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鑫怡
偶然看到这部老电影——《苔丝》,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于1979年在西德上映,讲述的是美丽的贫苦少女苔丝被命运无情戏弄的曲折人生。经典老电影都有一种与现在的流量电影不一样的韵味,它们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时代悲剧性,《苔丝》并不是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让我在平静中感到命运的无力与时代带给人的无可奈何。
影片的开头便是苔丝的父亲约翰被告知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使约翰得意忘形以及苔丝在草地上跳舞,与安吉尔初遇的场景。约翰和妻子让苔丝去德伯富老太婆家攀亲戚,认识了给她人生带来第一个转折点的男人亚雷,后来苔丝被亚雷诱奸,怀孕回家生下一个孩子,但不久夭折。几年后苔丝离家到乳牛场做挤奶工,与安吉尔恋爱并订婚,她几次想把自己曾被亚雷奸污的事告诉他却因种种缘故而没有办到,新婚之夜苔丝将一切告诉安吉尔,却换来他的抛弃。后来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再次与亚雷相遇,被生活所迫与亚雷同居,安吉尔在外受苦后回国想要挽回妻子,苔丝将亚雷杀害后于安吉尔进行了五天的逃亡,最后在乱石阵被捕并处以绞刑。
节奏快是我观影时的第一感受,考虑到电影的时限,导演不得不将大量细节删减,不对背景与情况详细交代,而是直接叙述结果,让观众自去找寻领悟其中缘由,这的确是一个处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好方法。
我认为处理得最为巧妙的场景是苔丝举家搬迁后在古德伯威尔家族的墓门前感慨:“为什么我没有躺在这道门的里面?”这个场景在这里戛然而止,然后镜头一转便是安吉尔回国寻找妻子,兜兜转转找到苔丝时才发现她已经被母亲和弟妹所迫再次成为亚雷的情妇。电影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删减了苔丝的母亲和弟妹是如何迫使她向亚雷妥协,这不仅设置了悬念,反观苔丝在古墓门前的流泪更让人感觉这是在极度无奈之下的自我选择。有时候最悲惨的不是受别人的胁迫,而是即使心中再不愿,被时代逼迫自己妥协低头,我想,导演表现出的这种自我选择应该是想要突显苔丝的绝望与人物的悲剧性。
但节奏过快,也导致了人物性格不能刻画得很具体和明显。电影专注于苔丝、安吉尔和亚雷这一条主线索,淡化了他们家人在故事中的推动作用,着重突出他们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确能将故事比较完整地叙述出来。但是我认为电影中对亚雷的道貌岸然刻画太少,而且苔丝与安吉尔的爱情进展也太快,在安吉尔抛弃苔丝时反而更凸显出他的“双标”与冷酷无情,由于对亚雷刻画太少使得相比较起来,反而觉得亚雷是一个关心爱护苔丝的好男人,这样与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有些偏离了。
看完这部影片后,发现还有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去观看了这部电视剧,想要找出一些不同,果然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情节选取的详略并不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苔丝这个角色的演绎才是最不同之处。电影中的苔丝一直都是平静的,没有崩溃绝望的那种歇斯底里,像杀了人后安静地等待判决,她的平静不代表她的无所作为与毫不关心,她一直在与命运无言地抗争,她的痛苦与厌恶只通过眼神流露出来。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电影版的演绎,毕竟人在绝望到了极点之后,就是那种异常的平静。
除此之外,配色更是这部影片出彩之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已经十分注重绘画艺术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影片便把这一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里面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云彩和一片田野都注重色彩的搭配与协调,让人醉心于这巨型风景油画中,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在这环境下人物们的情感与经历全都蒙上了一层诗意。
电影已罢,而那淡淡的悲伤仍一直缭绕在心头,故事好像已经全然忘记,只留的那一句“富贵如云”一直在回响。