉读者们:生活只给了你三条路可走:要么继续现在,要么寻求改变,要么回到原点。

《寂寞的心俱乐部》 诺芹外文系毕业,笔耕为生。她像都市中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是被宠坏的一代,穿意大利时装,吃日本菜,喝法国酒,聘菲律宾家务助理,从来没有受过什么打击,因为没有刻骨铭心的对象,连失恋都未曾试过,可是,今日她也不禁跌坐在沙发里。岑诺芹极不情愿地接受了宇宙杂志的邀请,在新辟专栏“寂寞的心俱乐部”中与素未谋面的文思一起担任主持,笔名:文笔。文思文笔各执己意,二人时时针锋相对。在不断的磨合中,日见默契,双方都在猜测着对方。“寂寞的心俱乐部”不再有争执,平静的乐园不再有看点,文思文笔相继辞笔。虽不曾谋面,但二人明查暗访已对对方有些了解,并且彼此爱慕。两个寂寞的心俱乐部的主持人在异国见面了。他,会是她感情的归宿吗?小说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虽简单,这本书却给我们带来了,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事例解说,更多的是,我们透过这本书,这样的故事,可以看到生活给我们的生命谛言。当然,必不可少的,小说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结构布局方面等等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短篇小说《寂寞的心俱乐部》语言清新灵动,以对话形式为主,也有人物内心独白,其特色在于,每每到了人物独白部分,往往是一些触及人物内心的具有个性的思想,也是用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当读者眼帘出现这些有着思想性光辉的文字时,往往会停下来,定睛凝视,以领会人物的内在感受,同时不枉费作者的一片苦心,达到与作者、人物产生共鸣的效果。亦舒这种直接借人物内心独白之机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时代”是非常有利于读者接受的。因此也获得广泛的读者认同。文章较少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修辞手法,而用简洁短促的话语,体现出现代文学“简约”风尚的追求。其实,简单的文字描写,这种叙事方式更能蕴含作家想要借助人物表达的思想。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不确定性,体现文学的多义性的特点,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从小说中,作者设置的“文笔”和“文思”两人共同帮助读者解决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活中,我们生命中不可躲避的所谓的“琐事”(其实并非琐事)。
一个十八岁的女孩问:“我非常想纹身,以及穿鼻环,你赞成吗?”文笔据实以答:“十八岁已经成年了,你的身体,你自己选择。请到合法纹身的纹身馆,怕痛的话,叫他们先注射麻醉药。”而文思则老太太般劝说道:“纹身很难脱掉,将成为你终身烙印。身体发肤,受自父母,你愿意人家以歧视的眼光看着你吗?”针对青少年问题,文笔和文思的回答,分别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的看法。有人问:“我立志做一名作家,请指点赐教。”文思和文笔都谦虚并以保守的态度回复。可见,一个人的理想是有自己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帮你决定你的未来。关于家庭问题,诸如“我已结婚八年,以为生活就是如此,刻板呆滞,上一代的人一直夸张平凡事福,我也愿意相信。直到遇见一个人,我们相爱了。我想问你,我应该离开丈夫去享受这种爱与被爱的感觉吗?”文笔认为没有孩子就毫不犹豫的去追求幸福,有孩子的话,则要抑制自己。而文思却认为教人离婚,伤风败德,但逃避却不能解决问题。针对家庭婚姻问题,文思和文笔分别代表着男人和女人对婚姻问题的视角。从文笔即若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亦舒笔下的有主见的女子的表现。当然,也有对于人性问题的涉及。“亲爱的主持人,我已结婚十年,有两个孩子,家境还过得去,雇着两名佣人做家务。可是上次到温哥华度假,看到朋友家花园、洋房占地很大,又有泳池,非常羡慕,回来后,怂恿丈夫要移民,他却反对,我便闷闷不乐······”人性的劣根性——虚荣心,把人推到心灵的边缘地带,甚至推向了绝境。于是偌芹用红笔大力批下:“虚荣!贪心!这种人给女性带来恶名。”明显的理想型女性的表现。文思则以男性的角度,解释丈夫的行为,让妻子可以理解。针对计划生育,产生了具有时代性的“421”家庭,这些家庭的典型问题就是孩子抚养问题和父母赡养问题。如:“我有一个独生女儿,今年刚刚结婚,最近怀孕了,因打算生育后继续工作,想我帮她育儿,我对这个建议求之不得,可是,亲家是否会怪我独霸孙儿?我没想过与亲家分享弄孙之乐,是否自私?”文笔笑而答:“抚养孩子这等苦差,大抵不会有人跟你抢。至于女婿的父母让他们假日与孙儿共度欢乐时光就好,就足够了,是你生育的儿女,你当然要占大份,不必惭愧。”这种想法明显的有自私自利的成分。这样就写出来主人公若芹的真实的人物形象。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这样塑造人物更具真实性。对于人的谨慎性的考察,也是有的。一位读者来信“我认识一个漂亮的女孩,她从来不在白天出现,我们只在黑夜见面,她把我带到她家里去,啊,真是一个说不出的奇妙的地方,没有窗,没有钟,只有音乐,美食,以及好酒,我遭到迷惑,不知怎么办好,请指教。”若芹说:“像赌城拉斯维加斯,那里的赌场,也没有窗,没有钟,目的是不想让人知道时间,也不想让人回家,方便永远耍乐,好好享受,你真辛运。”文思则紧张兮兮:“赶紧离开,那女孩一定不怀好意。试想想,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若芹的回答充分的展现了理想主义者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文思的回答则充满了理性主义,是现实的。文笔和文思帮助读者解决的所谓的日常生活的“琐事”,他们给予的回答,无不向我们透露着,在现代生活中,面对理想、现实、家庭、工作等等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

值得一提的还有,整部小说无处不以讲述人生哲理为经纬线,编织着我们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世界。

当偌芹被勉强当信箱主持人时,她脱口而出:“士可杀,不可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这一回答,彰显了有主见的女性的光辉。与亦舒笔下的特色女性形象形成回响。当偌芹被要求为迎合读者而进行必要的改造时,静下心来,独坐了很久,她想:趁着人心浮躁的时候,静一静也是好的,总还有人像她一样不甘心任人宰割而请辞。这是偌芹第一次有想停下来的想法。诚然,劳心劳力的生活,奔跑于城市中的夜行者,在夜幕降临之际,会想要停一停的。后来,偌芹真想离开这个圈子一会儿,去看看世界,吸口新鲜空气,回来再做打算。于是梦醒后,便打电话买了机票。人生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太久,于是现代人就开始怀念乡村生活,羡慕乡村生活。一次,文笔和文思谈到了大自然。文思说:“接近大自然,你会对生命减少恐惧。在城市生活,一切仿佛人定胜天,渐渐将上天的工作揽在肉身身上,当然吃苦。”这引人深思,难道人应该要回归到人本身吗?不必去做人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任务以外的事情,难道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就像人生一样,永远值得探索。整部小说也是兼有现代社会问题展览的作用。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题材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离开报社,她朝天空看去,都会已经很少看得到蓝天白云,说得好听点是烟霞笼罩,实情是天空污染到极点。”与现今的北方雾霾问题不谋而合。社会各个职业的工资一变再变,唯独公务员不变,引起偌芹的不具名的钦羡。这就折射着公务员问题了。偌芹姐姐的催嫁,则隐射着“剩女”问题。当下许多影视剧讲述“男闺蜜”这一议题,在这部小说也有体现。在偌芹无聊之际,李中孚总是随叫随到,在小说中李中孚扮演的就是“李大仁”的角色。由此可见,《寂寞的心俱乐部》有着穿透时代的力量。它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着点点的生活哲学。在被问到对新人的看法时,偌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在单纯的人,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说便也就变了。”“现在的社会新一代终于明白,人生会有挫折,以后必然会惨痛的经验教训沉着稳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资格评论社会,只有曾经拥有过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拥有时的兴奋,失去时的痛心。“每一件成功的事,背后都有忌妒中伤。”这也是社会,追名逐利的迫害使然。于是,林立虹说:“不停求变,才是生存之道。”亦舒赤裸裸的借人物之口,说出了社会的现实性。当然,对我国传统文化十分熟稔的亦舒也在作品中透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像“各有各的道”即“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坚信每个人对每件事都要付出代价”即“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从别人身上,总有可学的”即“三人行必有我师”。亦舒用现代白话文将古代文言文讲述的道理换算出来,更有益于读者了解各种道义。

有人读亦舒,觉得她平实的文字充满犀利与理性,她的笔下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却鞭挞得入木三分。薄薄的一本书,却如青橄榄般经得起反复回味。如果说琼瑶是让读者陷进对爱情的虚无飘渺的美梦中,那么亦舒则是让读者从美梦中醒来。读琼瑶会令人对爱情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读亦舒却会令人对爱情不敢再寄予太多的幻想。亦舒的小说令人惊醒,又让人深深陷入沉思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亦舒读后感:透视生活的窗口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